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11篇
  7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23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通过分析凡纳滨对虾单养及其与泥蚶混养实验的沉积物的理化特性、小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及其生物量的变化,研究贝类对对虾池中小型底栖动物的影响。实验中对虾放养密度均为17×10~4个/hm~2,泥蚶密度分别为0粒/m~2(S)、60粒/m~2(SC1)、120粒个/m~2(SC2)和180粒/m~2(SC3)。结果显示,随养殖时间增加:(1)沉积物中有机物含量呈上升趋势,pH与氧化还原电位逐渐下降;随贝类放养密度增加,底质环境恶化程度趋缓;(2)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呈下降趋势,随着贝类放养密度增加,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变化逐渐减少;(3)回归分析表明,介形类与线虫比值与对虾产量呈较好的相关性,一定密度贝类混养有利于底泥中介形类与线虫比值的提高,初步结果为养殖过程中该比值平均要达到6,单次值不低于3.5。研究表明,对虾与泥蚶混养有利于底质的改善和小型底栖动物的生长,较高密度的泥蚶(80~140个/m~2)有明显净化底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32.
通过对10尾2-3日龄的幼体海马的固定、染色、消化的研究,用显微镜对其摄食器官的构成进行详细观察,明确了幼体海马管状鼻内骨骼的结构。结果显示,幼体海马在摄食时,其舌骨角、后翼骨、方骨、上颌骨、续骨起到支撑等重要的作用;海马幼鱼期续骨与后翼骨之间的夹缝结构,可使略大的饵料通过。因此,可以在养殖过程中通过适当地增加饵料的粒径,有效地提高幼体摄食效率,从而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33.
针对黑点青鳉实验室养殖成活率低的问题,对其摄食行为发育进行研究,了解其早期阶段的摄食行为发育状况,为人工养殖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单摄像机结合镜面成像的方法,对黑点青鳉胚后发育阶段90 d摄食行为的观察与分析,研究了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条件下黑点青鳉的生长特征和摄食行为发育。结果显示,幼体体长平均生长率为2.579%/d,体长与日龄间关系为y=3.132+0.383x-0.004x^2+0.00003x^3,R^2=0.98。通过各项摄食行为指标将其幼体生长发育分为3期6个阶段:仔鱼期(0~10 d)分为前仔鱼期(0~4 d)和后仔鱼期(5~10 d),稚鱼期(11~30 d)分为前稚鱼期(11~18 d)、中稚鱼期(19~24 d)和后稚鱼期(25~30 d),幼鱼期(31~65 d)。黑点青鳉幼体出膜4 d后开始投喂初孵卤虫,至10 d所有鱼苗均能捕食。黑点青鳉仔鱼期幼体死亡率较高,但摄食能力稳步提升,至该期末,摄食成功率提升至45%~55%,摄食效率达0.5~0.6个/min;稚鱼期幼体的各项摄食指标均有大幅度提升,对饵料的响应时间不断缩短,摄食速率提高,响应距离也逐渐增长,摄食量增大,摄食成功率已提升至90%~95%;幼鱼期各项摄食指标已接近成鱼,摄食效率达9个/min以上,摄食功能已趋于完善。研究表明,黑点青鳉在仔鱼期对卤虫无节幼体的响应距离短、摄食速率低下,摄食成功率与摄食效率均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其自身的发育以及摄食能力的稳定提升,摄食成功率和摄食效率逐步提高,成活率趋于稳定。养殖期间,通过密切注意黑点青鳉的摄食行为变化,改变投喂的数量和频次,使更多的仔鱼尽快过渡到稚鱼期,可能是提高养殖成活率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4.
对杂交水稻种子、F1代稻谷、恢复系及常规稻品种柱头夹持率的考查结果表明:柱头夹持率杂交稻种子的一般高于60%,杂交稻稻谷一般低于60%,恢复系及常规稻品种均低于50%,但9个杂交稻稻谷的种子样品中,有3个组合(培矮64S/E32,万优2070、中浙2838)柱头夹持率大于70%,高的达80.1%;恢复系明恢86,明恢63和20964均高于40%。因此,作者认为不宜用柱头夹持率作为鉴别杂交稻种子真实性的主要依据。此外,根据对相同组合种子样品和田间样品对比考查的结果表明,前者柱头夹持率较低,可能与种子(稻谷)在收获、加工、贮藏等过程中会造成夹持柱头的脱落有关。  相似文献   
35.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推广的鲜食特种玉米品种的表现及推广情况,指出鲜食特种玉米品种商品性是由生育期、穗部特征、产量水平、区域性分用习惯与品种集中种植规模几个因素决定。并提出今后育种和推广工作应立足于开发综合特性良好的品种,遵循市场规律,拓展市场空间,并对品种进行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36.
多因子交互作用对菊花江蓠氮、磷吸收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永健  王永胜  韦玮 《水产科学》2006,25(5):222-226
在单因子试验的基础上,从各因子的生长适宜区间内分别选取10个盐度梯度、10个光照梯度和10个温度梯度,以及10个NO3-N浓度梯度、10个NH4-N浓度梯度和10个PO4-P梯度,采用均匀设计方法,考察各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菊花江蓠N、P吸收速率的影响,通过回归分析得到:温度、光照与NO3-N、NH4-N间存在着很明显的交互作用关系,它们共同作用影响着海藻对NO3-N、NH4-N的吸收速率;对PO4-P的吸收速率,仅受到温度及PO4-P共同作用的影响;而对TIN及PO4-P的吸收却都受到N×P交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7.
环境因子对龙须菜和菊花心江蓠N、P吸收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光照、温度、盐度及pH对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和菊花心江蓠(G.lichevoides)N、P吸收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4个环境因子对这两种藻类的N、P吸收速率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对龙须菜N吸收速率影响的适宜范围分别为:光照强度100~240μE.m-2.s-1,温度16~23℃,盐度25~35,pH 8.0~9.0;对P吸收速率影响的适宜范围分别为:光照强度80~200μE.m-2.s-1,温度16~23℃,盐度15~35,pH 8.0~9.0。而对于菊花心江蓠,N吸收速率影响的适宜范围分别为:光照强度120~300μE.m-2.s-1,温度23~33℃,盐度25~40,pH 7.5~9.0;P吸收速率影响的适宜范围分别为:光照强度100~240μE.m-2.s-1,温度26~33℃,盐度15~35,pH 7.5~9.0。  相似文献   
38.
从2008年开始负责本县范围内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工作,3年来收集整理材料近70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39.
本文介绍了“冬作--杂交水稻制种--鲜食特用玉米”栽培模式的主要技术措施,分析了该模式的经济效益及其优点。  相似文献   
40.
不同氮磷浓度及氮磷比对龙须菜生长和琼胶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不同氮磷浓度及氮磷比对龙须菜生长和琼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染环境中的两种不同化合态氮对龙须菜的生长和琼胶含量的影响没有差异,在试验范围内(氨氮0~50 μmol/L;硝氮0~100 μmol/L),随着氮浓度升高,龙须菜的生长速率增加而琼胶含量下降;环境中的磷对龙须菜生长的影响与氮相似,但对琼胶含量的影响却与氮相反;此外,不同的氮磷比对龙须菜的生长和琼胶含量也有很大影响,本试验中10∶1的氮磷比,龙须菜生长最好;而1∶1的氮磷比,藻体的琼胶含量最高。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收获龙须菜前,要根据所作用环境的不同,对收获的海藻作适当的处理,如让海藻在有利于琼胶合成的环境中(低氮磷比、氮限制、富磷的环境)暂养2周,使得所收获龙须菜的琼胶产量高、质量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