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3篇
农学   24篇
基础科学   2篇
  28篇
综合类   48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61.
小麦玉米玉米间套作的产量效应与光热资源利用率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连续3年两基点的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良好的水肥条件下,小麦玉米玉米间套作种植模式是实现高产高效、提高光热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2.5m和3.0m种植带宽3年平均每公顷产粮19151.7kg,比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平作增产32.81%;小麦玉米玉米间套作种植模式全生育期和全年的光能利用率为1.7%和1.64%,比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平作提高了16.05%和18.98%,而且全年≥0℃积温的热量利用接纳系数和≥10℃积温每℃可生产粮食分别提高了14.35%和26.13%。  相似文献   
62.
灌溉和尿素类型对玉米氮素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1  
【目的】研究不同灌水条件下,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用量对玉米氮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5个施氮水平和2个水分水平,研究不同类型尿素与水耦合对玉米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地上部氮素吸收和籽粒蛋白质产量的影响。【结果】相同灌水条件下,施氮处理玉米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均大于对照,控释尿素处理玉米的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大口期前低于常规尿素,开花后却显著高于常规尿素;增加施氮量可显著提高玉米吸氮量及花后籽粒吸氮量,营养器官虽可获得较大的氮素累积,但降低了向籽粒转移氮量。同一氮水平下,灌浆水提高了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和籽粒产量,降低了玉米地上部吸氮量、花后籽粒吸氮量和花前转移氮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也显著降低。与常规尿素相比,控释尿素与水分对玉米氮素吸收、籽粒产量和籽粒蛋白质产量的耦合效应更显著。【结论】与常规尿素相比,不论有无灌浆水,控释尿素均能较好地协调玉米的地上部生长,具有明显的“前控后保”效果,利于获得高产与优质的同步,而灌浆水可以显著提高这种效果。  相似文献   
63.
通过连续3年两基点的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良好的水肥条件下,小麦玉米玉米间套作种植模式是实现高产高效、提高光热资源利用效率的有交途径。2.5cm和3.0m种植带宽3年平均每公顷产粮19151.7kg,比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平作增产32.81%;小麦玉米玉米间套作种植式模式全生育期和全年的光能利用率为1.7%和1.64%,经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平作提高了16.05%和18.98%,而且全年≥0℃积温的热  相似文献   
64.
不同耕作方式与氮肥类型对夏玉米光合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讨不同耕作方式与氮肥类型对夏玉米光合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试验以玉米杂交种郑单958为供试材料,通过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JIP)及820 nm光吸收等技术,深入研究了玉米花后叶片叶绿素含量、含氮量、气体交换参数、光系统II(PSII)、光系统I(PSI)及二者间的协调性。两年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尿素相比,施用控释尿素均可显著提高玉米花后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及后期气孔导度(Gs),明显改善光系统间协调性。与旋耕相比,深松可进一步加强施氮对玉米叶片光合性能的促进作用。控释尿素结合深松可显著提高叶绿素含量及Pn,明显改善叶片PSII反应中心供体侧和受体侧性能,增强电子由PSII向PSI的传递,使花后叶片PSII与PSI间协调性显著增加,有利于产量形成期光合性能稳定。光合性能的提高显著增加了穗粒数和单株籽粒产量,最终提高玉米产量。因此,深松与控释尿素结合可有效地协调PSII与PSI,提高夏玉米光合性能,促进玉米增产。  相似文献   
65.
小麦品种面筋指数的遗传变异及其与其他品质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赵春  李增嘉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6711-6713
[目的]为提高冬小麦面筋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6份冬小麦品种在山东省6个不同生态环境下进行连续2年的试验,研究不同小麦品种的环境、年份间差异,探讨基因型、环境、年份及其互作对小麦面筋指数的影响,同时分析面筋指数与其他品质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各影响因子(基因型、环境、年份)及其互作对面筋指数的影响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基因型占总作用的46.24%;在相关关系中,面筋指数与蛋白质品质呈正相关,与淀粉品质(除膨胀势)呈负相关。[结论]可以通过遗传育种途径改良小麦面筋质量。  相似文献   
66.
垄作栽培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采用垄作与传统平作相比较的方法 ,研究了垄作与传统平作两种不同种植方式对烟农 19和济麦19两个优质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不同种植方式下两品种单位面积穗数无显著差异 ,穗粒数和千粒重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产量增加 7 5 3%~ 13 2 8%。品质分析表明 ,垄作栽培可以显著提高两品种的籽粒容重和出粉率 ,提高面团的耐揉性 ,改善面粉的加工品质 ;而对籽粒蛋白质含量、面粉吸水率和面团形成时间影响未达显著水平 ;垄作栽培可显著提高烟农 19的面筋含量、沉降值和济麦 19的面团稳定时间  相似文献   
67.
界定作物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认为我国作物生产必须走集约持续发展道路;辨析作物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指出全面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作物生产是关键,同时也是难点,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并提出以禁绝陡坡地种植,改进耕作技术、持续增产、改善品质、发展产品加工、增加投入为主的促进作物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68.
山东省高效立体种植的理论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内首次提出立体种植理论模式的概念,意义在于可将生产中纷杂的间套复种类型和方式通过理论模式给予归纳和提高,有利于指导生产实践和应用推广,便于不同地区相互交流和因地制宜参考借鉴。文内还对山东省的小麦套种粮油、以粮为主间套复种菜瓜油饲、以棉花为主间套复种粮菜瓜、以菜瓜为主间套复种粮棉作物等高效立体种植类型进行了理论模式的分析,介绍了典型。  相似文献   
69.
玉米花生间作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肥料调控,实现玉米花生间作高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单作玉米、玉米花生间作2种种植方式及180、360kg/hm22个氮水平,研究玉米花生间作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与单作玉米相比,间作玉米降低了各生育时期的单株叶面积,提高了叶面积指数,单株干物质积累具有"前慢后快"的特点,减少了干物质向茎秆和叶片的分配,促进向籽粒分配,产量提高了38.47%~59.65%,收获指数提高了0.72%~3.02%。360kg/hm2的施氮处理明显提高了间作玉米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促进干物质向秸秆分配,减少向籽粒分配,降低了收获指数。[结论]间作玉米单株干物质量高于单作玉米,促进光合产物向籽粒分配,提高了收获指数。间作玉米获得高产要加强后期的肥水管理。  相似文献   
70.
不同覆盖处理对冬小麦气体交换参数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为了探索半湿润灌区冬小麦在不同覆盖处理下水分利用的生理生态机制,该文采用秸秆覆盖和起垄覆膜沟内播种(膜垄)两种覆盖种植处理,研究了冬小麦叶片水平气体交换诸参数的日变化和生育期变化,分析了群体水平和产量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与不覆盖处理相比,在灌浆期秸秆覆盖和膜垄处理能有效提高冬小麦14∶00以后的光合速率,膜垄处理能极显著提高冬小麦12∶00后叶片水平水分利用效率,秸秆覆盖处理降低了10∶00~14∶00的蒸腾速率,从而能提高中午的水分利用效率;两种覆盖处理均能提高冬小麦生育后期的叶片水平光合速率及其水分利用效率,但在产量及群体水平水分利用效率上并无优势;膜垄处理通过加大对土壤水分的利用而显著提高产量,秸秆覆盖处理由于群体减小而导致减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