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8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2篇
  67篇
综合类   175篇
农作物   1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土壤标本记载着土壤的发生演变历史。论文主要介绍了湖南农业大学土壤及岩石标本馆概况、建立与发展、馆藏情况与展出及功能实践。  相似文献   
82.
不同施肥结构对稻田土壤CEC和土壤酸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湖南省6个土壤肥力与施肥效益监测基地持续18年定位肥料试验为平台,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稻田土壤CEC和土壤酸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常年单施化肥并没有显著降低土壤的pH,有机无机配施能有效的改善土壤酸碱性能;NP、NPK以及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均能显著增大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尤以有机无机配合施用的效果最佳;在单施化肥的情况下,土壤交换性氢、铝的含量均随交换性酸总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交换性铝增加迅速,交换性氢增加缓慢;有机无机配施处理能够增加土壤交换性酸的含量,且交换性铝的相对比例随有机质增加而减小,交换性氢则呈相反变化。由此得出,有机无肥配合施肥结构是其中农业生产可选择的最佳措施。  相似文献   
83.
不同栽培管理方式下土壤交换性盐基特征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栽培管理方式下土壤交换性盐基含量的特征,采用NH4OAC(pH 7.0)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分析了上海郊区大棚及露地栽培体系下有机和常规农业生产系统中土壤不同土层交换性盐基离子(K,Na,Ca,Mg)含量。结果表明,各盐基离子浓度为Ca>Mg>Na>K,有机园艺生产系统K、Na、Ca和Mg/K值及盐基总量(SEB)高于常规生产方式。露地有机园艺管理耕作层各盐基离子浓度高于常规管理,大棚有机生产方式下各盐基含量均显著高于常规生产方式(P<0.05),但容易引起土壤酸化。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园艺生产系统对Na、Ca和Mg/K值具有显著性影响,且大棚条件下更为明显。因此,不同园艺生产系统的管理方式改变了土壤盐基离子分布及其特性。  相似文献   
84.
土壤固定态铵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土壤固定态铵测定方法,土壤固定态铵的来源,含量及其在剖面中的分布,影响铵的矿物固定与释放的因素,固定态铵的有效性等。  相似文献   
85.
采集湘中长沙地区的三种稻作制、三种有机肥施用量和两种地下水位的三因素多水平长期定位试验的红壤性水稻土分层土样,用两种土壤有效硅测定方法研究了耕层土壤有效硅含量及其剖面分布,阐明了稻作制、施用有机肥和不同地下水位对土壤有效硅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6.
连续四年在水泥模拟池内进行了不同耕作制度、不同地下水位和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有机质和氧化铁含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论何种处理,水田土壤有机质均有所增加,不同耕作制度,以冬泡区土壤的有机质增加最多,但只施化肥进行冬泡的有机质量增加极少,并且第四年开始降低。施用常量有机肥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是:高水位区>低水位区;而不同地下水位对施用高量有机肥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不大。各处理土壤中的无定形氧化铁含量及其活化度均逐年有所增加。无定形氧化铁的含量一般是:耕层>下层,冬泡区>冬作区,高量区>常量区>化肥区。耕层无定形氧化铁含量主要决定于水分和有机质含量,下层则主要受地下水位高低的影响。无定形氧化铁含量与有机质含量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活化度及其变化规律与无定形氧化铁的状况相似。  相似文献   
87.
不合理施肥对水稻生物产量、养分吸收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湖南省醴陵市的健康稻田土壤——河沙泥和红黄泥为供试土壤,以常规早稻品种湘早籼17号、杂交晚稻品种金优207为供试作物,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几种不合理施肥处理对水稻生物产量、养分吸收量和产量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氮、磷、钾肥配施可以提高生物产量,偏施或不施肥则明显影响水稻的生长,降低生物产量;水稻对氮、磷、钾的吸收都主要集中在生育中期,水稻生育后期有体内氮素、磷素、钾素的淋失现象;高产土壤条件下,不合理施肥对第一季水稻产量的影响较小,但对第二季水稻产量的影响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88.
石灰性水稻土施用锌肥对杂交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有效锌含量<0.5ppm的石灰性水稻土上于3叶期喷施0.2%的ZnSO4·7H2O和1:2(固:液)的麦饭石浸提液,能显著提高植株全锌含量,增加SOD酶活性,从而有效地防止早稻烂秧,提高秧苗素质,并可促进本田水稻的早生快发,克服僵苗,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89.
双季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6年醴陵基点双季稻超高产栽培技术途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高效化控栽培法处理,前期生长稳健、个体发育好,中期群体适中、稻穗发育好,最大叶面积指数约7.5,光合产物积累多,孕穗期占成熟期的50%~55%,群体内部透光率高。后期功能叶光合能力强,光合产物运转率高,籽粒充实度好,经济系数高。早晚稻产量分别达到8101.5kg/hm2和8731.5kg/hm2,早晚稻子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早稻分蘖期气温偏低,干物质生产量小(为成熟期的13.3%),养分吸收总量少,抽穗后光合产物生产量大,高产潜力大。晚稻分蘖期气温高,干物质生产量大(为成熟期的18.8%),养分吸收总量多,抽穗后期光合能力弱,但晚稻灌浆结实的时间长,对高产形成有利。  相似文献   
90.
农田土壤的固碳潜力对于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至关重要.分别选取亚热带区4种典型稻田和旱地土壤,设置裸土光照和裸土黑暗处理,探讨土壤有机碳(SOC)及其活性组分(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对光照和黑暗条件的响应。结果表明,与培养前相比,培养80 d后,光照和黑暗培养下稻田及旱地土壤SOC含量差异不显著,这可能与土壤SOC含量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关.光照和黑暗培养均显著提高了土壤DOC含量(与培养前相比,光照和遮光培养平均分别提高73.37%和80.58%),而MBC显著降低(与培养前相比,光照和遮光培养平均分别降低35.58%和32.32%)。相关分析表明,培养后的土壤DOC含量与土壤粘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而与土壤原有碳氮水平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MBC则恰好相反,MBC与土壤粘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原有碳氮水平呈极显著正相关.本研究表明,短期(80d)的光照和黑暗培养对稻田及旱地土壤SOC含量变化影响不大,而显著改变了有机碳活性组分(DOC和MBC)含量,进一步说明了土壤活性有机碳是土壤中活性化学组分,随环境条件变化表现出强烈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