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1篇
农学   64篇
基础科学   2篇
  28篇
综合类   83篇
农作物   26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施氮量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7,自引:11,他引:26  
选用登海661(DH661)和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超高产条件下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氮素利用及其转运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子粒产量、植株氮素总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呈先增加后降低。施氮量为N 240~360 kg/hm2,DH661和ZD958产量分别达12172~15080 和12011~15360 kg/hm2;而氮素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DH661分别为10.6~23.1%和11.5~13.6%,ZD958分别为24.1~28.6%和9.5~11.4%;植株氮素总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均达到最大。施N 240~360 kg/hm2,提高了营养器官中氮素转运量和花后氮素同化量,可以有效调控开花前氮素转运及花后直接同化,促进子粒氮素积累,提高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施 N 240~360 kg/hm2可提高氮肥利用率,实现玉米高产。  相似文献   
42.
玉米不同品种粗蛋白质含量与产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田试验,对中国北方1990s以来种植面积较大的50个玉米品种粗蛋白质含量(CPC)进行了研究。通过探测分析和正态分布测试检测表明,秸秆CPC、籽粒CPC和整株粗蛋白产量(CPY)分别符合正态分布N(5.48,0.532)、N(9.42,0.792)和N(530.67,64.632),三者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38%~7.09%、7.03%~11.00%和417.43~726.72 g/plant。籽粒CPC与秸秆CPC相关性不显著(P>0.05)。对籽粒和秸秆的CPC进行分层聚类,将北方玉米品种划分为籽粒高秸秆低型(HGLS)、籽粒与秸秆双低型(LGLS)和籽粒与秸秆双高型(HGHS)。目前CPC双高的HGHS型品种相对较少,仅占20%,应当加强该类型品种的选育工作。  相似文献   
43.
夏玉米不同土层根系对花后植株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明夏玉米不同土层根系对花后植株生长及产量形成的调控作用,为生产中塑造高产高效根群结构,提高籽粒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高产夏玉米品种郑单958和登海661为材料,采用土柱栽培方式,设置3个处理(不断根处理:CK,地下40 cm处断根:T-40,地下80 cm处断根:T-80),于开花期进行断根,研究不同土层根系对地上部生长及产量形成的调控作用。【结果】0—40 cm土层根系对花后氮素积累和转运量影响最大,切断40 cm以下土层根系后植株吸收氮素能力显著降低,植株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库的转运量增加。花后40 cm以下土层根系对叶片保绿性和光合性能影响显著,切断深层根系后玉米单株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和SOD活性显著降低,MDA含量升高,光合高值持续期缩短,单株生物量和籽粒产量显著下降;0—40 cm根系对产量影响最大,40—80 cm根系对穗粒数和千粒重有显著影响,80 cm以下土层根系对千粒重影响较为显著。【结论】高产栽培中促进根系下扎,保持深层根系活力可以防止玉米早衰,提高叶片光合能力和对氮素的吸收能力,有助于提高玉米单产。  相似文献   
44.
花粒期光照对夏玉米产量和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针对近年来黄淮海夏玉米区太阳辐射不断减少的生产问题,探讨花粒期光照对夏玉米产量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方法】以登海605(DH605)为试验材料,大田条件下设置花粒期遮阴(S)、花粒期增光(L)两个处理,遮光度为60%,阴天下增光的光照强度能达到80 000—100 000 lx,以自然光为对照(CK),研究花粒期光照对夏玉米产量和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遮阴后夏玉米的产量、干物质积累量、最大灌浆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增光增加了夏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和最大灌浆速率。连续两年遮阴处理的产量较对照分别降低了59.39%、79.03%,而增光则较对照分别增加了16.29%、12.93%。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L>CK>S,生育后期不同处理DH605的籽粒占干物质总量的比例差异显著,S、CK和L平均分别为22.92%、48.49%和51.80%。与CK相比,遮阴后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减小,同时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时的天数相对增加;增光则使籽粒最大灌浆速率提高,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时的生长量增加。【结论】花粒期遮阴通过降低夏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籽粒最大灌浆速率,显著降低夏玉米产量;花粒期增光则通过增加夏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籽粒最大灌浆速率,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45.
淹水胁迫对夏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气候变化下持续降雨造成的大田淹水对夏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和品质的可能影响。【方法】以登海605(DH605)和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设置大田淹水时期(三叶期、拔节期、开花后10 d)和淹水持续时间(淹水3 d和6 d)处理,分析夏玉米籽粒干重和体积的增长、籽粒灌浆参数、籽粒粗脂肪、粗蛋白、总淀粉含量、支/直比值以及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淹水胁迫后籽粒干重增长速率降低,籽粒灌浆参数减小,且三叶期淹水6 d下影响最大,DH605和ZD958到达最大灌浆速率时的天数(Tmax)、最大灌浆速率(Gmax)、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max)和籽粒灌浆活跃期(P)较对照分别下降 25.18%、18.44%、48.21%、36.45%和18.18%、1.69%、32.68%、31.80%;两品种淹水后均空秆率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降低,产量下降,减产幅度表现为三叶期淹水>拔节期淹水>开花后10 d淹水,淹水6 d>淹水3 d;淹水下籽粒粗蛋白、总淀粉、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显著降低;支链淀粉含量显著降低,但直链淀粉含量有所升高,因而支/直比值降低;淹水后籽粒中粗脂肪含量显著提高,三叶期淹水6 d造成的影响最显著,两品种较对照分别提高了49.08%和33.08%。【结论】淹水胁迫显著降低了夏玉米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及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抑制了籽粒灌浆,严重影响籽粒干物质的积累,导致夏玉米产量显著下降;淹水胁迫降低了籽粒可溶性总糖、蔗糖和淀粉含量,淹水胁迫后籽粒粗蛋白含量和支/直比值也显著降低,而粗脂肪含量显著提高;三叶期淹水对其影响最显著,拔节期淹水次之,开花后10 d淹水的影响较小,其影响随淹水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加剧。  相似文献   
46.
