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52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1篇
  20篇
综合类   100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26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建设东北优质大豆产业带提升中国大豆国际竞争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清 《世界农业》2005,(2):18-19
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内蒙古东四盟市2001-2003年大豆播种面积400万~460万hm2,总产量710万~820万t,占全国50%左右,商品豆和出口大豆比重高达70%和90%以上,是中国大豆生产基地(表1).由于大豆价格近两年来持续走高,其种植效益远大于玉米.在东北地区,农民纷纷减少玉米种植面积而扩大大豆种植面积.与此同时,国家出台大豆产业扶持政策,仅免征铁路建设基金一项,就使豆类相关产品铁路运输成本降低30%~40%,为东北优质大豆产业带建立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42.
漫灌淋洗暗管排水协同改良滨海盐土水盐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为揭示暗管排水下漫灌淋洗土壤水盐运移规律,改进灌排工程技术,提高灌排改良效果,该文应用Vedernikov入渗方程和Van der Molen淋洗脱盐方程,对滨海盐土灌排改良过程土壤水分入渗、淋洗水量分配、盐分时空变化特征等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间距分别为3、6、9 m的暗管排水控制区域(0~1.5、0~3、0~4.5 m)田面漫灌稳定入渗强度分别在3.14~4.26、1.19~3.68和0.58~3.55 cm/d之间,排水暗管间距越大的田面土壤入渗强度空间变化也越大。暗管排水下田面漫灌入渗强度的空间变化导致淋洗水量空间分配不均,距暗管越近的区域分配的淋洗水量越多,也导致了土壤淋洗脱盐空间差异明显。漫灌淋洗20 d,间距9 m的暗管排水控制区域(0~4.5 m)仅靠近暗管0~0.6 m宽的区段0~6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下降到3.00 g/kg以下,该区段(达到改良目标)仅占暗管排水控制区域面积的13.3%;漫灌淋洗40 d,仅靠近暗管0~1.6 m宽的区段0~6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下降到3.00 g/kg以下,该区段(达到改良目标)仅占暗管排水控制区域面积的35.5%;为了使暗管排水控制区域0~6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都下降到3.00 g/kg以下,需要漫灌淋洗100 d。完全一致地漫灌淋洗整个区域将导致暗管附近区域土壤过度淋洗,浪费水资源;而距暗管较远区域土壤淋洗不充分,降低淋洗效率。  相似文献   
43.
正经济发展不断促进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鸡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养殖规模和养殖体系逐渐走向规模化和现代化的饲养。饲养管理更科学,疾病防制要求更严格才能保障规模化养殖的顺利实施。消毒工作是养殖场日常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防疫灭病至关重要的一项措施,通过消毒可以从根本上杀灭病原微生物,切断疾病传播途径,预防传染病发生。本文就鸡场养殖过程中对各个环节的防疫消毒作以简要  相似文献   
44.
铁橡栎和乌桕是石灰岩山地的适生树种。以咖啡壳、甘蔗渣、草碳、森林土等为原料配制成4种育苗基质,开展铁橡栎和乌桕育苗对比试验,通过测定2个树种苗高、地径、主根长、根幅、一级侧根数、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共7个性状指标,分析不同育苗基质对其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育苗基质对2个树种苗木质量的影响不同,不同树种适应不同的育苗基质。铁橡栎苗木的7个性状指标中,除苗高无显著差异和主根长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外,其余5个性状指标差异均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乌桕除一级侧根数差异不显著外,其余6个性状指标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不同育苗基质苗木生长的差异是树种生长特性、苗期生长规律及基质理化性状综合作用的结果。铁橡栎苗期主要以扩展根系、增强根系吸收功能为主,乌桕苗期主要是通过地上部分的快速生长来扩展其光合面积,从而促进地下部分的生长。基于单一性状指标的表现及7个苗木生长指标隶属函数值计算结果,以有机废弃物咖啡壳、甘蔗渣为主要原料配制的1#、2#育苗基质可用作铁橡栎的育苗基质,1#育苗基质也可满足乌桕苗木生长的需求。  相似文献   
45.
全豆豆腐是保留大豆中营养物质的新型豆腐,研究全豆豆腐中腐败菌及货架期,可提高农产品利用效率。文章对全豆豆腐中腐败菌16S r DNA作序列分析,利用Logistic方程和Modified Gompertz方程拟合腐败菌生长动力学曲线,在一级模型基础上,采用延滞期模型和平方根模型分析温度对腐败菌延滞期(Lag time)和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影响,采用一级模型研究并评估全豆填充豆腐货架期。结果表明,全豆豆腐中腐败菌经鉴定为Bacillus cereus和Bacillus subtilis。15~30℃下,Modified Gompertz模型拟合精度高于Logistic模型。豆腐贮藏温度由30℃降至15℃,腐败菌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降低,延滞期(Lag time)增大。Modified Gompertz方程延滞期模型和平方根模型拟合度(R2)依次为0.98和0.99,拟合精度高于Logistic方程,相对误差低于Logistic方程。15℃下Logistic方程和Modified Gompertz方程计算实际货架期为41.38和40.73 h,10℃下Modified Gompertz方程预测全豆豆腐货架期为143.96 h(5.99 d)。结果表明,Modified Gompertz方程更适用于全豆填充豆腐货架期预测。  相似文献   
46.
