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4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3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文章以国土风貌的概念为切入点,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定性与定量结合等方法,从自然与人文两个方面梳理莆田城乡风貌的要素构成;在此基础上,将两者统一于格局关系、形态规模、地块肌理的表征因子中解译其风貌特征,并就风貌典型性作简要评述,探索改善、重塑并再现莆田典型风貌的策略,以期为当今市域范围内美丽中国背景下美丽莆田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以猪毛蒿为优势种荒漠化草场补播改良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以猪毛蒿为优势种的荒漠化草原的饲用价值,试验研究了春旋耕和夏深翻补播改良措施.结果表明,春旋耕和夏深翻改良措施使草场中猪毛蒿的盖度与密度为零的,春旋耕使根茎型牧草(中亚白草和赖草)产量提高3.7倍、盖度提高16.3倍、密度提高2.8倍,深翻土壤水分对补播牧草出苗和保苗更有保证性,夏深翻更优于春旋耕.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朱建宁 《广东园林》2005,28(2):6-13
中国传统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目前风景园林界对待中国传统园林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其一是传统园林休矣论;其二是传统园林复兴论。前者将传统园林看作是无法融人现实社会的死物,否认发扬传统的积极意义;后者从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出发,  相似文献   
14.
土壤微生物在草原生态系统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从牧草与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草地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及不同季节放牧、施肥和不同草地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和浅评,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自然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植物景观设计简单地理解为栽花种草。植物景观处于喷泉、雕塑、小品等人工景物的陪衬地位;偏爱以植物材料构成图案效果,热衷把植物修剪形成整齐划一的色带、球体或几何形体;或者用大量的栽培植物形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但人工气息十分浓厚;或者片面强调生态效应,将大量的成年大树移栽到城市和园林中。这些都是我国现代植物景观设计中普遍存在的误区。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将自然看作原材料,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强调用人工手段去改造自然。相反,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认为自然文化是永恒的主题,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进行适度调整,尽量减少对自然的人为干扰,园林景观设计的首要任务是保护、恢复并展示国土的地域性景观类型。植物是地域性自然景观的指示性元素,也是反映自然景观类型的最具代表性元素之一。因此,植物景观设计成了现代园林景观中最重要的设计内容之一。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在于充分认识地域性自然景观中植物景观的形成过程和演变规律,并顺应这一规律进行植物配置。设计师不仅要重视植物景观的视觉效果,更要营造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体现当地自然景观风貌的植物类型,使植物景观成为一个园林景观作品,乃至一个地区的主...  相似文献   
16.
对国内外一些优良抗旱牧草品种进行适应性品比试验,实施优质抗旱牧草种子选育及繁育等研究工作,对进一步开展退化草地恢复和重建技术研究,解决宁夏畜牧业和草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亦可为国家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新农村建设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改良荒漠化退化草原的效果,以期为扩大该技术的应用领域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贮备。[方法]在宁夏盐池荒漠化退化草原中采用常规方法补播丛生禾本科牧草,并对其进行起垄覆黑膜、起垄覆透明膜、起垄不覆膜和不起垄不覆膜平播的4种保育处理,通过分析各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变化规律及其对补播苗生长的影响,寻找最优处理方式。[结果]从7月到11月起垄覆黑膜、起垄覆透明膜、起垄不覆膜和平播4个处理的土壤平均含水率分别为9.88%、9.24%、8.75%和8.13%,各处理间差异显著;补播牧草的成活率分别是96.2%、93.4%、45.6%和28.3%,覆膜相对不覆膜成活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以覆黑膜具有较大优势,其垄顶土壤含水率有"削峰填谷"的缓冲作用,覆黑膜土壤水分含量比平种提高了21.5%,且对于1m以下土壤的水分补充量也是最大的。覆膜虽然增加了费用,但从总体效益分析,利润高于不覆膜。[结论]该研究为起垄覆黑膜技术在荒漠化退化的草原补播改良中的推广应用奠定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明在有限降水及地力瘠薄等资源条件下的苜蓿草地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特征,为旱区高效利用有限水资源提供数据支持,对宁南丘陵区主要生长年限苜蓿草地土壤水分开展多点定位监测。结果表明:降水对宁南丘陵区苜蓿草地0~100 cm水分储量增减具有决定作用,苜蓿草地0~100 cm土壤水分表现出雨季来临前持续显著降低,雨季后极显著增加后,缓慢失墒至封冻的趋势,但100 cm以下表现出随生长年限不同各不相同的规律;在100~200 cm层次,以5年生水分补给较多,而2年生补给有限。其中,2年生苜蓿草地100~200 cm土体可作为补水层,在雨季来临之前,对浅层缺水进行一定补给,而5年生只是充当补水过渡层。  相似文献   
19.
对甘草产量和品质、土壤水分关系监测表明:土壤水分与甘草中甘草酸含量成反比;甘草蒸腾速率随土壤水分增加而增加,土壤含水量高时,甘草蒸腾速率加快、生理活动加快,耗水量增加;气孔导度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呈直线增加趋势;甘草光和速率与土壤含水量呈双峰曲线关系,光和速率受温度影响较大;土壤含水量增加时,胞间CO2浓度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退耕还林地不同种植密度的6龄柠条间牧草和土壤水分的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土壤含水量随着柠条带距的减小而减少,在11.5m或更小带距时,30~60cm土层中形成一个土壤水分亏损区,当带距减小为6.8m时,土壤水分亏损加重,且向70cm发展;6.8m带距间草地在6月上旬到7月下旬,0~60cm土层含水量低于1.8%,致使丛生禾草与根茎型牧草不能生长.(2)随着柠条带距的减小,即从15.4m减小到6.8m时,多年生牧草在盖度、密度、产量上分别从39.3%、70株/m2、387.5kg/hm2,下降为29.3%、37株/m2、310.0kg/hm2,分别下降了25.5%、47.1%、20.0%;带间草本层盖度与带距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21.3+1.16X(R=0.998,P0.01<0.998);带距与带间多年生牧草密度的回归方程为:y=9.13+3.79x(R=0.97,P0.01<0.97).说明柠条种植密度的增大对多年生牧草尤其是甘草抑制更加显著.(3)在宁夏盐池这种荒漠化草原进行退耕还林(柠条),带距应在15m或更宽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