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1篇
  3篇
综合类   15篇
水产渔业   74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1.
饲料转化率是鲤养殖重要的亟待改良的经济性状之一。本研究利用分布于鲤全基因组的1 536个SNP标记,分析68尾全同胞家系镜鲤Cyprinus carpio的基因分型,采用TASSEL软件的GLM和MLM模型检测与饲料转化率性状紧密关联的标记位点,发掘相关位点内的优异等位变异。本研究共获得17个与饲料转化率性状显著关联(P0.05)的SNP标记,贡献率在6.4%~16.6%之间,分布于鲤基因组第2、6、11、16、20、32、33、41,和42染色体以及Scaffold1032、1078和2323上,注释了一批饲料转化率相关的候选基因。从显著关联的标记位点内发掘了16种优异等位变异,其平均表型效应值较群体均值高6.2%,较非优势等位变异高12.5%。其中,SNP0919、SNP0167和SNP1016 3个标记的优异等位变异增减效差异最大,暗示这些标记对性状的选择效果明显。本研究发掘的饲料转化率相关的标记及优异等位变异可为鲤饲料转化率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2.
脂肪酸合成酶(FASN)是动物体内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本研究利用逆转录PCR和RACE技术获得鲤Cyprinus carpio FASN全长cDNA序列为8 927bp,开放阅读框7 533bp,编码2 511个氨基酸。FASN蛋白质相对分子量274 145.67D,理论等电点(PI)为6.10。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鲤FASN基因与其他鱼类同源性为75.13%~95.34%,与人同源性为61.81%。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鲤FASN氨基酸序列与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a聚为一支,同源性最高。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结果表明:FASN基因鲤脑组织中表达量最高,肝脏次之,血液中最低。鲤FASN基因的获得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鲤脂肪酸的合成途径及脂肪发育分子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3.
以柏氏鲤和荷包红鲤抗寒品系杂交F21个家系的92尾个体为材料,用300个微卫星(SSR)标记构建了遗传连锁图谱,其长度为2 471.7 cM,标记间平均间隔为10.75 cM,在此基础上对体长(SL)、体厚(BT)、体高(H)和体质量(W)进行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到17个QTL区间分布于6个连锁群.4个体长的QTL中,位于LG5、LG7和LG19的QTL为显著水平(P<0.05),位于LG32的QTL为极显著水平(P<0.01),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为5.14%~10.2%;4个体厚的QTL中,位于LG11(两个QTL)和LG32上的QTL为显著水平(P<0.05),位于LG5的QTL达极显著水平(P<0.01),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为6.42%~ 8.43%;6个体高的QTL中,LG5,LG10,LG11,LG19,LG32上的QTL为显著水平(P<0.05),LG7上达极显著水平(P<0.01),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为5.92% ~ 8.95%;3个体质量的QTL中,位于LG5和LG7上的为显著水平(P<0.05),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为5.55%和8.36%,LG32上达极显著水平(P<0.01),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为6.44%.本研究采用了两个不同品系的杂交子代为作图群体,丰富了QTL研究群体的多样化,为今后不同鲤品系或品种间的QTL在全基因组水平上的比较和共性QTL的发掘等奠定基础,进而指导鲤分子育种.  相似文献   
94.
为了探明碱胁迫对杂交鲟鲟龙1号皮肤生理功能的影响,采用转录组测序的方法和皮肤组织学切片研究观察了碱胁迫与正常养殖水质条件下杂交鲟皮肤组织的分子特征和组织结构。结果发现,对照组与胁迫组差异表达基因总数量(DEGs)为1 849个,其中1 302个基因在胁迫组的皮肤组织中上调,547个基因下调。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聚类,主要富集在胞浆钙离子浓度的调节、肌肉收缩、肌钙蛋白复合物、肌钙蛋白T结合、肌钙蛋白C结合等7个GO term上。KEGG富集分析发现,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淀粉和蔗糖代谢等为显著富集通路。代谢通路互作网络分析发现,碱胁迫下鲟龙1号皮肤核心代谢途径为黏着斑、蛋白质消化吸收和血小板活化、补体和凝血级联及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等途径为主效途径。组织切片结果显示,杂交鲟在碱胁迫下皮肤组织和肾脏组织受到严重损伤,肾小球和肾小管发生明显皱缩,远曲小管萎缩尤为明显,肾小球上皮细胞体积减小,管壁变薄甚至脱落;皮肤组织的黏液细胞数量随碱度的升高而增多,棒状细胞细胞核发生固缩现象,在碱胁迫下排列更加紧密。揭示了鲟龙1号皮肤组织碱胁迫响应相关基因的总体表达特征,同时...  相似文献   
95.
设置3.20 mmol/L(对照组)、7.73 mmol/L、12.60 mmol/L及16.67 mmol/L等4个NaHCO3碱度梯度,养殖3月龄杂交鲟(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60 d,比较碱度对杂交鲟幼鱼成活率、生长以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各试验组出现最早死亡时间与碱度呈负相关;各组平均成活率分别为70.14%、64.10%、28.21%及51.52%,12.60 mmol/L及16.67 mmol/L组与对照组死亡率差异极显著;各组体质量、体长生长率及饵料系数均低于对照组,12.60 mmol/L及16.67 mmol/L组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7.73 mmol/L、12.60 mmol/L及16.67 mmol/L试验组血清白蛋白(ALB)、尿素/肌酐(BUR/CR)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12.60 mmol/L及16.67 mmol/L试验组总蛋白(T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其三酰甘油(TG)低于7.73 mmol/L及对照组且差异显著,16.67 mmol/L试验组总胆固醇(TCHO)、磷酸氢根(HCO3-)及血清钙(Ca)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其肌酸激酶(CK)、肌酐(CREA)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综上,高碱度可能会影响杂交鲟蛋白质和脂质的合成与代谢,对其肝、肾、心肌等造成损伤,初步判断,杂交鲟幼鱼可以在碱度7.73 mmol/L及以下水体安全养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