不同吹填年限围海吹填土的障碍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确定不同吹填年限围海吹填土的障碍特征,通过田间调查对不同吹填年限围海吹填土的植被与土壤质量进行了全面研究。结果表明:吹填土植被生长量与吹填时间正关联,吹填初期,地表裸露,鲜有碱蓬,3~5 年后,地肤、滨藜入侵,碱蓬生长量显著增加,6 年以后,碱蓬成片生长,有芦苇着生;吹填土容重轻,田间持水量大,有机质含量低,氮素匮乏,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丰富;吹填初期,土壤含盐量高,均大于30 g/kg,碱性强,8.4<pH<8.8,ESP>30%,为NaCl 型盐渍土;吹填前5 年,盐分离子仅在表层和亚表层间进行迁移、再分配;6 年后,1 m土体才开始脱盐。土质粘紧,含盐量高、碱性强,有机质和氮素贫乏是不同吹填年限围海吹填土的障碍特征。  相似文献   
47.
文中在相关能源碳足迹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能源碳足迹生态压力(EPICF)的概念,并对1996-2010年中国能源碳足迹生态压力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中国EPICF从0.97hm2/hm2增加到1.96hm2/hm2,增加了2.021倍,现有森林和草地的面积不能够满足日益增加的能源碳足迹.之后,利用LMDI法对其进行因素分解,结果表明,森林和草地的人口压力、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3个因素对EPICF的增加起到抑制的作用,经济发展因素起到促进的作用.其中,能源强度因素对EHCF下降的贡献值和贡献率最大,其次是森林和草地的人口压力因素.在影响EPICF变化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的促进作用超过其它的抑制因素,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压力问题将更加严峻.  相似文献   
48.
探讨了网络环境下我国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49.
农作物秸秆资源回收物流网络建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加快建设农作物秸秆资源回收物流网络,提高秸秆回收物流效率,降低秸秆利用成本,是秸秆生物质能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在调研秸秆资源回收流程基础上,创新性提出秸秆回收物流网络概念和属性,分析秸秆回收物流网络设计思路,设计出秸秆回收物流模式和网络拓扑结构,从基础设施、组织网络、信息平台层面提出秸秆回收物流网络建设和运营策略.  相似文献   
50.
[目的]以喀斯特断陷盆地小流域中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即桉树(Eucalyptus maideni)林、冲天柏(Cupressus duclouxiana)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以及天然次生灌丛、高盖度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灌丛和低盖度车桑子灌丛为研究对象,探究断陷盆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分时空变异规律,为该地区植被生态恢复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和土壤水分传感器同步监测2016年5月—2017年4月期间小流域降雨量与各林地土壤水分,采用变异系数与克里金插值分析方法,对6种植被恢复模式林地的土壤水分时空异质性以及持续干旱条件下土壤水分衰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同一植被类型不同土层雨季和旱季土壤体积含水量垂直变化趋势相同,且雨季土壤水分含量显著高于旱季(P0.05),均为中等变异(Cv:12.88%28.66%)。(2)同一乔木林雨季和旱季的土壤活跃层与次活跃层垂直分布不同,但同一灌丛雨季和旱季分布相同。(3)6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体积含水量均在降雨量较充足的8—9月达到最大值,其变化范围介于26.25%44.08%之间,在降雨量明显不足的3—4月达到最小值,土壤体积含水量介于9.48%17.47%之间。(4)3种乔木林0 30 cm土层、3种灌丛0 10 cm土层充分降雨后约10 d土壤水分恢复为降雨前1 d水平,低盖度和高盖度车桑子灌丛10 30 cm土层土壤水分降雨后15 d恢复为降雨前1 d水平,并且接近植物萎蔫系数。[结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间雨季、旱季和月均土壤体积含水量均表现为桉树林天然次生灌丛冲天柏林马尾松林高盖度车桑子灌丛低盖度车桑子灌丛。喀斯特断陷盆地季节性干旱和临时性干旱问题严峻,乔木林和灌丛经充足降雨,达到田间持水量后,在连续放晴天气下林地土壤水分可供植物10 15 d的消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