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28篇
农学   41篇
基础科学   37篇
  67篇
综合类   374篇
农作物   34篇
水产渔业   55篇
畜牧兽医   44篇
园艺   18篇
植物保护   2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91.
冬种马铃薯新品种‘闽薯1号’高产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 ‘闽薯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探讨不同品种和栽培方式对冬种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6种不同处理间商品薯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以‘闽薯1号’稻草包芯+地膜覆盖栽培的鲜薯产量为39.39 t/hm2,增产44.23%,大中薯率高达95.2%,生育期缩短5天,每公顷可增加纯收入1.66万元,增产增效最为显著。其次是‘闽薯1号’地膜覆盖栽培,‘紫花851’常规栽培处理最低。(2)同一品种不同栽培方式的产量、大中薯率和商品率表现依次为稻草包芯+地膜覆盖>地膜覆盖>常规栽培。(3)同一栽培方式不同品种的产量差异显著,表现依次为‘闽薯1号’>‘紫花851’。稻草包芯+地膜覆盖栽培具有增产增效显著、增温保墒、保水防旱、抑制杂草、减轻病虫害和防霜冻害等优点。马铃薯新品种‘闽薯1号’采用稻草包芯+地膜覆盖配套栽培技术,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2.
<正>"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山明水秀,林海绵绵,秀美如诗的洞口,如同镶嵌在湘西南的一颗绿色明珠,散发出迷人的魅力!洞口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之一,林业用地13.46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61.2%,森林覆盖率为60.5%,活立木蓄积量936.6万立方米,南竹5000余万根。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动植物资源,被誉为"湘西南之肺""天然氧吧"和"动植物王国"。这里有明末诗人  相似文献   
93.
西瓜与土壤中吡唑醚菌酯残留的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志勇  王冬兰  刘贤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386-19387
[目的]建立西瓜和土壤中吡唑醚菌酯残留检测方法。[方法]用乙腈提取西瓜和土壤样品,经硅胶柱净化后用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检测。[结果]在添加水平为0.05~1.00 mg/kg时,吡唑醚菌酯在瓜瓤、全瓜和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1.4%~92.3%、101.1%~102.6%、80.0%~92.0%;RSD分别为3.0%~4.3%、3.9%~7.2%、4.4%~6.5%;检出限均为0.02 mg/kg。[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检测限低,重现性好,完全能够满足西瓜和土壤中杀菌剂吡唑醚菌酯残留的检测。  相似文献   
94.
噻嗪酮在茶园环境中的残留行为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参照<农药残留试验准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带、不同施药季节条件下杀虫剂噻嗪酮在南京、南宁地区茶园环境中的残留行为,并进行环境影响因素(降水、温度)分析,药剂的作物适用性及区域适用性分析,探讨了不同种植地域MRL值制定的依据.结果表明,噻嗪酮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残留行为不同.同季节施药后在两地茶叶上的消解规律相近,统计分析表明两地区的残留消解行为无显著性差异,半衰期为3.97~4.69 d;不同施药季节的降水及气温均可显著影响噻嗪酮在茶叶上的残留状态,降水可明显减少其残留量,而低温则可延长其残留半衰期;在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受土壤性质的影响较大,在南京、南宁地区的半衰期相近,但消解过程差异显著,半衰期为10.34~29.96 d.除2008年南京地区外,其他地区与年份不同处理剂量的噻嗪酮药后7 d在茶叶上的残留量均小于10 mg·kg-1,据此并参考国内外噻嗪酮MRL值的制定情况,建议延用国标(GB/T8321.6-2000)的MRL值10 mg·kg-1,建议噻嗪酮在茶叶上使用的安全间隔期为7 d.  相似文献   
95.
两种叶菜类蔬菜对毒死蜱的吸收转移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毒死蜱对两种叶菜类蔬菜菠菜和生菜生长的影响、在不同培养液中的降解速度以及在蔬菜中的吸收和转移规律。结果表明,低浓度毒死蜱(1.0和10.0mg·L-1)对两种供试蔬菜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但高浓度毒死蜱(100.0mg·L-1)对两种蔬菜的生长均有一定的影响,而且生菜对毒死蜱较菠菜更为敏感。两种蔬菜均能明显促进毒死蜱在溶液中的降解,在不同溶液中的降解速度如下:菠菜-培养液>生菜-培养液>塘水>培养液。两种供试蔬菜对毒死蜱均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而且具有相似的吸收规律。毒死蜱在菠菜根中达到最大吸收值所需的时间比生菜根所需的时间短,但在茎和叶中所需的时间两种蔬菜相同。  相似文献   
96.
介绍了淮北地区机插粳稻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播前准备、播种育苗、适时栽插、合理施肥、水浆调控、病虫草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7.
将红外光谱与二维相关谱技术结合起来对牛奶中掺杂的目标物三聚氰胺进行了检测。配置浓度为3g/L三聚氰胺牛奶溶液,并采集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红外光谱图。以温度为外扰,分别构建纯牛奶与掺杂三聚氰胺牛奶的二维相关谱,研究了各自的二维相关特性,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14001800cm-1区间内,掺杂三聚氰胺牛奶在同步图上...  相似文献   
98.
毒死蜱和丙溴磷对鲫鱼的毒性效应及其在鱼体中的富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毒死蜱和丙溴磷的环境生态风险,采用半静态法,测定这2种农药对鲫鱼(Carassius auratus)的急性毒性,以及在1/40、1/20和1/10 96 h-LC50值的作用剂量下持续暴露14 d和在清水中恢复7 d,对鲫鱼脑部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羧酸酯酶(CarE)活性的影响(慢性毒性效应)。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鲫鱼肌肉、鳃、肝脏中2种农药的富集量。毒死蜱和丙溴磷对鲫鱼的96 h-LC50分别为0.184 9 mg/L和0.192 9 mg/L。在1/10 96 h-LC50值的作用剂量下连续暴露14 d,毒死蜱和丙溴磷对鲫鱼脑部AChE的活性抑制率分别为95.36%和93.61%,而对CarE的活性抑制率分别为76.07%和83.03%。在清水中恢复饲养7 d后,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此外,在鲫鱼组织器官中均检测到2种农药,且富集量都表现为肝脏鳃肌肉,其中,毒死蜱较易在鱼体内富集。  相似文献   
99.
采用生物测定和酶活力测定方法,研究苦参碱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的胃毒活性及其对幼虫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苦参碱对小菜蛾幼虫具有一定的胃毒作用。2mg/mL苦参碱处理叶片饲喂小菜蛾幼虫12h校正死亡率为37.93%,72h后小菜蛾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95.83%。不同质量浓度苦参碱处理小菜蛾幼虫后,幼虫体内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与对照相比均产生波动。经125×10 -3mg/mL苦参碱处理4h,小菜蛾体内GSTs活力最高,为1610.72U/(mg·min)。经125×10mg/mL苦参碱处理16h,小菜蛾体内的AChE酶活力最高,为10.63U/(mg·min)。各处理24h,小菜蛾体内GSTs活力和AChE酶活力均有明显降低。说明苦参碱对小菜蛾幼虫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和乙酰胆碱酯酶活力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
文章通过对2008年和2009年辽宁省国家级公益林资源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国家级公益林资源现状、发展变化趋势,研究森林生态环境变化动态,对国家级公益林经营管理做出客观分析与评价,为辽宁省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提供基础数据,为各级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制定和调整公益林经营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