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7篇
农学   9篇
  8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21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大理茶花基地建立在具有“茶花之城”的大理古城内。它的前身是市建设局的一个小型花圃,任务是为城市绿化、美化服务,一九八五年初,才转为专门发展茶花生产与进行茶花科研的基地。它占地4.95亩,现有茶花圃树852株,品种约60个(不包括48个华东山茶),年生产茶花千株以上;目前,正在积极探讨缩短茶花生产周期的准备工作。大理茶花基地筹建初期第一步是在大理地区搜集古老的茶花栽培品种;第二步是逐步向外地、以及科研单位引进外地栽培品种和山茶花新品种,最后进行了山  相似文献   
22.
从形态指标、产量构成因素研究水稻对重金属耐性特征,筛选和培育籽粒有毒重金属积累低且对重金属耐性较强的品种,是在轻、中度重金属污染土壤上持续生产安全稻米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该文以耐性不同的两个水稻品种(Lement,低累积型和Dular,高累积型)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镉胁迫对水稻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各器官Cd含量随Cd处理水平和生育进程而增加,且吸收的Cd主要积累在根系,Cd在水稻各部位中的分布规律为:根〉茎〉叶〉穗〉稻米。从水稻产量的构成因素来看,镉胁迫导致Dular水稻产量下降的的最主要原因是分蘖受阻,有效穗减少。结果还表明,低累积型水稻品种的镉耐性与其吸收镉相对较少或向地上部运输比例较少有关。  相似文献   
23.
为了加快大理茶花的发展,寻找一种生产周期短、管理又方便的茶花繁殖方法,大理茶花品种基地先后两次进行了大理茶花的扦插试验,都获得了成效,其中,桂叶品种的成活率达40%。通过移栽单独管理,扦插苗现已高80厘米,并开出了硕大的茶朵。现把试验情况作一简要介绍。试验为复因素试验,即对扦插茶花应使用  相似文献   
24.
籽粒灌浆期叶片的代谢情况对水稻最终产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双向电泳技术探讨了两种不同氮肥施用比例下,籽粒灌浆不同时期叶片蛋白的差异表达情况。共检测到32个出现差异表达的蛋白,其中27个在后期适当增加氮肥施用比例的处理下上调表达,5个下调表达。依据蛋白功能可以将鉴定到的蛋白分为5大类即光合代谢(12个)、抗逆反应(5个)、激素合成及信号转导(5个)、细胞生长和分化(5个)、假想蛋白(5个)。为了进一步明确氮肥调控对灌浆期叶片的影响,本文考察了叶片光合以及保护酶相关指标。结果显示,增加水稻生育后期的氮肥施用比例,延缓了叶片中叶绿素以及可溶性蛋白在籽粒灌浆期的降解,延长了叶片光合作用时间,提高了SOD、POD和CAT在灌浆后期的活性,降低了膜脂过氧化程度。生理指标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差异蛋白组学结果的可靠性,说明后期增加氮素的供应确能有效地促进叶片灌浆期正常的生理代谢。本研究在蛋白水平和生理指标水平,为进一步揭示氮肥调控措施对水稻灌浆代谢机理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5.
茶花的繁植方法有种子繁殖、嫁接繁殖、扦插繁殖三种方法。种子繁殖的茶花后代变异性大,不能保持原品种的特性,加之一些品种不能结实,所以、种子繁殖法只作为育种用。扦插繁殖法近年来随着先进科学手段的应用,已获得成功,但经目前的实践证实,扦插成活率较高的只是一般品种,而大多数中档以上的品种成活率都很低或根本不生根。  相似文献   
26.
在茶花的生长过程中,常常因发生病虫害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若防治不及时,病虫害就会大量滋生和迅速蔓延,使树势逐渐衰弱,造成不长,甚至慢慢死亡。为此,采取适当的方法,及时地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是茶花栽培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茶花的病虫害较多,但是,真正能造成严重危害的仅有几种,其余的病虫害发生率和所造成的危害程度都比较低。这里,就几种发生较多,危害性较大的病虫害防治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27.
培育茶花新品种,有两个途径,这篇文章做了一些介绍。大理茶花以花型大、花色艳丽、品种繁多、栽培历史悠久而闻名于世。刘愕在《云南植物地理论》中记载:"大理一城区  相似文献   
28.
