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65篇
林业   3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7篇
  108篇
综合类   52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51.
20年来我国潮土区与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变化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对潮土区和黑土区的土壤样品进行采集和分析,结合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研究潮土区和黑土区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潮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提高的趋势,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降低的趋势。出现这种变化的结果都与耕作制度,尤其是施肥管理水平等人为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2.
区域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借鉴国内外研究基础,探讨了区域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指标设计的结构和原则,并且以农用土地为侧重点,系统提出区域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的指标体系框架.该框架以整个区域农用土地为对象,以土地质量指标为主体,构建了5个方面的评价标准,即土地质量维持或提高、土地资源的供应与当前及未来需求目标的平衡、非再生资源合理使用、土地资源的非生产功能得到兼顾、良好的社会政策环境支持.并分别建议了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53.
土地质量指标在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双联合国土地质量指标计划推荐的核心为指导,对河北省曲周的土地利用管理活动进行了可持续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曲周的盐渍化治理取得了很大成绩,土壤肥力增加,土地质量总体上得到提高,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同时,土壤污染问题开始显现,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这些问题现在虽然对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还没有形成致命影响,但如何继续发展下去,肯定对农业土地利用系统的可持续性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54.
张蕾  张凤荣  靳东升  李超 《土壤学报》2021,58(4):876-886
以黄土高原山西省14个淋溶土剖面的31个偏红的黏化层(Bt)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全铁、游离氧化铁、无定形态氧化铁的含量与土壤颜色参数、黏粒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了定量关系模型。结果表明:Bt的黏粒含量与氧化铁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颜色的红度与全铁、游离氧化铁和无定形氧化铁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游离氧化铁是最直接的土壤红色"染色剂";其他色调、明度与彩度等颜色参数与土壤全铁、游离氧化铁含量之间亦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这也间接说明了黏粒含量与土壤颜色具有一定相关性。野外观测发现,某些黏化层结构体表面颜色较结构体内基质颜色更红,证实了在土壤结构体表面氧化铁随着黏粒在土壤空隙中的迁移淀积。黄土高原淋溶土偏红的黏化层多是来自由于土壤侵蚀而出露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第三纪保德红土和第四纪红黏土,其黏粒含量、土壤颜色等指标均表明第三纪的古气候条件较第四纪更为湿热。  相似文献   
55.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建设时序的确定   总被引:30,自引:16,他引:14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既要考虑建设的可行性,也要考虑建成后的稳定性。该文以黑龙江省富锦市为研究区,分别从自然质量条件、工程建设条件、经济社会条件和区位条件、生态条件、建设用地扩张动力等方面构建建设可行性和空间稳定性评价模型,运用理想解逼近法测算各评价单元的建设可行性和空间稳定性,最后用四象限法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结果表明:富锦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高度可行区域面积为13.18万hm2,中度可行区域面积22.72万hm2,低度可行区域面积22.18万hm2;高度稳定区域面积为7.58万hm2,中度稳定面积为27.73万hm2,低度稳定区域面积为22.77万hm2。基于空间稳定性优先的目标导向,分别确定国营农场辖区和地方政府辖区的建设时序。其中,国营农场辖区优先建设区域面积为6.75万hm2,主要分布在七星农场、创业农场、红卫农场、前进农场和青龙山农场;地方政府辖区优先建设区域面积为4.41万hm2,主要分布在二龙山镇、锦山镇、头林镇和宏胜镇。该研究结果可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6.
张凤荣  吕贻忠 《土壤通报》2005,36(2):155-159
通过对北京百花山地区山地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及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的测定分析,得到了该地区山地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的肥力特征。该地区山地自然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的含量较高,速效钾的水平中等,而速效磷的水平很低,微量元素中铜的含量较高,锰的含量较低,而有效锌的含量极低。自然土壤开垦为耕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降低,全氮的含量变化不明显;由于施肥作用,土壤全磷和速效磷的水平上升,个别耕地速效磷的水平极高,有过量使用磷肥的现象。对该地区山地土壤的开发利用,应坚持生态保护,防止水土流失,适当使用磷肥,注意使用微肥尤其是锌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形、不同的土壤类型、母质的差异制定合理的利用方案。  相似文献   
57.
