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36篇
综合类   7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不同培肥措施对红壤坡耕地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基于侵蚀小区三年的田间监测(2015—2017年),分析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与秸秆覆盖(NPK+Str)、化肥与生物质炭(NPK+BC)、化肥与猪粪(NPK+OM)等五种培肥措施对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及其有机碳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培肥措施地表径流表现为NPK+BCCKNPKNPK+OMNPK+Str(P0.05),泥沙流失量表现为CK、NPK+BC、NPKNPK+OMNPK+Str(P0.05),约有69%~83%径流和70%~90%侵蚀发生在花生生长季(4—8月)。与NPK相比,NPK+Str、NPK+BC和NPK+OM均显著增加泥沙有机碳含量(P 0.05),而有机碳流失总量以NPK+BC处理最多(C 52.1 t·km~(-2)·a~(-1)),NPK+OM和NPK+Str最少。泥沙中有机碳含量无明显的季节变化,但是78%以上泥沙有机碳流失量发生在花生生长季。说明NPK+Str和NPK+OM的培肥措施能有效减少红壤坡耕地土壤侵蚀,阻控有机碳流失,而NPK+BC由于生物质炭颗粒小、密度低而易流失,阻控土壤侵蚀效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32.
33.
新时代中国土壤物理学主要领域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在近20年的发展中,我国土壤物理学得到迅速发展,在国际土壤物理学期刊发文量占比从5%上升到30%,主要研究聚焦在土壤水文过程与尺度转换、土壤物理质量与可持续农业、水热盐迁移与生态调控、以及污染物迁移与模型模拟等领域。本文综合分析这些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指出这些进展既有国家需求的驱动,也有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以及与相邻学科交叉融合,最后展望了这些领域的研究重点。论文还指出我国土壤物理学面临科研原创性不足、仪器设备研制滞后等挑战,同时也面临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等国家需求迫切解决的机遇。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砂姜黑土湿时泥泞,干时僵硬,难耕难耙,适耕期短,研究砂姜黑土抗剪强度对于确定土壤适耕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砂姜黑土为研究对象,土壤容重设置1.2、1.4和1.6 g cm-3共3个水平,土壤含水量设置田间持水量的100%、85%、70%、55%和40%共5个水平,采用直剪仪测定土壤抗剪强度参数(黏聚力,c;内摩擦角,?),分析土壤剪切特性随土壤含水量(θ)和容重(ρ)的变化规律,并利用多元回归拟合建立土壤抗剪强度(τ)的传递函数。【结果】砂姜黑土黏聚力随土壤含水量增加呈现指数减小趋势,随土壤湿容重(ρ)增加呈线性增加趋势,三者关系能够用回归方程■表示■。内摩擦角随土壤含水量增加先减小之后趋于稳定,随土壤湿容重增加而增加,表现出■的规律性变化。参照Mohr-Coulomb抗剪强度公式,建立砂姜黑土的抗剪强度传递函数■,该函数能够很好地表示砂姜黑土的抗剪强度变化规律(R2=0.870,P<0.001)。【结论】土壤含水量和容重是砂姜黑土抗剪强度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土壤含水量和湿容重为自变...  相似文献   
35.
枸杞是精河县的特色经济作物,经济效益较高,但由于长年连作,枸杞瘿螨发生日益严重,制约枸杞生产发展。2005年.我们用25%敌灭灵可湿性粉剂防治枸杞瘿螨,杀螨效果显著,持效期长。  相似文献   
36.
