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林业   10篇
  17篇
综合类   7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1.
祁连山排露沟小流域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国家重点野外观测试验站--祁连山森林生态站排露沟流域土壤物理性质及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土壤容重随深度而变化,变化幅度大小顺序为:山地栗钙土>山地森林灰褐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不同类型土壤容重变动在0.45~1.38 g/cm3之间;(2)土壤总孔隙度大小顺序为: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山地森林灰褐土>山地栗钙土,不同植被下土壤总孔隙度表现出不同的差异;土壤毛管孔隙在不同植被下,各层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土壤非毛管孔隙,山地栗钙土与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和山地森林灰褐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土壤最大持水量大小顺序为:山地森林灰褐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山地栗钙土;毛管持水量与含水量均表现出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山地森林灰褐土>山地栗钙土,各类型土壤含水量均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12.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区域尺度,以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东段的哈溪林场、中段的西水林场和西段的祁丰林场3个典型分布区的青海云杉纯林为研究对象,以设立的典型临时样方调查材料为研究基础,对祁连山青海云杉的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包括青海云杉林成层结构、胸径结构、树高结构和冠幅结构的静态分布,并对胸径、树高和冠幅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曲线拟合。结果表明:① 青海云杉林群落成层现象明显,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藓层,祁连山东、中、西段青海云杉林乔木层结构参数与林下灌木层、草本层结构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呈负相关,祁连山中段苔藓较为发达;② 祁连山东段青海云杉胸径结构呈“间歇”型,中段呈“倒J”型,西段呈“单峰”型,同时树高和冠幅结构表明,青海云杉林普遍存在更新不良的问题;③ 对祁连山不同研究区域青海云杉个体及3个调查区域所有个体的胸径、树高与冠幅进行曲线拟合,发现三者之间相关显著,均可用乘幂曲线模型Y=aXb 进行较好的描述(P<0.01)。上述结论可为祁连山青海云杉的可持续经营、群落恢复和抚育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祁连山东段青海云杉林土壤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祁连山东段青海云杉林林地0—10cm,10—20cm和20—40cm土层的土壤剖面样品,测定分析了其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水分状况、土壤全量养分和有机质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土层的土壤容重值均低于1.00g/cm3,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土壤总孔隙度的变化规律和土壤容重的变化规律相似,不同土层的总孔隙度均在63%以上,通气状况良好;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不同土层土壤平均质量含水量最低为18.7%;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含量都达到养分1级;土壤全钾贮量级别为养分2级;土壤全磷含量缺乏,养分级别为4级或5级;土壤pH均值为7.5,表明林地土壤为中性土壤。建议继续加强祁连山东段青海云杉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和管理。  相似文献   
14.
祁连山西水林区亚高山灌丛土壤入渗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双环法对祁连山西水林区的亚高山灌丛植被类型(吉拉柳、箭叶锦鸡儿、金露梅、鲜黄小檗、甘青锦鸡儿)进行了土壤入渗性能试验,分析不同灌丛植被对土壤入渗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灌木林土壤蓄水能力和入渗性能存在较大差异,吉拉柳的蓄水能力和入渗性能均好于其它灌丛类型,甘青锦鸡儿最小;不同灌木林土壤的初渗率在3.80~53.93mm/min,稳渗率在0.95~24.12mm/min,总体上是吉拉柳箭叶锦鸡儿金露梅鲜黄小檗甘青锦鸡儿;Kostiakov公式和Horton公式对土壤入渗过程的拟合精度均高于Philip公式;土壤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自然含水量和孔隙度尤其是非毛管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祁连山林草复合流域土壤温湿度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祁连山森林生态站设在祁连山排露沟流域的青海云杉林和草地气象观测场土壤温湿度观测资料,采用对比分析及线性趋势等方法进行青海云杉林和草地2个不同下垫面土壤温湿度的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林草地土壤温度日变化表现为浅层(10 cm和20 cm土壤深度)土壤温度呈正弦曲线变化,深层(40、60、80 cm土壤深度)土壤温度约呈直线变化。土壤温度年变化表现为林地土壤温度7月底达到最高值,而后开始下降,翌年2月上旬达到最低值;草地土壤温度7月底达到最高值,而后开始下降,12月中旬达到最低值;林地封冻时长明显大于草地封冻时长。(2)林草地土壤湿度日变化不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林地不同土层土壤湿度年动态变化趋势均一致,呈现正弦曲线的变化规律;草地在土壤结冻后和未消融期间,土壤湿度较低且变化不明显;其他时间土壤湿度变化明显。(3)林地中,除40 cm深度外,其他深度土壤温湿度均保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而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草地浅层土壤在土壤封冻前和解冻后,土壤温湿度变化趋势相反,封冻期间土壤温湿度亦保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温度变化明显,湿度变化不明显;其他土层土壤温湿度总体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6.
