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3篇
  14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侧深施氮对机插水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水稻机插同步侧深施肥是一项新兴的技术,正在迅速发展。深入探究不同类型氮肥机械侧深施用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有利于提高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为机插水稻节本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年和2018年开展大田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5种施氮处理,即不施氮肥(N0)、尿素撒施(CUB)、尿素机械侧深施(CUM)、控释尿素撒施(CRUB)和控释尿素机械侧深施(CRUM),测定水稻物质生产特性、氮素积累分配、氮素利用效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2年各施氮处理对水稻产量形成、氮素利用的影响基本一致。与尿素相比,控释尿素可以显著提高水稻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以及稻谷产量;2017年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氮肥吸收利用率(NRE)、氮肥农学效率(NAE)和稻谷产量分别增加3.22%、17.50%、46.00%、17.79%和3.72%,2018年相应增幅分别为8.77%、13.27%、32.07%、12.74%和3.32%。与人工撒施相比,机械侧深施可以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2017年NRE和NAE分别增加17.91%—43.14%和19.61%—37.39%;2018年NRE和NAE分别增加53.80%—54.10%和21.11%—35.11%。与人工撒施相比,机械侧深施肥处理的产量分别增加4.46%—6.95%(2017年)、5.55%—8.11%(2018年);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其具有更多有效穗数和颖花总量。齐穗至成熟期,CRUM处理茎叶鞘氮素积累量和茎叶氮素表观转移量(TNT)均显著高于其他施氮处理。此外,在穗分化期和齐穗期,相比其他施氮处理,CRUM处理的氮素积累量、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增加。【结论】控释尿素机械侧深施(CRUM)是一种能提高机插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的有效施肥方法。  相似文献   
32.
为解决我国西南地区玉米氮肥一次性施用问题,以普通尿素和包膜缓释尿素为供试材料,设置5种普通尿素与缓释尿素配比试验处理,分别为100%缓释尿素(CRU100),75%缓释尿素+25%普通尿素(CRU75),50%缓释尿素+50%普通尿素(CRU50),25%缓释尿素+75%普通尿素(CRU25)和100%普通尿素(CRU0),以不施氮肥(CK1)和常规施肥(CK2,普通尿素60%基施+40%大喇叭口期追施)为对照,研究氮肥一次底施下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不同配比对玉米氮代谢关键酶、干物质积累、氮积累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显著提高了玉米叶片氮代谢关键酶(谷氨酸合成酶GOGAT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与常规施肥相比,普通尿素与缓释尿素配施可提高叶片GOGAT和GS活性,其中以CRU50和CRU75的缓释尿素比例处理最好。(2)CRU50和CRU75的缓释尿素比例可改善吐丝前、后物质积累和氮素积累,显著提高成熟期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3)随缓释尿素比例增加,玉米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及氮收获指数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掺施缓释尿素处理产量较常规施肥处理平均增产4.46%,其中CRU50和CRU75处理产量最高,收获指数和氮肥表观利用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因此,普通尿素掺混50%~75%比例的缓释尿素进行一次底施,既能增加玉米产量,又可实现氮素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33.
在水稻各种生产方式中,机直播技术由于具有轻型、高效、省工的优点,正逐渐成为我国水稻轻简高效栽培的理想方式。然而,直播稻种子萌发时处于淹水低氧胁迫环境不利于稻成苗,严重制约了直播稻实现高产稳产目标。目前,应用于淹水直播的水稻品种比较有限,因此,在现有的水稻品种筛选出具有良好的耐低氧萌发特性的水稻品种,深入研究其耐低氧的生理机理,将有助于直播稻栽培的推广。本文通过查阅水稻耐淹水直播品种筛选研究的多篇文献,简述了水稻淹水直播品种筛选现状以及淹水对水稻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以期为水稻机直播品种的筛选与相关耐淹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4.
硅、磷配施对玉米苗期生长及氮磷钾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正红2号’和‘正红115’玉米为材料,采用砂培方式,设置3个纯磷水平[1.0 mmol·L~(-1)(正常磷水平,P_(1.0))、0.1 mmol·L~(-1)(中度缺磷,P_(0.1))和0.01 mmol·L~(-1)(重度缺磷,P_(0.01))]和3个纯硅水平[1.5 mmol·L~(-1)(Si_(1.5))、0.75mmol·L~(-1)(Si_(0.75))和0 mmol·L~(-1)(Si_0)],通过对玉米苗期干物质、叶面积、根系形态和氮磷钾含量的测定分析,研究硅、磷配施对玉米苗期根系生长、各器官干物质及氮、磷和钾养分积累与利用的影响,为磷、硅肥合理配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缺磷抑制玉米苗期生长,降低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和叶面积,减少磷和氮、钾的吸收以及干物质积累量,这种效应随磷浓度的降低而增强;玉米通过提高根冠比,增加磷、氮在根系中的分配率,提高氮、磷、钾的干物质生产效率来适应低磷环境;低磷胁迫对‘正红115’根系生长和磷吸收积累量的影响大于‘正红2号’,但‘正红115’在低磷条件下大幅度提高磷在根系中的分配率。在正常磷(P_(1.0))条件下加硅可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增加磷和氮、钾积累量,提高其在地上部分配率,增加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量;在中度缺磷(P_(0.1))条件下加硅也可增加玉米的磷和氮、钾积累量,促进根系和地上部生长,缓解低磷胁迫;在重度缺磷(P_(0.01))条件下,增施硅对玉米根系生长和干物质积累无显著的改善作用,但会增加根系中磷、钾素积累量。由此表明,硅和磷存在显著的协同作用和配合效应,生产上硅和磷应配施。  相似文献   
35.
