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10篇
农学   18篇
基础科学   23篇
  8篇
综合类   88篇
农作物   16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27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2010年1月31日,新华社受权播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即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这是新世纪以来的连续第七个关注“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前六个一号文件一年一个中心,分别聚焦于“农民增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基础建设和农业持续发展”上。其中2006年2月发布的新世纪第三个一号文件,部署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长期历史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指出,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国家新一轮发展的迫切需要,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成为和谐发展重要的主题。财政资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发挥着较强的主导作用。因此,使用管理好财政资金对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为此,本文拟从新农村建设概述着手,阐述当前会计新农村建设财政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数条对策。粗浅的论述.仅仅是抛砖引玉,以便与大家共同探讨、学习、思考。  相似文献   
162.
针对西南丘陵山区机械化生产体系不完善、生产模式复杂多样、缺乏系统评价等问题,以农业经营主体为研究对象,从规模适度-生产高效-生态友好等角度构建“农田+农机+农艺+信息”四融合的西南丘陵山区机械化生产系统及模式评价体系,包含农田宜机化、适度规模经营、农机配备质量、农机装备智能化程度、农机生产效益和耕地健康6维度及15个三级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和CRITIC法确定权重;以农田禀赋为基础、机械装备为核心、规模化效益为导向选取西南地区小麦/玉米机械化生产4种典型模式进行评价比较。结果表明:普通农户关键环节机械化生产模式(M1)下地块较小且地势起伏大,机具只能使用小型、低效率机械;化肥与农药施用量高于标准值,其经营规模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家庭农场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生产模式(M2)下实现农田连片经营与田间生产全程机械化,然而带状复合种植收获机具技术尚不成熟,导致模式整体作业效率低于合作社模式,但该模式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粮食增产,适宜在家庭农场中推广;合作社“全程机械化+数字化”生产模式(M3)下,大中型机械在宜机化改造后的农田中充分发挥作业效率和燃油效率优势,同时产后干燥与初加工处理提升粮食质量和效益,实现了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机械化,此外数字化管理系统有效提升农业管理和机具使用效率,该模式适宜在丘陵山区合作社及部分家庭农场中大力推广;大型合作社种养循环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M4)在全程高效机械赋能的基础上,实现了种养结合的农业产业链,合作社生产的青贮秸秆销售给奶牛场做加工饲料,奶牛产出的有机肥供给合作社进行循环利用,该模式实现生态经济耕作,适宜在部分养殖大县中进行推广。4种模式的综合评价值分别为:0.31、0.67、0.86和0.79,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M3、M4、M2、M1;评价结果符合现实情况,该指标体系能够客观评价各机械化生产模式特点,可为西南丘陵山区各经营主体机械化生产模式选择及改进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3.
张小军 《新农业》2023,(24):93-94
<正>1武山县农村供水发展历程1.1人畜饮水阶段(1995~2005年)20世纪90年代,甘肃省部分地区遭受严重干旱天气,导致农作物大量减产,严重地区甚至绝收,农村居民和牲畜饮用水也出现严重不足。武山县通过国家投资、群众自筹资金(水泥由国家投资,砂石料、人工由群众自筹解决),自行开挖修建,实施了“121雨水集流工程”,新打雨水集流水窖2.4万眼,完成投资约2800万元,解决了10.8万人5.2万头牲畜的人畜饮水问题,  相似文献   
164.
本文采川半静水法研究了苯酚、苯胺、氯苯和硝基苯对三疣梭子蟹(Portuns trituberculatus)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苯酚、苯胺、氯苯和硝基苯对三疣梭子蟹96h的LC50分别为10mg/L、80mg/L、52mg/L和7.6mg/L,综合苯酚、苯胺、氯苯和硝基苯对三疣梭子蟹的毒性机理和急性毒性数据,对三疣梭子蟹的急性毒性大小依次为:硝基苯〉苯酚〉氯苯〉苯胺。  相似文献   
165.
