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11篇
  11篇
综合类   25篇
农作物   9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运用"运五"飞机喷洒高渗苯氧威防治杨小舟蛾,施药后6h虫口减退率达55.6%,第5天虫口减退率达到91.9%,杀虫速度快,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2.
垄作覆盖下小麦、玉米产量、土壤碳素转化及水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旱地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下垄作覆盖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水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在洛阳市农林科学院内防渗精确水分池内,设置垄作覆盖、秸秆覆盖、传统耕作(对照)3个处理,结果表明,(1)垄作覆盖下作物增产显著,小麦较对照增产11.05%,玉米增产32.40%;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36 kg/(mm.hm2),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72kg/(mm.hm2)。(2)垄作覆盖提高了0~200cm土壤含水量,为小麦、玉米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3)垄作覆盖下0~5cm、5~10cm土层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小麦田分别较对照增加了39.7mg/kg、27.5mg/kg,玉米田分别较对照增加了52.1%、61.2%。(4)垄作覆盖下微生物量碳含量:小麦田0~5、5~10、10~20cm土层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20.7mg/kg、158.6mg/kg和132.2mg/kg;耕层微生物量碳平均含量较对照高94.1%;玉米田0~5cm、5~10cm土层分别较对照高167.2mg/kg、78.2mg/kg,10~20cm与对照比差异不明显。垄作覆盖技术既可提高0~200cm土壤含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又可显著提高0~5cm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利于小麦、玉米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23.
灌水器是滴灌系统中的核心部件。滴灌技术在农业节水灌溉系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传统滴灌灌水器流道易堵塞,结构较复杂,流量不稳定等缺点,提出一种新型蠕动式滴灌灌水器。该灌水器以转轮为核心部件,水流推动转轮间歇挤压具有较好弹性的软管,达到定时定量输水的目的。基于CFD三维数值模拟技术,对该滴灌器内部流道结构进行模拟,得到流量-压力关系式。蠕动滴灌器提高了滴头流道的抗堵性能,具有"自清洗"功能;装置结构简单,便于使用和安装。  相似文献   
24.
通过2004—2014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降水年型垄作覆盖对旱地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旱作区高效农耕措施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处理相比,垄作覆盖有利于提高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而对于冬小麦和夏玉米穗数的提高效果不明显;不同降水年型垄作覆盖处理均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旱地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平均增产达17.0%;对冬小麦而言,长期垄作覆盖处理较传统耕作处理平均增产7.4%,增产效果表现为欠水年平水年丰水年,极端干旱的年份垄作覆盖则表现出明显的减产效应,减产幅度为8.9%;不同降水年型垄作覆盖处理夏玉米产量均极显著高于传统耕作处理,平均增产24.4%。不同降水年型垄作覆盖处理冬小麦、夏玉米及周年的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4.8、23.7、19.6 kg/(hm~2·mm),较传统耕作处理极显著提高了6.99%、32.82%、22.2%。综上,长期定位垄作覆盖在不同降水年型下对夏玉米的增产效果优于冬小麦。  相似文献   
25.
基于正交试验的三角环流流道灌水器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灌水器结构形式单一的现状,构造出一种新型的三角环流灌水器.利用Pro/E软件完成灌水器造型,运用Fluent 6.3对灌水器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以三角环流灌水器流道的关键结构参数为因素,以灌水器的流态指数和流量为试验指标,对灌水器进行了正交试验设计,并应用极差与方差分析法分析了流道关键结构参数对流态指数和流量的影响度.结果表明,三角环流灌水器的流态指数的值在0.5左右,水力性能良好;流道宽度对流态指数的影响最显著,而流道深度、进口尺寸和单元高度对流态指数没有显著影响;流道深度、宽度、进口尺寸和单元高度对灌水器流量均有显著影响,且影响程度递减.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灌水器流量和流态指数与流道结构参数之间的回归模型,可为三角环流灌水器结构设计与量化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6.
