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0篇
林业   8篇
农学   40篇
基础科学   3篇
  8篇
综合类   54篇
农作物   10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6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01.
矮生樱组3个野生种果实性状的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艳敏  王琦  苑兆和  张红  石俊  张小燕  陈学森 《果树学报》2007,24(3):369-372,F0004
对分布于山东胶东昆嵛山区的欧李、麦李及郁李3种野生樱桃207个实生单株果实性状的变异进行了初步研究,旨在为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欧李和麦李果实成熟期主要集中在7月中、下旬,个别早熟或晚熟类型的果实成熟期分别在7月初和9月中下旬,而郁李果实成熟期主要集中在9月份,个别晚熟类型在10月下旬成熟;(2)3个种果实(果核)纵径和横径及果(核)形指数在种内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5%,是相对稳定的植物学性状;(3)单果质量、果柄长度、果实Ca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种内不同类型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变异系数均在20%以上,遗传多样性极为丰富。  相似文献   
102.
褪黑素是一种由哺乳动物松果体分泌的神经内分泌胺类激素,通过其高亲和性膜受体的参与调控动物生理节律、季节性繁殖和卵巢功能等生理过程。本文就褪黑素的相关特性及在卵巢中的功能研究进行综述,为其成为提高卵母细胞质量、治疗不孕疾病的开发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3.
视黄醇在卵巢发育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卵巢发育及功能直接影响动物的繁殖性能,而视黄醇在哺乳动物繁殖过程中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视黄醇在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抗应激和类固醇激素合成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调节功能。本文主要就视黄醇代谢通路及其在动物卵巢中的功能展开综述,为提高动物的繁殖性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4.
张艳敏 《分子植物育种》2023,(24):8295-8300
知识产权的竞争是未来种业竞争的核心,关乎着中国种业的创新发展。本研究首先从政策法律法规、司法实践等角度探究海南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建设的现状并剖析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为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不全、知识产权保护期力度不够、种业行业融合发展水平不高、实质性派生品种(EDV)制度适用率不大、知识产权保护专业人才队伍不强等。其次提出海南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建设的优化路径,如制定专门的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加强运用多种治理手段,完善种业知识产权体系;扩大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知识产权规则接轨;加大对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提升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等。最后展望海南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5.
捻转血矛线虫病作为反刍动物最常见的消化道线虫疾病,已经给养殖业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该寄生虫对伊维菌素早已经产生严重的耐药性,为该病的防治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在捻转血矛线虫对伊维菌素产生耐药性的研究进展中,已报道了3种可能耐药机制,分别为靶向GABA门控Cl-通道、降低谷氨酸门控Cl-开放频率和结合外排转运蛋白。调控型非编码RNA (miRNA和lncRNA)在不同病原耐药性研究中相继报道,发现miRNA和lncRNA与P糖转运蛋白、细胞色素P450和GABA门控Cl-通道等耐药机制相关。但是该非编码RNA在捻转血矛线虫对伊维菌素耐药性的研究中鲜有报道,所以要突破耐药性的问题,要将非编码RNA与已报道的可能耐药机制相关联,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关键的耐药靶点。本文主要总结了该病对伊维菌素耐药性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为耐药性后续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6.
新疆野苹果叶片抗氧化能力及多酚组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探讨新疆野苹果的遗传多样性提供基本资料,并为揭示新疆野苹果抗氧化作用的物质基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35株野生新疆野苹果的叶片为试材,DPPH、FRAP和TEAC法测定总抗氧化能力,并测定清除羟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能力,Folin-Ciocalteau法测总酚,HPLC测多酚组分,相关系数法分析抗氧化能力与多酚含量的相关性。【结果】参试的新疆野苹果单株之间抗氧化能力存在明显差异,5种方法抗氧化能力变异系数为16%~35%,极值比为1.61~7.33;HPLC鉴定出没食子酸、绿原酸、儿茶酚、香豆酸、阿魏酸、咖啡酸、根皮苷、杨梅黄酮、槲皮素和肉桂酸等10种成分,其中根皮苷和杨梅黄酮含量较高,且这些组分含量及总酚含量单株之间存在差异;新疆野苹果总抗氧化能力与其总酚和原花青素含量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参试的新疆野苹果单株抗氧化能力及酚类物质组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新疆野苹果抗氧化作用与其酚类物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7.
为分析捻转血矛线虫伊维菌素敏感虫株与耐药虫株之间差异表达的circRNAs在调控耐药性中的作用,本研究以捻转血矛线虫敏感虫株和耐药虫株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Hiseq 2 000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及cDNA文库的构建,利用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测得的circRNAs进行差异性分析,同时对来源基因进行GO和KEGG pathway功能富集。运用TargetScan和Miranda软件预测关键circRNAs靶向的miRNAs,探究circRNAs-miRNAs的作用。随后又随机选取5个显著差异的circRNAs,进行RT-qPCR检测并与转录组测序结果进行一致性评定。结果显示:1)敏感虫株与耐药虫株共筛选出677个差异表达的circRNAs,其中47个显著差异,23个显著上调,24个显著下调。2)所有差异circRNAs的来源基因GO富集分析显示,共富集到生物过程336个、细胞组分59个和分子功能110个,主要与代谢过程、细胞膜结构和催化活性等相关;KEGG富集分析显示,富集到257条通路,主要与代谢(脂肪酸生物合成、甘油磷脂代谢和丙酸代谢)、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和AMPK信号通...  相似文献   
108.
小麦株高近等基因系的RAPD标记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RAPD技术, 以4个小麦株高近等基因系(分别含有rht、 Rht1、 Rht2、 Rht3基因)为材料, 筛选了296个单一随机引物(10个核苷酸)。 发现25个引物的扩增产物在近等基因 系间表现出特异性。 在6次重复试验中, 有18个引物的特异扩增片段不能重复, 6个引物 可以重复2~3次, 唯有OPAM01在全部试验中均能稳定重复, 其特异扩增  相似文献   
109.
新疆野生樱桃李S-RNase基因分离与鉴定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4对已报道的李属树种S-RNase基因引物组合中筛选出扩增效果较好的PruC2和PruC4R组合,首次对新疆野生樱桃李(Prunus cerasifera Ehrh.)的45个株系的基因组DNA进行S-RNase基因特异性PCR扩增,并对其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这些核酸序列及其相应的氨基酸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比对, 皆与李属的S-RNase基因有最大同源性,为新疆野生樱桃李的4种S-RNase基因,分别命名为S1 (511 bp),S2 (787 bp),S3 (1859 bp)和S4 (464 bp),在GenBank的登录号分别为EF638726、EF641276、EF661873和EF661874。45个株系中,43个株系的S基因型分别为S1S2、S1S3、S2S3、S2S4和S3S4,而10号和15号株系分别只鉴定了一种S-RNase基因,其S基因型组成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0.
新疆野苹果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 (Lebed.) Roem.]可能是栽培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的祖先,主要分布在中亚地区的天山山脉,包括中国新疆伊犁的巩留、新源、霍城及裕民等,遗传多样性极为丰富。本文对新疆野苹果的发生、分类学地位、群体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生存现状及核心种质构建与新疆野苹果的保护保存等作一综述,旨在为新疆野苹果这一珍贵资源的科学保护与有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