生物菌肥在花生上施用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不同类型肥料对花生栽培的影响,采用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肥料对花生田间性状、产量性状、品质及根系生长的影响,筛选出适合四川地区花生生长的肥料,促进四川花生产业发展。2014—2015年,在成都平原地区,以四川省农科院经作所培育的花生高产新品系‘1503’为材料,利用生物菌肥、农家肥与普通化肥3种肥料设置8个处理,采用不同梯度、不同肥料混合,考察不同成分的肥料对花生田间性状、产量、营养成分、根系干物质、土壤养分变化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菌肥与普通化肥配合施用效果最好,单独施用或与农家肥配合施用效果相对较差。生物菌肥配合常规化肥,花生产量最高可增加28.2%,花生含糖量最大可提高18.9%,根系干物质最高增加25.8%,土壤氮、磷、钾及有机物含量较对照提高45.7%、58.2%、38.8%、67.2%。生物菌肥拥有改良土壤,提高产量,增强抗性,提升品质等多种作用,在花生种植业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6.
为了生产上提供鲜食可口、品质纯良的花生品种,以远杂9102辐射变异株为母本,以05-77为父本,经杂交后系统选育,育成优质鲜食型花生新品种,于2017年2月正式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审定品种委员会审定,命名为蜀花2号。2014-2015连续参加两年四川省新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4854.0 kg/hm2,比对照增产10.33%;籽仁平均产量3522.0 kg/hm2、比对照增产6.55%;2016年参加四川省生产试验,7个试点荚果产量6点增产、平均产量4248.3 kg/hm2,比对照增产10.26%。蜀花2号种子休眠性和抗倒性强、耐旱性较强,对叶斑病、锈病、网斑病及病毒病的抗性均较强,适宜于四川平原、山区及丘陵的非青枯病高发区。  相似文献   
167.
[目的]比较不同程度苦涩味核桃品种内种皮苦涩味物质的差异,寻找核桃内种皮的主要苦涩味物质,发掘苦涩味轻的品种.[方法]以'中林3号'京861'香玲'薄壳香'和'农核1号'5个核桃品种的内种皮为试验材料,测定了总单宁、酚酸类组分、黄酮类组分和生物碱组分等苦涩味物质的含量,并进行了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总单宁含...  相似文献   
168.
基于SSR的四川花生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旨在了解四川花生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表型性状与分子标记的关联分析,为花生分子育种及资源库构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鉴定分析57份不同来源花生资源材料的4个农艺性状及4个品质性状,并利用SSR标记研究57份花生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对SSR标记与表型性状进行聚类及关联分析。[结果]表型性状鉴定结果显示花生资源的8个性状中,6个变异较大、多样性较好。67对SSR引物中,有效引物39对,获得多态性条带53条,平均每个引物扩增1.36条,平均Nei"s 基因多样性0.2288、平均Shannon"s 指数0.3695,最远遗传距离为0.51。SSR分子标记聚类分析将57份资源聚为2大类群,GLM分析发现多个与蛋白质含量、株高、含糖量的关联标记。[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四川不同区域间花生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品种类型单一,聚类及关联分析结果可为四川花生突破性新品种选育的亲本选择提供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9.
2009年8月28日,四川省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在南充举行了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培训研讨会,全省丘陵山区市、县农机主管部门领导、推广站站长和部分农机大户等150多人参加了会议,四川省农机局刁学锋副局长,计财处、科教处等处室领导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70.
为探讨快速城镇化地区——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不同地形梯度上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本研究以2000年、2008年和2016年3期影像和ASTERGDEM为数据源,分析2000—2016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选用坡向、坡度变率、地形起伏度、地形位指数和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指数对土地利用的地形梯度分布特征和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6年,榆次区建设用地主要向西北方向扩张,主要分布在地形起伏度30m、坡度变率2°、阳坡和半阳坡及地形位为1~3级的地区。土地利用以建设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地为主,其中耕地所占面积最大,2000年、2008年和2016年的平均比例为46.91%。2000—2008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43.07 km2,未利用地面积减少37.33 km2; 2008—2016年未利用地面积减少221.00 km2,而耕地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170.61 km2和37.36 km2。2)在坡度变率、地形起伏度和地形位梯度上,建设用地、耕地和水域主要分布于低梯度带,而林地和未利用地分布于中高梯度带;建设用地和耕地在平地、阳坡和半阳坡呈分布优势,林地在阴坡和半阴坡具有分布优势,而未利用地的优势分布区为阳坡和半阳坡;2000—2016年耕地的主要分布区向地形起伏度30 m、坡度变率为2°~15°、地形位为4~11级的区域扩张。榆次区土地利用变化地形梯度差异明显,地形因素、人类活动、政策因素、交通和区位为其主导因素。该研究结果为区域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合理规划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