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9篇
综合类   1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研究的重点是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根据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具有很强的交叉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及其专业人才就业市场的需要,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并结合实际情况,明确了华中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建设方案构建的指导思想,探讨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及相应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构建了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方案。  相似文献   
12.
蔬菜肥料施用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大中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老菜田逐渐减少,新菜田不断扩大,蔬菜施肥的种类和水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地区有机肥料施用减少,化学肥料施用量却日益增加,且品种单一,重氮肥轻磷肥、钾肥,化肥的利用率较低等现象。这些因素致使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缓冲性能力变差,蔬菜作物得不到足够的养分,造成蔬菜产量下降,品质变劣。现将蔬菜生产中肥料的施用技术作简要介绍。1肥料施用不当对蔬菜的危害①蔬菜施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化肥用量太多,尤以无机氮过量由于N多而缺少其他营养元素的配合,会导致蔬菜品质下降,如易发生烂菜造成…  相似文献   
13.
<正>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作物生产不仅需要优良的品种,同时水、肥、气、热等供应状况也特别重要。尤其是肥料,它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其他措施不可替代的作用。肥料是植物的营养物质,合理施肥不仅能给植物提供营养、促进植物的新陈代谢,而且还能调节  相似文献   
14.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黑麦草-水稻轮作条件下不同类型土壤供钾能力及钾素动态变化,以期为土壤供钾机制研究及合理的钾素调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施钾条件下(NP处理),潮土上种植作物的生物量和吸钾量最高,黄褐土次之,红壤最低;施钾条件下(NPK处理),3种土壤上种植作物的生物量无显著差异,作物吸钾量为黄褐土>潮土>红壤。整个轮作期,红壤、黄褐土和潮土NPK处理的作物生物量较NP处理分别增加55.6%、45.2%和23.2%,作物吸钾量分别增加368.8%、166.8%和74.5%。轮作前季(黑麦草季),NP处理的3种土壤水溶性钾含量和交换性钾含量均降低,潮土非交换性钾含量明显降低,红壤和黄褐土非交换性钾含量在前期变化不大,中期有升高的趋势,后期显著降低;NPK处理的土壤钾含量均高于NP处理,且各种形态钾含量的变化趋势与NP处理基本相同。轮作后季(水稻季),NP处理的3种土壤水溶性钾含量变化不大,交换性钾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非交换性钾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NPK处理的土壤交换性钾含量在水稻生长前期明显升高,中期下降,后期有略微上升,水溶性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有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综上所述,在不施钾条件下,轮作期内各土壤钾素消耗量较大,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含量降低,并促进了非交换性钾的释放;施钾能提高土壤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含量,并向非交换性钾方向转化,施钾对黑麦草和水稻有显著增产效果,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供钾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土壤钾素运移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占丽平  李小坤  鲁剑巍  王瑾  廖志文 《土壤》2012,44(4):548-553
钾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土壤中钾素是作物所需钾素的主要来源。土壤中钾素通过质流、扩散和根系截获的方式到达根表被植物吸收。这些运移方式受一定因素的影响。本文简要综述了土壤钾素运移的影响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归纳了土壤水分、质地、体积质量、温度、pH值、陪伴离子、钾离子的浓度和植物特性等因素对土壤钾素运移的影响,并展望了未来土壤钾素运移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采用连续流动法研究了低分子量有机酸影响下供试土壤的钾素吸附动力学特征,探讨了描述土壤K 吸附动力学的最优模型。结果发现,有机酸(苹果酸、柠檬酸)作用下,红壤吸附的K 量均低于对照(不加有机酸)处理,0.1 mmol/L草酸处理除外。黄褐土对K 的吸附因K 浓度的不同而差异明显。当K 浓度为0.1 mmol/L时,有机酸作用下黄褐土吸附的K 量低于对照,而当K 浓度为1.0 mmol/L时,有机酸作用下的黄褐土K 吸附量高于对照。K 吸附反应速度与时间的自然对数lnt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R0.05=0.754,R0.01=0.874)。1.0 mmol/L KCl处理的初始吸附速率较高,反应速度降低的较快。对红壤、黄褐土吸附K 的数据进行拟合,双常数方程、指数方程和Elovich方程拟合效果较好,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效果不好。双常数方程的相关系数(R)高于Elovich方程和指数方程,双常数方程是描述红壤和黄褐土在有机酸作用下K 吸附动力学的最优模型。结果表明,有机酸对两种土壤吸附能力的影响均表现为草酸>柠檬酸>苹果酸。有机酸作用下红壤和黄褐土的K 吸附过程主要受土壤电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农业大学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融合学习和研究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分析了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特点,讨论了华中农业大学在作物营养诊断与施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法等几个方面对研究型教学的一系列具体实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采用分室根箱试验,研究了油菜-水稻轮作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根区与非根区土壤不同形态钾素含量变化特点。结果表明,轮作前季(油菜季)前期,根区土壤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首先出现相对亏缺。随着油菜生长和吸钾强度的增大,非根区内、中、外区土壤水溶性钾向根区迁移,交换性钾向水溶性钾转化,含量均逐渐降低,且距根区越近,降低幅度越大。轮作后季(水稻季)前期,淹水促进了非根区水溶性钾向根区的扩散,交换性钾向水溶性钾的转化。随着水稻生长和吸钾强度增大,根区与非根区土壤交换性钾含量均显著降低。水稻季末期作物吸钾强度减小,根区土壤水溶性钾含量降低至一定程度时就不再减少,而非根区水溶性钾继续向根区扩散。整个轮作期,根区与非根区土壤非交换性钾含量与不种作物处理相比差异不显著。可见,作物首先吸收利用根区土壤钾,非根区钾逐渐向根区迁移,距根区越近,对作物吸钾量的贡献越大。在一个轮作期内,交换性钾和水溶性钾是红壤性水稻土主要供钾形态,作物吸收利用的非交换性钾较少。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立法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立法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等教育改革和相关制度建立和完善的有序推进。20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制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尤其是《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高教法》)的颁行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的教育法制,包括高等教育法制,从整体上说还很不完备,还有诸多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与法治的要求和实践的迫切需要还有不小的距离。本文拟对我国高等教育立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思考和分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法制建设作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正> 平衡施肥技术已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二十余年,该项技术的实施对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提高土壤肥力和提高肥料利用率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湖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推广应用平衡施肥技术取得了明显效果。现将湖北省几种主要经济作物实施平衡施肥技术的增产效果、各作物需肥特性及推荐施肥量作一简单总结,以供农业生产参考。 湖北省是我国重要的油菜籽生产基地,近年来全省油菜籽播种面积不断上升,已超过90万公顷,全省各地均有播种,其中以江汉平原、黄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