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34篇
综合类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1.
新型土壤调理剂对镉砷复合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润邦牌"土壤调理剂在稻田同步降低镉、砷含量的应用效果,选取湖南典型的红泥田,在施用本土壤调理剂后,考察土壤理化性质、水稻植株及土壤中镉和砷含量的动态变化。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土壤调理剂可显著减少土壤和稻米中的镉砷含量,提高水稻产量。施用该土壤调理剂1 500~2 100 kg/hm~2,土壤中有效镉含量降低23.7%~44.8%,有效砷下降24.3%~40.5%,土壤pH值提高0.9~1.1个单位,稻米镉含量减少35.6%~51.1%,稻米砷含量降低22.0%~40.6%,水稻增产2%~5%。  相似文献   
32.
坡面形态演化是坡面系统过程作用的体现,是流域地貌系统研究重要内容之一。该文运用复杂网络方法构建坡面形态空间演化结构,探讨坡面系统演变规律。采用近景摄影测量方法得到模拟黄土坡面的9期地形数据,运用面向对象分割方法,得到了7种坡形类型空间分布图。以坡形为节点,边为坡形之间的空间连接关系,构建坡面空间网络图。研究结果得到坡面网络模型属于无标度网络,具有异配网络特征,其中陡坡是坡面网络的关键节点,控制着网络空间结构。网络演化中双直形坡的平均度下降显著,陡坡节点发育影响着系统输沙量。网络结构熵开始急剧增大,经历平缓增大到稳定状态,依据网络结构熵的变化将网络演化分为发育期、发展期和成熟期3个阶段。降雨强度增大使得坡面网络的结构熵变化显著,加剧了坡面系统演化。研究表明复杂网络框架是研究地貌系统演化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3.
黄土塬区DEM水文分析中消除地面伪沟谷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基于DEM的沟谷网络提取方法,往往造成平原、台地地区有大量的伪沟谷出现。以位于陕北的黄土塬区为实验样区,以5 m分辨率的DEM及相应的DOM为信息源,研究伪沟谷的成因与消除方法,结果显示:在初始所提取的沟谷网络中,塬面上一般存在大量的伪沟谷;实验中通过增加权重矩阵来计算水流路径汇流累积量值,从而使得平坦区域的汇流累积量值减小,最终可有效地消除伪沟谷,得到理想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34.
不同空间分辨率DEM提取坡度不确定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运用信息论与统计学一些指标及比较分析的方法,以1∶1万DEM为研究对象。定性地分析了在黄土丘陵沟壑区DEM空间分辨率对所提取的坡度信息的不确定性影响,并建立了定量的计算公式。研究提出了不同分辨率提取坡度面积的误差评价指标,并找到了一个经验公式,该公式可以根据现有误差计算所需要的分辨率大小,这可以在保证坡度信息精度条件下减小数据量,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35.
黄土小流域不同发育阶段地形指数变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人工降雨实验获取的黄土模拟小流域高解析度DEM数据,提取其不同发育阶段的地形指数,分析了黄土小流域降雨侵蚀过程中地形指数的空间分异特征、平均地形指数变化规律及地形指数频率分布曲线特征。研究证明,地形指数空间分布与地形呈现很强的相关性,地形指数均值与坡度均值呈现对数变化关系,地形指数频率分布图随地形变化呈现规律性变化。地形指数空间变异特征分析可为研究流域地形和流域水文相似性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6.
陕北黄土丘陵地区坡耕地遥感分类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陡坡开垦使坡耕地面积扩大是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化的根本原因。应用遥感技术,及时准确地掌握坡耕地的分布特征及面积数据,对合理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意义重大。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为实验样区,以TM图像为主要信息源,采用非监督分类与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混合分类方法提取坡耕地信息。通过改进采样方法,在非监督分类生成的初始训练样本的基础上,进行删除、增补、合并等样本调整,使训练样本的选取精度大大提高,明显提高了分类精度。研究证明,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采用混合分类方法进行坡耕地分类,较好地解决了大量存在的坡耕地同物异谱的现象,是进行坡耕地调查与监测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7.
基于DEM坡度图制图中坡度分级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2  
汤国安  宋佳 《水土保持学报》2006,20(2):157-160,192
坡度分级是所制作的坡度图具有科学性与实用性的重要前提,各种分级方法一直是坡度分级研究中的重点。将各种坡度分级方法分为一般主观分级法、临界坡度分级法与模式分级法3大类,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实验样区,以高精度5m分辨率的DEM为信息源,提取坡度数据层面。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分级方法的特点、适用性及制图效果等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一般主观分级法简单、灵活,但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及随意性;临界坡度分级法能较好地满足用户的应用目的,但经常忽视了坡度图制图效果;而模式分级法能够较好地揭示地表的坡度组合规律。应根据应用目的、地面起伏特征等来选择合适的坡度分级方法,这样才能得到合理的坡度分级结果,更大程度地满足用户的应用目的。研究结果对指导正确、有效地制作与应用坡度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8.
基于DEM提取黄土丘陵区沟沿线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土丘陵区的沟沿线,是反映该区地形地貌特征的重要的地形结构线。以陕北绥德县韭园沟流域为实验样区,探讨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实现自动提取沟沿线的原理方法,并以航片及地形图等高线为依据,对所提取沟沿线的精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证明,利用DEM自动提取沟沿线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39.
栅格DEM与TIN是DEM表面建模主要的2种方法。应用DEM进行地形分析时,栅格DEM与TIN的相互转换非常必要,但在转换中所产生的误差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绥德县韭园沟流域为实验区,采用高精度的1:1万DEM为基准数据,探讨不同转换参数对转换精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栅格DEM表面高程误差随着TIN的转换阈值的增大而增大、所提取的地面坡度、沟壑密度的精度随之降低。TIN的转换阈值以5 m为较为理想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