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2篇
林业   31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15篇
  12篇
综合类   167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123篇
园艺   29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01.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是生物体内重要的活性氧自由基清除剂,它能够清除生物体内的过氧化氢和脂质过氧化物,阻断活性氧自由基对机体的进一步损伤,保证生物体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以玉米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家族的11个成员为研究对象,对其编码的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包括等电点、分子量、亲水性值、二级结构和亚细胞定位等,并建立了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发现,玉米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家族的11个成员的等电点和相对分子量存在差异,而二级结构存在相似特征,其中,二级结构包括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以上分析为全面解析玉米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功能奠定了基础,并可为植物抵御氧化胁迫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02.
杭白菊与黄菊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CIRAS-1全自动光合分析仪比较分析了药用菊花杭白菊与黄菊光合生理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黄菊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能力均高于杭白菊.黄菊的光合日变化呈明显的双峰曲线,存在明显光合"午休"现象,光抑制是造成"午休"现象的主要原因;杭白菊的光合日变化呈单峰曲线.黄菊光补偿点为225.45μmol·m-2·s-1,光饱和点为1 358 μmol·m-2·s-1;杭白菊光补偿点为235.82 μmol·m-2·s-1,光饱和点为1 217 μmol·m-2·s-1.杭白菊光合适宜温度为23~26 ℃,黄菊光合适宜温度为18~23 ℃.  相似文献   
403.
研究了多棘海盘车(Asterias amurensis)对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褶牡蛎(Ostrea plicatula)、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5种双壳贝类的摄食选择性和对栉孔扇贝的摄食节律。结果显示,在有或无日本蟳、刺参等干扰饵料的条件下,多棘海盘车对于5种双壳贝类均可摄食,且表现出明显的摄食选择性。其中,多棘海盘车对菲律宾蛤仔的摄食选择性均显著高于其他4种贝类(P<0.05),分别为5.7、5.0、5.7、5.3、6.0只/d,干扰饵料的加入并没有对多棘海盘车的摄食选择性造成显著影响。同时,采用定时投喂饵料的方式,每隔4 h投喂一次栉孔扇贝,多棘海盘车表现出显著地昼夜摄食节律。其18:00–翌日06:00的摄食量显著高于06:00–18:00的摄食量(P<0.05),分别为60%和40%,多棘海盘车的摄食高峰出现在18:00–22:00,摄食频率达到58%,显著高于其他时段(P<0.05)。  相似文献   
404.
温度和盐度对橄榄蚶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测定不同温度(15℃、20℃、25℃、30℃)和盐度(16、21、26、31、36)对橄榄蚶(Estellarca olivacea)呼吸和排泄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盐度对橄榄蚶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都有显著影响(P<0.05)。在15~30℃范围内,橄榄蚶单位软体干质量耗氧率(OR)、排氨率(NR)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变化范围分别为0.37~0.65 mg/(g.h)和1.74~3.15μmol/(g.h);耗氧率和排氨率与温度(t)之间的相关方程分别为:ORT[mg/(g.h)]=0.323 4e0.1765t(R2=0.9755,P<0.05);NRT[μmol/(g.h)]=1.3788e0.1986t(R2=0.9784,P<0.05)。在16~36盐度范围内,橄榄蚶单位软体干质量耗氧率和排氨率开始时随盐度的升高而降低,在盐度26时达到最小值,然后随盐度的升高而升高,变化范围分别为0.43~0.60 mg/(g.h)和1.75~3.26μmol/(g.h);耗氧率和排氨率与盐度(s)之间的相关方程分别为:ORS[mg/(g.h)]=0.0014s2-0.0751s 1.4312(R2=0.9455,P<0.05,n=30);NRS[μmol/(g.h)]=0.0105s2-0.5728s 9.7114(R2=0.9285,P<0.05,n=30)。  相似文献   
405.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感染引起,影响猪的呼吸系统,死亡率高,在世界范围内造成猪业的重大经济损失。临床研究发现,部分野生株App对于常规抗生素具有耐药性,这为该病的防治带来严峻的挑战。本文梳理了近年来App感染过程中宿主免疫应答方面的相关研究,从先天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3个方面,探讨该菌的感染机理和免疫原性,以期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防控和疫苗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06.