光合作用是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重要生理过程,不同栽培模式会显著影响夏玉米花后叶片光合性能。本研究于2018—2019年设置大田试验,以登海605为试验材料,当地农户栽培管理模式(farmer management mode,FP)为对照,通过综合优化种植密度、肥料运筹和种植方式等措施设置超高产栽培模式(super high yield mode,SH)、高产高效栽培模式(high-yield and efficient mode,HH)。分析不同栽培模式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气体交换参数和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JIP)等的变化特点,探究栽培模式对夏玉米花后叶片光合性能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可显著影响夏玉米成熟期群体生物量,SH、HH模式较FP两年分别平均提高27.77%和7.43%,且HH模式花后群体生物量显著增加。不同栽培模式夏玉米花后叶片光合速率均呈现下降趋势,吐丝后30d(R1+30d)时下降幅度较大。与FP相比,SH、HH在R1和R1+30 d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显著提高,可维持较高的光合能力,分别提高21.63%、12.96%和35.37%、12.37%;另外,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Gs)分别提高18.36%、16.66%和26.16%、10.74%,胞间二氧化碳浓度(intercellular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Ci)分别降低12.85%、7.34%和14.08%、9.75%,不同栽培模式间光合性能的差异是由非气孔因素引起的。SH、HH的Wk和Vj较FP显著降低,表明其PSII反应中心供、受体侧性能均有明显改善,增大了PSII电子传递效率(φE0)及向下游传递电子的能力,PSII反应中心活性及PSII与PSI之间的协调性提高。因此,SH、HH处理有效地改善了光系统性能,提高光合速率、延长了叶片光合高值持续期,是群体生物量增加,实现高产的原因。  相似文献   
47.
大田遮阴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和叶黄素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郑单958和振杰2号为试验材料,大田条件下设置花粒期遮阴(S1)、穗期遮阴(S2)、全生育期遮阴(S3) 3个处理,遮光度为60%,以自然光照为对照,研究遮阴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和叶黄素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遮阴后夏玉米产量显著降低,且遮阴时期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S3>S1>S2,郑单958和振杰2号的S3分别减产96.87%和90.78%。遮阴后叶片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叶绿体色素含量显著降低,胞间CO2浓度(Ci)较同期对照先降低后升高,即叶片光合作用的降低受到气孔与非气孔因素双重影响,2个供试品种变化一致。遮阴期间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ФPSII)降低,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和非光化学猝灭(NPQ)显著升高,叶黄素循环库(A+Z+V)和脱环化状态(A+Z)/(A+Z+V)升高,即在长期遮阴条件下叶片捕获的光能分配发生了变化,光合电子传递的能量占吸收光能的比例降低,叶黄素循环的启动辅助过剩光能的热耗散。遮阴结束初期(A+Z)/(A+Z+V)和NPQ迅速升高,说明光恢复初期叶片对弱光适应后的自然光照比较敏感,叶黄素循环增强抑制强光对光合机构的破坏。  相似文献   
48.
夏玉米红边参数特征及与叶绿素、干物质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不同氮素水平下夏玉米红边参数特征及其与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之间的相关性,建立基于红边参数的5种函数形式的色素含量、干物质积累估算模型。结果表明,玉米的冠层光谱红边具有"双峰"现象,随生育期推移,"双峰"现象先增强后减弱,开花期达到最大。红边位置随生育期向长波方向移动,呈现"红移"现象;开花后开始减小,呈现"蓝移"现象,且在施氮水平下,开花期至灌浆期之间出现"红边平台"现象。随着氮素水平的增加,红边位置(λred)变化不大,而红边幅值(D red)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在相关分析中,红边位置与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及叶绿素总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红边幅值与干物质、叶绿素b相关性显著。通过建立的5种函数形式的估算模型得知,二项式函数回归模型优于线性、幂函数、指数以及对数回归模型等,估测精度较高,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49.
密度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曹胜彪  张吉旺  杨今胜  刘伟  董树亭  刘鹏  赵斌 《玉米科学》2012,20(5):106-110,120
选用登海661和超试11为试验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产量先增加后降低,登海661在密度为12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11 292 kg/hm2;氮肥偏生产力随密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密度为12万株/hm2时达最大,为37.64 kg/kg;总氮素积累量在3.0万~10.5万株/hm2范围内先增加后降低,进一步增加种植密度后总氮素积累量增加;低密度条件下氮素利用率较高,随密度升高呈降低趋势;氮素收获指数随密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12万株/hm2时达最大值。本试验条件下,获得较高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5万~10.5万株/hm2。  相似文献   
50.
遮荫对夏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研究在夏玉米不同生育时期遮荫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遮荫都显著降低玉米子粒产量,花粒期遮荫对玉米子粒产量影响最显著,农大108遮荫50%和90%的分别减产67.5%和79.4%,花粒期遮荫主要降低了千粒重;其次是穗期遮荫,农大108遮荫50%和90%的分别减产34.1%和55.3%,穗期遮荫主要减少了穗粒数;苗期遮荫对其影响相对较小,农大108遮荫50%减产16.9%。玉米子粒产量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小而显著降低,不同时期遮荫对玉米子粒产量的影响显著大于不同遮荫程度(光照强度)的影响。苗期遮荫对玉米子粒品质没有显著影响;穗期和花粒期遮荫玉米子粒的粗蛋白和赖氨酸含量显著升高,粗脂肪、淀粉含量显著降低。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小,对子粒品质的影响加剧。不同时期遮荫对玉米子粒品质的影响显著地大于不同遮荫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