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3篇
  6篇
综合类   8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目的]探究绿肥秸秆和凹凸棒添加对黄河故道潮土壤结构和碳氮含量的影响,为科学评价凹凸棒对农田土壤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肥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设置6个处理:对照(CK)、蚕豆秸秆10 g/kg(B)、黑麦草秸秆10 g/kg(R)、凹凸棒土16 g/kg(A)、凹凸棒配施蚕豆秸秆(AB)、凹凸棒配施黑麦草秸秆(AR),采用SPSS统计、Origin整合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经过120 d室内培养发现:添加绿肥秸秆和凹凸棒均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碳氮含量,其中A,AB处理主要增加大团聚体(0.25 mm)含量,而AR处理主要增加微团聚体(0.053~0.25 mm)含量,与CK相比,A,AB,AR处理降低土壤三相结构距离50.8%~55.6%,增加了土壤持水量16.0%~19.2%。单施绿肥秸秆和单施凹凸棒对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增量为0.38~1.99 g/kg和0.12~0.49 g/kg,二者配施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微生物量氮的增量比单施绿肥分别高0.86~3.23 g/kg,0.29~0.44 g/kg和0.3~21.6 mg/kg,且蚕豆配施效果优于黑麦草配施。[结论]配施可以结合秸秆易分解、养分丰富和凹凸棒土较大比表面积的优势,在改良土壤结构,缓解养分释放,增强土壤固存养分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其中蚕豆秸秆10 g/kg配施凹凸棒16 g/kg对改良黄河故道土壤砂性结构,提高土壤碳氮含量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延安市饮水不安全问题的类型及其分布,将全市划分为6种不同类型的规划分区,包括污染区、苦咸水区、氟超标区、水量不足区、水源保证率不达标区和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区,继而因地制宜为不同规划区选择了不同的工程类型,分两个阶段解决延安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最后,提出了延安市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实现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中国几种典型土壤酸碱缓冲容量测定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4.
生态基流涉及水文、地质、气候、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然而迄今国内研究还较薄弱,与国外存在一定差距。从生态基的概念及内涵角度分析,国内外生态基流的差异性原因主要表现在概念本质来源、研究范围以及研究侧重点三个方面;从生态基流评价方法的角度分析,其差异性原因表现为研究条件的制约、概念与内涵识别不同以及研究目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对我国国际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具有深刻的影响。最后,针对国内外生态基流的差异性以及对我国国际河流开发利用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不同肥料和生物菌剂对重茬甘薯产量及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缓解甘薯在土壤中的连作障碍,丰富缓解甘薯连作障碍的关键技术,以宁盾A菌剂、宁盾B菌剂、宁粮有机肥、南农有机肥为材料,施用于重茬栽培的甘薯,甘薯品种为苏16、苏22,以发病率、产量、土壤微生物数量、理化性质等为观测值,研究缓解甘薯连作障碍的关键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引进的苏22品种与当地品种苏16相比,能降低发病率11%,对于甘薯品种苏16,宁盾菌剂A型处理的产量最高,甘薯发病率最低,而对于甘薯品种苏22,宁粮有机肥处理的产量最高,甘薯发病率最低,宁盾系列菌剂和有机肥均能增加微生物多样性和土壤有机质含量,而土壤pH值的因素影响较小。综合2个甘薯品种,宁盾系列菌剂改善对甘薯连作障碍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连作障碍的恶化,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6.