水稻灌浆期叶片蛋白质差异表达及其作用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研究大穗型水稻“金恢809”灌浆期旗叶的蛋白质表达模式,共发现17个蛋白质发生差异表达,其中3个在灌浆前期至中期大量表达,9个在中后期大量表达,4个在后期大量表达,1个在灌浆前期和后期出现两次表达高峰。经MALDI-TOF/MS分析和数据库检索,鉴定出12个差异蛋白质,分别参与叶片的物质合成与降解,碳水化合物运输,植株抗氧化反应,激素代谢,以及细胞骨架的构建和组织成熟等生理反应。分析结果表明,核糖/半乳糖/甲基半乳糖苷运输ATP结合蛋白1在灌浆前中期参与物质向籽粒的运输;生长素响应蛋白IAA27通过调节ATPase活性影响叶片物质运输;N-乙酰谷氨酸半醛脱氢酶在灌浆末期参与叶片的多胺代谢,延缓叶片衰老;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在籽粒灌浆后期的植物解毒和防御活性氧伤害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9.
再生季水、肥管理措施是再生稻尤其是机收中低留桩再生稻获得高产稳产的一项关键措施,明确再生季合理的水肥运筹对提高机收中低留桩再生稻低节位再生芽的萌发成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杂交籼稻泸优明占为材料,通过设置再生季分蘖期3个不同水肥处理盆栽试验,即淹水灌溉不施用促苗肥(S处理)、干湿交替灌溉不施用促苗肥(G处理)和干湿交替灌溉施用促苗肥(GN处理),研究不同水肥运筹对再生季稻腋芽、产量、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季稻不同水肥处理对根际氧化还原电位和根际土壤酶有显著影响,处理后10 d,与S处理相比,G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根际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和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磷酸单酯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G处理相比,GN处理可显著提高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脲酶、蔗糖酶、磷酸单酯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不同水肥调控下再生季稻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程度和碳源代谢的多样性差异显著,处理后10 d,GN处理和G处理根际微生物对6类碳源的利用程度显著高于S处理,GN处理根际土壤微生物对氨基酸、酚酸、羧酸类碳源的利用程度显著高于G处理。GN处理和G处理的根系伤流量分别比S处理的提高27.27%和14.84%,再生季分蘖数和产量分别比S处理的提高102.50%~111.11%、42.50%~44.44%和91.41%~108.72%、37.93%~40.94%。由此可见,再生季采用干湿交替灌溉或施用促苗肥均可提高根际土壤酶活性,促进再生季稻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程度和代谢多样性,从而有利于根际土壤有机质的氧化和腐殖质的形成及增加根际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促进再生季新根的形成和腋芽的萌发。采用干湿交替灌溉耦合促苗肥对再生季稻的促控效果是最佳的。  相似文献   
30.
14-3-3蛋白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其亚型GF14f在水稻弱势籽粒中高表达是其灌浆结实差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本研究首先通过分子对接的方式,发现多肽R18与GF14f蛋白具有潜在的结合位点,进而采用体外竞争性实验,发现R18能够竞争性的与GF14f蛋白结合,从而导致GF14f与SuS2、SS和AGPS三个互作靶蛋白间的结合力减弱,与此同时,体外酶活实验表明,外源添加R18能够显著提高淀粉合成酶(StSase)、蔗糖合成酶(SuSase)和ADPG焦磷酸化酶(AGPase)3个酶的活性。免疫共沉淀实验表明,R18在水稻籽粒中除了能和GF14f结合外,还能与GF14b、GF14c、GF14d及GF14e结合,BiFC结果也证实了上述结果。籽粒灌浆期,外源喷施60 mg L-1浓度的R18于弱势籽粒上,StSase、SuSase及AGPase酶活性显著提高,弱势籽粒千粒重及结实率也显著提高。本研究结果表明,多肽配体R18能够与14-3-3互作靶蛋白竞争性结合,减弱14-3-3与靶蛋白间的结合力,进而释放籽粒灌浆过程中蔗糖转化及淀粉合成途径中关键酶的活性,从而有利于弱势籽粒灌浆充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