为探寻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基因缺失株rPRV-bc-8基因组UL4-UL3基因间区域是否可作为外源基因的插入位点,在实验室已构建的含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基因的转移质粒pMD-US6+7-EGFP-US2的基础上,通过DNA体外分子克隆技术将UL4序列替换左同源臂US6+7序列,UL3序列替换右同源臂US2序列,并将PolyA引入转移质粒,得到转移质粒pMD-UL4-EGFP-UL3。利用脂质体转染法将转移质粒pMD-UL4-EGFP-UL3与亲本毒rPRV-bc-8共转染PK-15细胞,经蚀斑纯化成功得到一株能够稳定表达EGFP基因的重组伪狂犬病毒rPRV-UL4-EGFP-UL3。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以及PCR鉴定确定EGFP基因已成功插入到伪狂犬基因组的UL4-UL3之间,并通过细胞传代试验分析得到重组毒的遗传稳定性良好。通过体外增殖试验分析得到重组病毒rPRV-UL4-EGFP-UL3在细胞内的增殖速度较快,接种后12 h内滴度始终高于亲本毒rPRV-bc-8,接种后40 h达到最高滴度108.3 TCID50/mL,与亲本毒的最高滴度接近,但是最高滴度的出现时间晚于亲本毒,并且在达到平台期后病毒滴度下降的比亲本毒快。通过对病毒培养液中荧光蛋白浓度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在接种后56 h时荧光蛋白浓度达到最高值4793.9 ng/mL,之后进入平台期。综上结果表明构建的重组病毒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及体外复制能力,并且外源基因EGFP在此位点具有良好的表达效果,为进一步相关重组病毒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07.
抗生素在畜禽养殖行业的广泛使用导致大量耐药菌的出现,进而加速了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在养殖场环境中的传播扩散。气溶胶作为ARGs的储存库,由于具有较高的潜在风险而成为环境健康中的热点问题。国内外专家针对畜禽养殖场中气载ARGs的分布特征与传播转移机制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本文综述了近年畜禽养殖场气载ARGs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国内外典型养殖场空气中ARGs的归趋特性,阐明了气载ARGs的传播转移机制,并探讨了这一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以期为今后畜禽养殖工作及ARGs的健康风险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08.
上海梅奥宠物医院接诊1例右侧面部肿胀、口腔出血的秋田犬病例,经临床检查、血常规及血液生化检测、影像学检查,初步诊断患病犬疑似患口腔肿瘤;对患病犬实施肿瘤切除手术并结合术后护理,预后良好;切除的肿瘤经组织病理学分析鉴定为口腔纤维肉瘤。  相似文献   
409.
为进一步完善猪丹毒疫苗毒力检定标准,对猪丹毒丝菌C43-5株在肉肝胃消化汤中的生长规律进行了分析,测定了菌株对猪的最小致死剂量,并对1986、1996、2006、2015年4个冻干代次菌种进行了毒力和免疫原性测定。结果显示:C43-5株在肉肝胃消化汤中培养16 h时活菌数最高,而后进入稳定期,培养19 h后活菌数迅速下降,菌体大量死亡;以3.5×1010 CFU活菌静脉注射56~63日龄健康易感猪,2只试验猪在4 d内全部死亡;1986、1996、2006、2015年4个冻干代次的C43-5株菌种毒力和免疫原性检定结果均符合要求。同时提出了猪丹毒丝菌C43-5株毒力检定标准的修改建议,为延长菌种的保存期限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10.
官云芳  彭艳琼  古旭  张颖  张媛 《种子》2023,(7):64-71+157
为探讨温度、干旱及其交互胁迫对榕属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以斜叶榕和聚果榕种子为研究材料,设置PEG-4000溶液浓度为对照组(0),轻度干旱(5%)、中度干旱(10%)及重度干旱(20%,25%)为实验组,分别置于20℃、25℃、30℃和35℃下,测定不同条件下两种榕属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低温显著延缓了两种榕属种子初始萌发和进入发芽高峰期的时间。不同温度梯度下,斜叶榕和聚果榕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在20℃和35℃下,聚果榕比斜叶榕具有更高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p<0.05),30℃时斜叶榕和聚果榕种子萌发的成功率最高。两种榕属植物幼苗生长对干旱胁迫敏感,斜叶榕幼苗胚根生长速度更快,而聚果榕则呈现较高的胚芽生长能力。两种榕属种子萌发的响应面曲线模拟结果和方差分析结果均显示,温湿度胁迫作用在斜叶榕种子上体现出比聚果榕显著的交互作用。综上所述,两种榕属植物由于在自然界的生境存在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适应能力,气候变化带来的热带雨林的温湿度改变可能会影响榕属植物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