祁连山西水林区灌木林降雨截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4年5—9月的野外试验数据,采用野外观测与统计分析相结合方法,研究了祁连山排露沟流域5种典型灌丛:吉拉柳(Salix gilashanica)、箭叶锦鸡儿(Caragana jubata)、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鲜黄小檗(Berberis diaphana)和甘青锦鸡儿(Caragana tangutica)灌丛降雨截留特征,分析了降雨量对灌丛穿透雨量和截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共观测到降雨40次,年降雨总量为292.4mm,其中2~10mm的降雨事件出现次数最多;5种灌丛穿透雨量、截留量分别为吉拉柳灌丛183.5,108.9 mm;甘青锦鸡儿灌丛174.3,73.5 mm;箭叶锦鸡儿灌丛168.8,123.6mm;金露梅灌丛166.1,106.4mm;鲜黄小檗灌丛165.7,82.1mm;5种灌丛穿透雨量和截留量与降雨量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01);而穿透率和截留率与降雨量均以对数函数拟合较好(p0.001)。  相似文献   
17.
赵维俊  敬文茂  赵永宏  马剑 《土壤》2017,49(3):572-579
通过野外取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祁连山西水林区的鬼箭锦鸡儿(Caragana jubata)、吉拉柳(Salix gilashanica)、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鲜黄小檗(Berberis diaphana)和甘青锦鸡儿(Caragana tangutica)等5种典型灌丛植物和土壤氮(N)和磷(P)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旨在阐明植物与土壤中N、P的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5种灌丛植物叶片的N、P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器官的N、P含量,N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5.72~29.08 g/kg,P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58~3.47 g/kg;细根和粗根的N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11~12.20 g/kg和4.46~11.84 g/kg,P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87~1.58 g/kg和0.63~2.02 g/kg;叶片N∶P值范围为7.00~9.95,细根和粗根中的N∶P值分别为5.60~8.97和5.09~8.84,叶片和根系对N、P元素有着相似的利用格局。(2)5种灌丛土壤N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小,不同土层N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40~6.80 g/kg,P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较为稳定,不同土层P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45~0.96 g/kg;N∶P值随土层深度增加其值不断减小,主要取决于土壤N含量。0~10 cm土层中,吉拉柳、鬼箭锦鸡儿、金露梅、鲜黄小檗和甘青锦鸡儿N∶P值分别为11.02、7.30、7.41、7.40和2.69。(3)5种灌丛叶片N含量与土壤N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含量无显著相关(甘青锦鸡儿除外);叶片N∶P值与土壤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灌丛叶片和土壤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与其他变量之间均无显著相关。同时研究还发现,祁连山5种典型灌丛生长可能主要受N素限制。  相似文献   
18.
祁连山大野口森林公园风景资源优势独特,生态环境良好,对游客而言有着无与伦比的吸引力,但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近年来,生态旅游的迅猛发展使旅游区产生了大量垃圾,不但影响了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游客体验,损害了旅游形象,而且也给祁连山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笔者以祁连山大野口森林公园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旅游垃圾进行调查,分析了旅游垃圾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以期对祁连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祁连山典型林分生物量与净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祁连山典型林分的建群种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不同林龄的生物量和净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海云杉的平均生物量为282.544 t/hm2,祁连圆柏的平均生物量为248.764 t/hm2,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不同器官分配的生物量大小顺序均为:干(61.19%,58.82%)>根(28.17%,22.73%)>枝(6.4...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矿山修复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了2003—2023年该领域的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近20年的发文量、发文研究机构以及关键词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共纳入文献1907篇,结果表明,我国矿山修复领域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22年发文最高;发文作者形成以张绍良、余振国、李健、涂美义、王志强为代表的5个较大研究合作网络;研究机构形成了以中国地质大学、自然资源部、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为中心的6个较大合作网络;关键词聚类及突现表明当下研究热点为生态修复,矿山公园,绿色矿山建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