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3篇
林业   20篇
  3篇
综合类   9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
广西油茶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明确广西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通过形态学方法对分离获得的病原菌进行初步鉴定,以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微管蛋白基因、几丁质合成酶基因、肌动蛋白基因、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进行多基因系统分析鉴定;并用十字交叉法、菌丝干重法和血球计数法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形态学和多基因联合系统结合分析鉴定,广西油茶炭疽病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该病原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生长温度为28℃;产孢温度范围为15~32℃,最适产孢温度为32℃;生长p H范围为3~11,最适生长p H为4;可促进菌丝生长并适合产孢的碳源为菊糖,阿拉伯树胶粉抑制菌丝生长但可促进产孢;对菌丝生长及产孢均有促进作用的氮源为酵母粉和牛肉膏,而硫酸铵和硝酸铵则表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鉴定引起广西按树梢枯病的病原菌.[方法]对近年发生在广西河池、南宁、崇左、百色、梧州等地的桉树梢枯病进行了采样调查、病原菌分离、致病性测定及种类鉴定.[结果]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Pat) Griffon&Maubl]、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Pennycook&Samuels) Crous,Slippers&A.J.L Phillips]和拟隐孢壳菌(Cryptospotiopsis sp.Bub.et Kabat)均可导致桉树梢枯病的发生.[结论]为桉树梢枯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不同条件下白僵菌菌株S1-7发酵液对桉树枝枯病菌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theobromae)抑制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抑菌率最高的培养条件:温度为28℃,培养时间20 d,p H值7.0~8.0,培养基中葡萄糖、蛋白胨、酵母粉含量分别为40、20、20 g/L。此外,60℃以下高温处理发酵液4 h对抑制作用影响不大,温度高于60℃抑菌率显著降低;紫外线照射对发酵液的抑菌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油茶不同品种抗炭疽病与相关酶活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明6种供试油茶的抗炭疽病等级,分析油茶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4种酶活性,摸清油茶抗炭疽病与酶活性的相关程度。[方法]采用活体针刺接种自然发病法评价抗炭疽病等级,采用光度分析法测试了酶活性,采用关联法分析抗炭疽病与相关酶活性的相关程度。[结果]结果表明:感病指数最小为博白大果油茶26.9,病斑长度(2.62±0.40)mm,感病指数最大为普通油茶68.8,病斑长度(8.01±2.03)mm。感病指数大小顺序依次为:普通油茶岑软3号岑软2号陆川油茶香花油茶博白大果油茶;感病后,高抗的博白大果油茶、中抗的陆川油茶和香花油茶POD活性均较其他高感油茶品种明显升高,CAT也明显升高(除岑软2号油茶外),SOD和PPO则表现各异;防御酶活性诱导增长率、酶AUEAPC综合增长率以高抗的博白大果油茶,中抗的香花油茶和陆川油茶增长率高于高感油茶;健康油茶酶活性与病斑大小、感病指数相关性弱或基本不相关,感病后POD、CAT、PPO均与抗性呈正相关,而SOD与抗性呈负相关,相关性均在高度和中度以上。[结论]博白大果油茶为高抗品种,陆川及香花油茶为中抗品种,岑软2号、岑软3号、普通油茶为高感品种,且感病油茶酶活性与感病指数存在明显相关,试验进一步明确了油茶抗炭疽病及其防御酶在抗性评价中的作用,为早期鉴别油茶抗病性并筛选抗病油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桉树小新壳梭孢梢枯病菌室内药剂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培养条件下,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常用杀菌剂对桉树小新壳梭孢枝枯病菌Neofusicoccum parvum (Penny Cook & Samuels)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25%苯醚甲环唑和25%丙环唑对N.parvum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分别是0.0312和0.0330 mg/L;18.7%丙环·嘧菌酯、25%咪鲜胺、50%甲基硫菌灵、50%异菌脲、50%多菌灵、40%腈菌唑和75%百菌清抑菌效果次之,EC50值分别为0.0499,0.0681,0.1462,0.1672,0.2720,0.3454和4.6199 mg/L;25%嘧菌酯抑菌效果最差,EC50值是16.1451 mg/L.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室内人工接种法,对前期筛选出的25个油用樟树无性系进行炭疽病抗性测定,为抗病无性系的选育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不同油用樟树无性系对炭疽病存在一定抗性差异。其中高抗无性系有3个,分别为LL002(芳樟醇型)、BL508(龙脑型)和711(邻伞花烃型);抗病无性系有GLC95(芳樟醇型)、LL001(芳樟醇型)和LL004(芳樟醇型)等14个;中抗无性系有LLT11(芳樟醇型)、CN001(柠檬醛型)和SA001(黄樟油素型)等5个;中感、感病和高感无性系均为1个,分别是CA627-1(桉叶素型)、LR201(右旋芳樟)和SA002(黄樟油素型)。  相似文献   
17.