深松覆盖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9-2009年在洛阳孟津试验场内,设置深松覆盖、传统耕作(对照)2个处理,利用长期定位试验及气象观测设备,研究深松覆盖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豫西地区干旱程度正在加剧,年平均降雨量546.7mm,与常年平均相比减少了7.95%。(2)深松覆盖在所有年份均表现增产,10a间平均增产8.67%,增产幅度为4.9%~20.87%,干旱年份增产幅度更大。(3)深松覆盖能显著提高降水贮蓄率,10a间深松覆盖降水贮蓄率在37.5%~75.0%,平均54.9%,传统耕作降水贮藏率在22.9%~64.8%,平均46.2%,深松覆盖较传统耕作平均提高22.13%。(4)深松覆盖可有效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干旱年份水分利用效率较高,提高的幅度更大,10a间降水利用效率平均提高4.73%。  相似文献   
27.
旱稻抗旱性鉴定方法与指标研究--Ⅲ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干旱棚法,对11个旱稻品种抗旱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株高、穗长、穗下节、抽穗期、成产三因素、结实率、叶片失水率、叶片萎蔫度等性状在水分胁迫条件下的变化及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利用产量的抗旱指数作为评价旱稻抗旱性是科学的、准确的,并用其对试验品种的抗旱性进行了定性分级;结合隶属函数法评价了其它生育指标与抗旱性强弱的关系,相对株高与抗旱系数呈极显著相关性,相对结实率、叶片萎蔫度(抽穗期)和相对穗粒数与抗旱系数呈显著相关性,抽穗期和相对穗下节长与抗旱系数相关性密切:其它性状与早稻抗旱性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8.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古代文学领域,茶文化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茶文化在当代古代文学教育中的影响力也十分深远,基于此,高校古代文学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投入到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之中,促进茶文化与古代文学教育的整合,真正创新与拓展古代文学教育的外延与内涵,以推进高校古代文学教育的革新与完善,以及传统茶文化在当代的发展与传承。  相似文献   
29.
农机监理工作中的预收款,是农机监理路查路检过程中,对拥有无牌无证车辆的农机户及无证驾驶员,应检审而未检审的机手,预收的一种款项。  相似文献   
30.
为给豫西生态区冬小麦生产和抗旱、减旱指导提供参考,采用盆栽试验,于2017—2019年选用洛旱22、洛麦26、安农0711为试验材料,在洛阳农林科学院试验田干旱棚中进行了不同时期轻度干旱对冬小麦产量性状影响的试验.设置了4个控水时期为全生育期不干旱(T1,对照)、拔节期控水(T2,3月10—20日)、孕穗期控水(T3,4月10—20日)、拔节—孕穗期控水(T4,3月10日至4月20日).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2年度籽粒产量均表现为拔节—孕穗期轻度干旱处理最低,2017—2018年度较CK降低了15.60%,2018—2019年度较CK降低了30.26%.2年度穗数均表现为CK处理最高,2017—2018年拔节期、孕穗期、拔节—孕穗期轻度干旱较CK分别降低了9.44%、6.77%、23.73%;2018—2019年度降低了36.77%、14.64%、32.28%.穗粒数在2018—2019年,拔节—孕穗期轻度干旱处理最低,较CK降低了28.50%.千粒质量在2017—2018年,拔节—孕穗期轻度干旱处理最高,较CK提高了4.83%;2018—2019年拔节期轻度干旱最高,较CK提高了13.29%.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整体表现逐渐下降趋势,各处理间SOD活性各测定时期无显著差异,CAT活性各测定时期,拔节期轻度干旱处理略高于其他处理;各品种间SOD活性在花后30 d表现为洛麦26>洛旱22、安农0711;安农0711 CAT活性在测定前期至花后30 d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不同品种对轻度干旱处理的响应因品种而略有差异,洛旱22和洛麦26产量以拔节—孕穗期连续轻度干旱处理为最低,安农0711产量在2017—2018年表现为CK为最高,2018—2019年表现为CK、孕穗期>拔节期>拔节—孕穗期.说明,洛旱22可以抵御单生育期轻度干旱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