团聚体大小分布对孔隙结构和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团聚体在外部和内部因素影响下发生团聚和破碎过程,形成不同大小分布的团聚体。团聚体大小分布的变化会改变土壤孔隙结构,影响各种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SOC)的周转。选择三种长期施用不同量有机肥的红壤(不施肥,CK;施低量有机肥,LM;施高量有机肥,HM),过不同大小孔径筛(5 mm,S5;2 mm,S2;0.5 mm,S0.5)改变团聚体的大小分布,然后填装土柱(直径2.9 cm、高度4 cm),填装容重为1.3 g·cm-3。利用X射线显微CT(Computed Tomography)成像技术分析土壤的孔隙结构,采用室内培养法测定土壤有机碳矿化量。结果表明,团聚体大小对孔隙结构有极显著的影响。相较于S5和S2处理,S0.5处理土壤的大孔隙度(>16μm)降低了83.0%~93.9%,孔隙连通性降低了95%以上。而S5和S2处理的大孔隙度和孔隙连通性只在HM土...  相似文献   
37.
博州是国家重点的优质棉基地,区域内棉花年均种植面积6.67万hm2左右。2002年成为全疆第1个单产皮棉120kg/667m2的地州。但由于常年连作,枯黄萎病不断加重,新发害虫-双斑莹叶甲危害面  相似文献   
38.
红壤丘陵岗地区坡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吕玉娟  彭新华  高磊  张中彬 《土壤》2015,47(2):297-304
农业非点源污染是水质恶化的主要贡献者,研究坡地农田生态系统N、P流失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提高土壤生产力和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花生地(158场)和橘园地(152场)降雨–产流事件中N、P流失的监测数据,探讨南方红壤坡地农田生态系统N、P流失特征及其与降水特征、径流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花生地N、P流失量明显大于橘园地,N流失浓度则是花生地小于橘园地。N、P流失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均与地表径流量的变化规律一致,养分流失量与地表径流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流失高峰出现在每年的雨季4—6月。两种土地利用方式,P素流失显著低于N素流失,NO3–-N是可溶性养分流失的主要形态。降雨强度(I60)和径流量是影响养分流失的两个主要因素,均与养分流失量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P0.01)。红壤坡地果园比坡耕花生地的水土和养分保持效果好,但在降雨产流高峰期仍需加强肥料施用管理和相关阻控措施的实施。  相似文献   
39.
稻麦轮作区秸秆还田对水稻土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探明稻麦轮作区秸秆还田对水稻土结构的影响,依托常熟农业生态试验站25 a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秸秆还田对水稻土容重、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团聚体有机碳分布和孔隙大小分布的影响。试验设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和半量秸秆还田(NPKS1)、化肥和全量秸秆还田(NPKS2)等处理。采集各小区耕层水稻土,通过湿筛的方法测定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通过X射线CT扫描和图像处理得到孔隙结构信息。结果显示,与CK相比,单施化肥(NPK)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土壤容重,对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大孔隙度(大于0.032 mm)、孔隙大小分布没有显著影响。与NPK处理相比,秸秆还田(NPKS1、NPKS2)分别使土壤容重降低14.0%和19.4%,有机碳含量提高10.0%和23.1%,但是对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影响不显著;化肥和半量秸秆还田(NPKS1)对大孔隙度和孔隙大小分布没有显著影响,化肥和全量秸秆还田(NPKS2)的大孔隙度(大于0.032 mm)提高了110.6%,各当量孔径范围的孔隙度也明显提高(大于1.5 mm除外)。结果表明,经过25 a的秸秆还田,稻麦轮作区全量秸秆还田能够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各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增大土壤总孔隙度和大孔隙度,改善水稻土的物理结构;而半量秸秆还田没有显著改善水稻土的孔隙结构。  相似文献   
40.
陈定帅  高磊  彭新华  陈效民 《土壤》2018,50(1):190-194
干旱半干旱区土壤水含量极低,可提取的土壤水量常不足以分析其稳定性同位素δD和δ18O组成,制约了稳定同位素技术在该地区的应用。本研究以干旱半干旱地区两种典型土壤为对象,将土壤水与超纯水按一定比例混合,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土壤水、混合水、超纯水的氢氧同位素在同一条直线上,呈极显著线性相关(R20.99,P0.001),与端元混合模型计算结果非常吻合(R20.99,P0.001),且不受土壤质地与有机碳等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干旱区土壤水氢氧同位素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