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65篇
林业   3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7篇
  108篇
综合类   52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01.
根据对北京低山区发育在花岗岩类和石灰岩类两类不同母岩上的土壤基本性质的研究,论述了此区母质因素对土壤性质及发生特点的重要影响,指出了在土壤地理发生学及其分类体系中过分强调生物气候对土壤发生的主导作用和以地带性规律代替土壤分类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2.
北京山区林地变化与社会经济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土地利用详查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通过分析北京山区近10年林地时空变化特征,借助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驱动力分析方法,定量诊断出北京山区林地变化的主导社会经济驱动力,目的在于系统揭示北京山区林地变化的原因和社会经济驱动机制,为北京山区林地资源的保护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3.
北京山区农民土地价值观念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北京市山区农民土地价值观念的调查,分析了农民土地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现状,认为土地价值观念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即传统土地为本型、现代土地为本型、土地保障型和土地包袱型。并分别研究不同价值观念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初步探讨了影响土地价值观念的因素。本研究揭示农民土地价值观念的变化和特点,为制定农村土地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城镇化等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是规范、引导农民土地利用行为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4.
2023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提出要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笔者认为,由于耕地的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和低等耕地作物生长限制性因素改造的技术经济难度,在2030年前难以将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按《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中“3.1高标准农田”定义的通用标准建成。实际上,区域主要栽培作物对于高产稳产条件的要求并不相同,也没有必要制定一个在地块、地形、土壤和农田基础设施等各方面一模一样的标准。因此,要按照区域主要栽培作物高产稳产对地块、地形、土壤和农田基础设施条件的要求,因地制宜分区分类制定高标准农田标准,指导地方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规划设计,以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针对性和效率。并比较现有耕地现状与区域高标准农田的标准的差异,按照先易后难的次序安排,以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技术经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5.
因旱地缺乏建成水浇地的自然条件,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是非得要把旱地改造成水浇地,而是以提高旱地的抗旱能力为目标,以地块蓄水保墒建设工程、集水补水设施建设工程、扩大田块规模工程、排水除涝工程等为建设内容,其最主要的工程是修建梯田、平整土地和增厚土层,尽可能将降水全部蓄纳进土壤中,提高土壤抗旱能力。在干旱发生频率较高的区域,根据地形、水文地质条件,因地制宜建设蓄水池、水窖等集水设施,采取春旱点播,让种子在雨季来临之前发芽出苗,保障作物有足够的生育期成熟。《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试行)》给出了全国七大建设区域、13个建设类型区的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指导性建设内容和标准,但这个七个区域内的地形、土壤、地质、水文条件等条件很复杂,差异性很大。要做好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必要利用更大比例尺的气候、地形、土壤、地质数据,进行更详细的分区和区域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再针对地块,基于耕地的地学条件分析,进行田间工程设计,做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准确、建设内容合理、工程措施切实可行。本文在分析我国旱地分布现状、成因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本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区分类施策的科学原则,概括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  相似文献   
106.
基于棉花-水-盐生产函数的耕地盐碱化分级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棉花-水-盐生产函数,对绿洲灌区耕地盐碱化程度进行了划分和评价。结果表明,棉花苗期土壤临界电导率和可容忍电导率分别为6.8 dS/m和22.11 dS/m,比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棉花全生育期平均值均低。根据棉花苗期耐盐性及相对产量可初步划分耕地盐碱化程度为6级,棉花适宜在土壤含盐量0.43%以下生长,把0~60 cm土壤剖面的盐分控制在0.29%~0.43%即可获得正常产量的85%。在合理的灌排措施下,把中度盐化的土壤改良至轻度是完全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7.
根据北京市自然、社会、经济资料及图件资料,在考虑各种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因素的基础上,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别从自然适宜性和生态安全性角度构建了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评价体系,通过对评价要素的空间叠加、计算,评价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在不同条件下适宜性开发的面积和空间分布情况,并从经济可行性方面探讨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适宜性。结果表明:从自然适宜性评价上来看,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能够开发的面积为 11 675.25 hm2,考虑生态安全因素后,适宜开发且不引起生态退化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11 221.14 hm2,如纳入经济可行性因素,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全部不适宜开发。综合指数法与限制条件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评价结果的合理性,评价结果可为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8.
县域是耕地保护及预警最为合理的研究尺度,综合应用土地利用规划、年度计划和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预测耕地资源“量”与“质”的变化趋势是科学合理地保护耕地的有效手段。该文在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2个层次上,从耕地数量、稳定生产能力、易变养分的空间变化和综合4个方面构建了县域耕地保护预警体系,并对北京市顺义区进行了耕地保护预警研究。顺义区耕地保护单项指标预警结果表明,2007、2008年顺义区耕地数量出现轻警,2009、2010年则为无警;耕地稳定生产能力在2007、2009年为中警,2008年为重警,2010年为轻警;而易变养分含量变化的警情则不尽相同。综合指标预警结果表明:2007年顺义区耕地保护出现重警,2008年和2009年为中警,2010年为轻警。研究结果从预警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出发,全面考虑了耕地的数量变化和质量变化,并使警情判定与土地管理和农业生产工作相衔接,是进行区域耕地保护预警研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9.
为剖析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本研究以高城镇化率山区福建省德化县为例,利用遥感解译与多层面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多尺度识别1986年、2001年、2020年3个时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与稳定性,探索变化规律及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城镇化中前期(1986—2001年)的土地利用总变化强度大于中后期(2001—2020年),且从谷地到低山再到中山变化强度逐渐减小。2)建设用地、水域、裸地、草地的变化较为活跃,耕地的转出具有活跃性而转入具有惰性,林地的变化呈现相对稳定状态,且各地类转入转出强度会受地形影响。3)“草地-林地”转换过程表现为稳定且系统的倾向性转换;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裸地、水域表现为系统的倾向性;转移面积大的土地变化模式并非一定表现为稳定性或系统性的变化“;林地-建设用地”、“草地-林地”等土地转换模式会受到地形影响。4)城镇化进程与地区发展策略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倾向与速度的关键因素。因此,未来山区耕地布局需要顺应社会发展和人口分布,耕地进出平衡应秉持有破有立的辩证思维,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则应树立“人地挂钩”的用地理念。  相似文献   
110.
我国耕地质量与监控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耕地质量与监控研究进展的系统总结和梳理,提出耕地质量与监控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为我国耕地质量提升与管理提供支撑。研究采用文献综合法和总结归纳法。结果表明:耕地质量与监控研究必须加强与耕地资源多功能需求、耕地生产能力、耕地生态效应和现代信息技术等学科的融合;围绕耕地质量因素与过程、耕地质量调查与监测、耕地多功能诊断与评价、耕地质量与产能提升及基本农田质量保护与管理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