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3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1篇
  6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1.
黑粒小麦一般是种子颜色呈深紫、深蓝、紫黑品种的统称,它比白粒或红粒小麦的蛋白质和赖氨酸以及钙、铁、锌、硒等元素含量高。我国的小麦育种专家在多年的远缘杂交育种中,选育出了一些黑粒小麦.既具有较高的单产,又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一定的营养保健功能。但是其抗逆性差、抗病性弱.尤其是抗条锈病品种缺乏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旱作小麦宽幅条播方式与品种的交互作用,进一步提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方法】在黄土高原旱作区,选取2个不同基因型品种,采用5个不同播种幅间距,二因素交互处理,在冬小麦不同生育期测定土壤水分、干物质积累量、透光率和产量,经过连续3年连续数据积累,分析不同幅间距的宽幅播种方式和不同株型品种互作对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冬小麦灌浆期品种间旗叶和底部位透光率均差异不显著,长6359秸秆+颖壳干物质运转量、运转率和贡献率均高于高秆品种陇鉴117;播种方式方面,幅间距缩小至18 cm时,旗叶部位透光率和干物质运转均高于普通条播;品种间全生育期耗水量差异不大,缩小幅间距至18 cm的宽幅播种,耗水量降低10.8 mm,水分利用效率提高8.91%;不同基因型冬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长6359和陇鉴117分别通过扩大库容和提高单位面积穗数达到增产目的,品种和幅间距二因素互作对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宽幅播种调节幅间距均能适应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品种,幅间距缩小至18 cm时产量增加139.2 kg·hm -2。【结论】旱作冬小麦采用宽幅播种,幅间距为18 cm时,配套不同基因型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可提高,耗水量无显著增加,为区域冬小麦宽幅播种技术配套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陇东地区地处西北黄土高原腹地,为典型雨养农业区,冬小麦生产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该地区降水集中在7—9月,季节性干旱频发,冬小麦最大需水期降水满足率仅为29.31%;生育期间整体气温变暖,但12月至次年2月和4月气温变化剧烈,在冬小麦生育期提前的情况下易形成冻害。在分析陇东地区寒旱特征及冬小麦受灾成因的基础上,根据当地气候和降水特征,提出生物主动御旱御寒与覆盖保墒增温抗旱抗寒技术模式,即选育出抗旱耐寒冬小麦新品种,配套抗旱耐寒栽培技术,以保证区域冬小麦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国内外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品种的抗旱指数、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冬小麦品种(系)的抗旱性要比美国品种强,但二者抗旱指数差异不大.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品种(系)间WUE差异显著(P<0.001),且国内品种WUE总体上高于国外品种.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品种间ET差异不显著(P=0.404),变异系数仅为1.75%;且国内品种ET总体上略高于国外品种.  相似文献   
15.
对近年来甘肃冬麦区新育成和引进的72份冬小麦新品种(系)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进行了检测和品质评价。结果表明:HMW-GS的组成中,Glu-A1位点的3种亚基类型(Null、1、2~*)均有分布;Glu-B1位点主要存在5种亚基类型/组合,即7+8、7+9、6+8、13+16、20x+20y;Glu-D1位点存在Null、 2+12、5+10三种亚基类型/组合;其中,优质亚基/组合1、2~*、13+16、5+10出现的频率分别为70.83%、2.78%、1.39%和33.33%。近年来甘肃冬小麦品质改良育种工作成效显著,1和7+8优质亚基频率明显提高,49个新品种(系)以1/7+8/2+12亚基组合类型为主,占44.90%;1/7+8/5+10优质亚基组合类型在新品种(系)中较少(12.24%)。因此,进一步将14+15,13+16和5+10等优质亚基导入甘肃冬麦区主栽品种,培育优质小麦新品种(系)对甘肃陇东地区小麦品质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冬小麦新品种陇鉴110选育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冬小麦新品种陇鉴110(原代号B69)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以陇鉴127为母本、94t143-1-3-2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过多年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2013—2015年参加甘肃省冬小麦区域试验,2 a 12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4 783.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育4号增产6.7%;2016年参加甘肃省冬小麦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为5 442.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育4号增产9.0%。陇鉴110属冬性普通小麦,生育期266~273 d,平均株高95.0 cm,平均穗粒数37粒,平均千粒重为34 g,平均容重为795 g/L。籽粒含粗蛋白(干基)152.2 g/kg、湿面筋393 g/kg,面团稳定时间4.3 min。抗旱、抗寒性强,慢锈性品种。适宜在甘肃省陇东地区与陇中地区种植,也可在宁夏固原市、泾源县及彭阳县等同类型区山旱地种植。  相似文献   
17.
冬小麦新品系陇鉴 338是甘肃省农科院旱农所以陇鉴 4 6为母本、陇鉴 14为父本杂交 ,通过系谱选择法选育而成。在 1999- 2 0 0 2年度的甘肃省冬小麦区域试验中折合平均产量 32 5 8.0 0 kg/ hm2 ,比对照品种兰天 4号增产 7.4 2 % ,2 0 0 1- 2 0 0 2年度在生产示范中折合产量 4 35 9.0 0 kg/ hm2 ,比对照品种陇鉴 12 7增产 6 .4 0 %。该品种丰产、稳产 ,抗条锈性强 ,抗旱、抗寒、抗倒伏、抗干热风 ,营养品质好 ,平均千粒重 36 .2 g,籽粒含粗蛋白 16 .5 2 %、赖氨酸 0 .5 0 %、淀粉 6 5 .2 0 % ,容重 76 4 .3~ 80 4 .0 g/ L。适宜在陇东的环县、西峰区、正宁县、镇原县、宁县、灵台县、崆峒区等地种植 ,并可在六盘山以西的静宁等县的半干旱山区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18.
冬小麦新品种陇鉴386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于1995年用抗锈丰产亲本1321作母本,综合农艺性状优良、抗旱、抗寒、抗锈好的陇鉴127作父本,在连续旱作条件下经6年选育而成,原系号959-5-1-2-3。2001~2002年度参加新品系鉴定试验,较对照增产13.4%;2002~2004年度参加新品系比较试验,2004~2006年区域试验结果表明较对照品种增产4.7%;2006~2007年生产试验较对照增产10.72%,证明是高抗丰产优质的更新换代品种,适宜在甘肃陇东旱塬及同类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9.
松树腐烂病在国内尚未见有文献报道。我省泰山,海拔1000米以上发生严重,1968年在北天门发现有七、八亩油松林发生此病,五年后发展到七、八百亩;至1976年以后,蔓延至望府山、二胡庙、后石坞、药山等地,总计已有一千五百亩之多。 泰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尊”驰名世界,为中外游览胜地。松树腐烂病使大面积松林枯死,有损泰山风光,不利观赏,也将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为此,从1974——1978年间我们进行了研究和防治,取得一定的成果。目前,岱顶(即泰山顶部)大面积松林,尤其是重点风景区的松林已基本控制了此病害的蔓延。染病松林的生长也有了新的起色。  相似文献   
20.
猪人工授精技术是人工的方法采集公猪的精液,经过精液品质检查、稀释、保存等一系列处理后,再将精液输入到发情母猪的生殖道内以达到受胎目的的配种方法。从理论上讲,猪人工授精技术具有提高优秀公猪利用率、提高商品猪整齐度、减少饲养公猪数量、节省开支、可以克服公母猪体格大小相差悬殊时造成的本交困难等优点。因此推广猪人工授精技术是提高养猪业生产水平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