选择8种不同的杀菌剂,用菌落生长速度法对桉树枝枯病主要病原菌可可毛色二孢、拟隐孢壳菌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对可可毛色二孢抑菌效果最好的是25%咪鲜胺,EC50值为0.03 mg/L,效果最差的是50%异菌脲,EC50值为11.49 mg/L;对拟隐孢壳菌抑菌效果最好的是25%咪鲜胺,EC50值0.23 mg/L,效果最差的是25%苯醚甲环唑,EC50值为6.65 mg/L。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不同营养元素对桉树枝枯病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菌丝生长指标的影响,采用不同N、P、K、Ca、Mg、B、Cu、Zn、Fe、Mn元素及不同浓度对桉树枝枯病菌菌丝进行培养,观测菌落大小、菌落长势、生长速率和菌丝生长指数。结果表明:(NH_4)_2CO、KCl、CaCl_2、MgSO_4、H_3BO_3和MnSO_4均能促进菌丝生长,且(NH_4)_2CO、KCl和H_3BO_3在2μmol/L处理时菌丝生长达到最高峰,密度最大;CaCl_2和MnSO_4处理随浓度增加,菌丝生长加快,在8μmol/L时,菌落直径达最大;CuSO_4、ZnSO_4和FeSO_4能抑制菌丝生长,随元素浓度增高,菌丝生长减慢,密度小、稀疏;低浓度KH_2PO_4处理能促进菌丝生长,在高浓度时却能抑制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19.
采用2种方法复壮马尾松毛虫球孢白僵菌菌株BD-10-4,虫尸复壮法获得产孢量最高的菌株为BD-7-2,产孢量为(66.67±0.60)×108个/m L,是BD-10-4产孢量的近2倍;活虫复壮法获得产孢量最高的菌株是BD-8-5,产孢量为(54±2.11)×108个/m L,是BD-10-4的1.5倍。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菌株BD-7-2的毒力最高,LT50值为3.94 d,其次是BD-8-5,LT50值为5.08 d,毒力最低的是菌株BD-10-4,LT50值为5.13 d。  相似文献   
20.
为获得八角炭疽病高效生防菌, 利用组织分离法从八角叶片分离出芽胞杆菌菌株, 通过与八角炭疽病病原菌哈锐炭疽菌Colletotrichum horii对峙培养筛选出拮抗菌株L0517?利用拮抗菌株的发酵滤液来验证其对八角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并研究菌株的发酵条件?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及 16S rDNA 和 gyrB序列分析, 将菌株L0517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菌株L0517发酵滤液可显著抑制哈锐炭疽菌菌丝生长, 并引起菌丝形成囊泡状结构?用含0.1%吐温-80和10% L0517发酵滤液处理八角叶片可显著降低哈锐炭疽菌的致病能力, 且对八角安全无致病性?发酵条件研究表明, 当发酵温度为25℃, 培养液pH为7, 碳源和氮源分别为麦芽糖和酵母粉时菌株生长最快, 其发酵液的抑菌活性也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