滴灌减量施肥对设施黄瓜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滴灌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对黄瓜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当地施肥量为参考,开展温室大棚滴灌施肥试验,设计9个肥料处理,分别为对照(滴灌不施肥,CK1)、常规畦灌施肥(CK2)、滴灌平衡施肥(NPK)、缺氮(PK)处理、缺磷(NK)处理、缺钾(NP)处理、滴灌施肥减量(-N20%、-P20%、-NP20%)处理。试验结果表明,(1)在肥料等量情况下,CK2处理的黄瓜产量比NPK处理增加6.7%,生物量和黄瓜品质高于NPK处理。(2)在滴灌缺素(PK、NK、PK)处理之间,黄瓜前期长势无显著性差异,缺氮处理黄瓜生物量、产量和品质最佳;(3)在肥料减施处理之间,-NP20%、-N20%、-P20%与NPK处理相比黄瓜分别增产15.19%、10.95%、1.79%;-NP20%黄瓜品质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最后结合产投比,综合分析表明在各施肥处理中,以-NP20%(滴灌氮磷各减20%)处理效果更佳,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大棚蔬菜滴灌条件下合理施肥和区域减肥增效技术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缺乳症是母畜产后较为多见的疾病,严重影响仔畜的生长发育。笔者在30多年的教学和临床实践中,共收治各类产后缺乳88例,治愈83例。其中气血两虚型46例(牛19例、马17例、驴10例),均获痊愈;脾虚胃弱型缺乳23例(牛11例、马12例),治愈19例(牛9例、马10例);实证缺乳19例,治愈18例,现予报道。  相似文献   
18.
针对节水灌溉技术推广遇到的问题,用改进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影响因素的权重,结果表明:在17个影响因素中,当地水资源供求状况、节水灌溉技术生产效益、农田种植结构、政府投资经费以及节水灌溉技术建设成本等5个因素所占权重最大,因此,这5个因素也是实际工作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以南京林业大学白马基地五年生长叶苦竹(Pleioblastus chino var.hisauchii Makino)试验林为研究对象,研究距离母竹不同位置(0、2、4、6、8 m)竹株的生长发育及秆形形态建成规律。长叶苦竹竹笋-幼竹高生长期为70 d,竹笋-幼竹生长规律均呈“慢—快—慢”的趋势,符合Logistic模型。林中位置竹株的地径、株高、枝下高较林缘位置分别增长了1.46、2.45、49.22倍。长叶苦竹每节节长由基部到梢部都是先增大后减小,但距离母竹越远,竹株的每节平均节长和最长节长以及每节节径和最大节径整体均呈递减趋势,且距离母竹不同位置竹株相对应的每节节长和每节节径均存在正相关性。此外,距离母竹不同位置竹株的地径和株高及枝下高和株高也都呈正相关性。距离母竹不同位置竹株生物量分配均为竹秆生物量占比最大,根最小,且随着与母竹距离由近及远,竹株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均呈递减趋势。通过研究距离母竹不同位置长叶苦竹的竹笋-幼竹高生长、秆形建成及生物量分配,揭示长叶苦竹新造林至成林过程中竹株的生长发育规律,为混生竹竹林的经营培育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徐聪  吴迪  王磊  李传哲  杨苏  孙丽  汪吉东  张永春  艾玉春 《土壤》2021,53(3):491-498
通过对两个小麦生长季进行田间监测,探究了施用菌渣对黄河故道区低产田土壤理化性质、小麦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7个处理,分别为不施用菌渣(CK),施用低量(6 t/hm~2;S1)、中量(12 t/hm~2;S2)和高量秸秆质菌渣(18 t/hm~2;S3),施用低量(6 t/hm~2;B1)、中量(12 t/hm~2;B2)和高量木质菌渣(18 t/hm~2;B3)。结果表明:相比CK,施用菌渣后第1年和第2年的小麦产量分别增加了32.4%~51.8%和38.8%~101.2%(P0.05);逐步回归结果显示,每施用1t/hm~2的菌渣,可提升小麦产量0.21t/hm~2(P0.01);不同菌渣类型间的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无显著差异(P0.05),秸秆质菌渣18 t/hm~2处理下可获得最高产量和经济效益;施用菌渣2年后,0~10 cm土壤有机质显著提升24.7%~57.7%(P0.05),且0~10 cm土壤容重和紧实度分别降低了11.6%~18.2%和20.8%~35.7%(P0.05;B1处理除外);根系形态指标与小麦产量间均呈正相关关系,菌渣施用对小麦苗期根系总根长、总表面积、总体积和分叉数的增加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小麦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0~10 cm土壤容重和紧实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说明菌渣施用后土壤有机质水平提升、物理结构改善是产量增加的关键机制。本研究表明,针对土壤有机质水平低、物理结构较差的黄河故道区低产田,施用菌渣是改善该地区土壤物理特性,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快速提升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