在剖析生态足迹分析法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模型的基础上,计算北京西部山区门头沟1999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容量。根据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容量对比分析,得出1999年门头沟区处于生态赤字状态。经剖析造成生态赤字的原因,指出了该区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养护,增加生态容量等方面应采取的措施与政策。提出以生态足迹作为山区生态可持续性评价指标的优点及当前存在的缺点。  相似文献   
58.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的时空联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合理设置项目区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的核心内容。该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基于供需和级差地租理论,在已有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和挂钩分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城镇建新适宜度与农村拆旧适宜度评价,经建新地块的规划修正和拆旧地块的空间相对集聚、适宜度一致性修正,选择出挂钩建新区和拆旧区,然后通过挂钩联建的关系原理分析,建立了挂钩时空联系的逻辑模型,将建新区和拆旧区组合形成挂钩项目区。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的筛选出建新区与拆旧区,可以实现挂钩项目区的组合联建与时空配置。研究区整体上属于"供大于求"的挂钩类型区,农村居民点拆旧潜力的供给能够满足城镇建新的需求;全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可规划为22处,时序上分为近期8处、远期14处,空间上包括乡镇内挂钩17处、乡镇间挂钩5处;经建新用途、拆旧与安置方式的合理安排与设置,实现了促集约和保发展的挂钩目标。该研究为挂钩项目区条件设定与选择、空间联动和时序安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9.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关联分析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25  
为深入了解区域土地利用的综合效果和发展能力,把握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方向,该文从经济效益、社会效应和生态安全3个方面选取了16个指标构建了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框架,采用基于熵权的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模型,评价了北京市顺义区在1996-2010年的土地利用绩效状态,并运用灰色关联方法分析了影响土地利用绩效的重点因素。研究结果:1996-2000年,顺义区处于向工业化转变的过程中,土地利用综合绩效变化稳定并表现出略微下降的趋势;2001-2010年,在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推动下,土地利用综合绩效快速上升,并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土地利用经济绩效在1996-2002年上升缓慢,自2003年开始大幅度提升;土地社会绩效在1996-2000年变化相对稳定,之后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土地生态绩效在1996-2000年变化平稳,2000-2005年表现为急速下降,之后有所起伏,至研究期末开始抬升。土地利用绩效变化较好地印证了3个"五年"计划下的土地利用重点,表明各个阶段的土地利用政策得到了有效地执行。土地利用社会效应与生态安全因素对土地利用整体质量的影响更加显著,而工业发展对经济绩效的推动作用明显,导致人均土地资源享有水平迅速变化的城镇化因素,成为反映土地利用社会效应的重点,生态用地则成为影响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绩效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60.
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利用1996,2002,2009年3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及统计和调查数据,综合运用Mapgis6.5,Arcview3.3空间分析工具,SPSS11.5中空间聚类(Hierarchical Spatial Cluster)等方法,分两个时段研究建设用地扩展分异特征及驱动力因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城镇、交通及特殊用地扩展速度加快,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扩展速度趋缓;而新增建设用地来源涉及所有其他地类,其中耕地贡献最高,达61.40%。1996—2009年建设用地扩展形成了潮白河沿岸及以西向中高水平扩展,而东部扩展缓慢,其鲜明对比格局形成3个建设用地高水平扩展空间连续的集聚中心,分别是以西南部天竺、后沙峪、南法信为主的空港经济圈;西北部高丽营、赵全营为主正在迅速崛起的重点镇区域;以及潮白河上游北小营、南彩为中心的奥运商圈。高水平扩展区域的首要驱动力依次为人均纯收入、村镇企业地均产值、城乡收入差异;中水平扩展区域驱动力依次为城乡收入差异、人口密度;而低水平扩展区域的驱动力集中于村镇企业地均产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