为探索水稻新品种泸两优晶灵在稻麦茬机插秧种植方式下的高产潜力,采用三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播种时间,设3个处理,播期分别为4月3日、4月10日、4月17日。裂区为施氮量,设3个水平,分别为8、11、14kg/667m2。再裂区为种植密度,设3个水平,分别为1.11、1.39、1.58×104/667m2(移栽规格分别为30cm×20cm、30cm×16cm、30cm×14cm),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测定泸两优晶灵产量。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产量呈先升后降趋势,播期4月10日最高;随施氮量增加产量呈先升后降趋势,施氮量为11kg/667m2时产量最高。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有效穗和结实率是影响泸两优晶灵产量的主要因素。麦茬稻机插秧迟栽条件下,泸两优晶灵最适秧龄为45d左右,施氮量10~11kg/667m2,移栽规格以30cm×16cm为宜。  相似文献   
36.
为减少材料遗传背景差异,快速鉴定水稻抗旱性和筛选鉴定指标,以籼稻川香29B近等基因系及其轮回亲本川香29B为研究对象,在温室内于苗期采用反复干旱法进行干旱胁迫,测定苗期物质变化、形态指标、根系和叶片生理生化指标,分析各指标与抗旱性的关系,并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筛选抗旱鉴定指标。结果表明:苗期反复干旱胁迫导致6份供试材料根系干物质积累量和根冠比分别增加25.59%、45.60%(P<0.05),叶片中类胡萝卜素、丙二醛、脱落酸和乙烯含量的平均值分别提高29.17%、6.03%、25.25%、40.74%(P<0.05),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平均值提高9.77%,叶片中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吡咯碄-5-羧酸合成酶、鸟氨酸转氨酶和脯氨酸脱氢酶活性的平均值分别增加11.81%、37.43%、25.91%、32.65%、31.46%、29.07%(P<0.05),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叶片SPAD值、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叶片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的平均值分别下降14.22%、9.00%、18.79%、55.32%、31.04%、19.29%、34.79%(P<0.05);川香29B/ASOMINORI//川香29B///川香29B(C1)的第1次干旱存活率、第2次干旱存活率和反复干旱存活率分别为90.86%、82.86%、86.86%,均为最高,川香29B/ASOMINORI//川香29B///川香29B(C3)和川香29B/ASOMINORI//川香29B///川香29B////川香29B(C4)的反复干旱存活率分别为71.51%、72.72%,均显著低于其他4份材料。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表明,根表面积、总根长及叶片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过氧化物酶活的相对值可作为水稻苗期抗旱性鉴定指标。苗期反复干旱存活率可直接鉴定水稻苗期抗旱性。基于反复干旱存活率,川香29B/ASOMINORI//川香29B///川香29B(C1)苗期抗旱性最强。  相似文献   
37.
以蒸馏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将20份水稻品种种子用浓度为20%PEG-6000(聚乙二醇)的溶液处理,测定整个发芽周期内的发芽势、发芽率、根芽长、干物质变化及相关生理指标,并应用多种统计方法进行抗旱性分析、综合评价,探讨芽期抗旱性鉴定方法及指标。结果表明:干旱胁迫降低了绝大部分品种发芽势、发芽率、根芽长、根芽干质量、SOD活性等,对根芽长、物质消耗的抑制作用较萌发相关指标更强;提高了剩余种子干质量、POD、CAT、MDA、β-淀粉酶、可溶性糖、脯氨酸等;除根数和可溶性糖在品种与干旱胁迫互作间、根芽比在干旱胁迫间、脯氨酸在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外,所有指标在干旱胁迫间、品种间及干旱胁迫和品种互作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应用改进的分级法、隶属函数法、主成分法分别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3种综合评价指标间均极显著正相关,其中以分级系数和隶属函数综合值评价结果优于主成分法。聚类分析表明,20个品种芽期干旱胁迫下可分为5个不同抗旱性类群,其中‘冈优99’抗旱性很强,‘德香4923’‘内6优138’‘川香优6号’‘川优6203’抗旱性较强。储藏物质转化率、活力指数、萌发抗旱系数、芽长、芽干质量与各综合指标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