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3篇
农学   24篇
基础科学   2篇
  28篇
综合类   48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夏闲菜田间套作糯玉米产量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单作糯玉米和单作蔬菜为对照,探讨了蔬菜间、套作糯玉米体系下作物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差异。结果表明,间、套作糯玉米一直处于优势位,干重显著高于单作糯玉米,具有间、套作增产优势;间作青刀豆产量较单作低,造成间作体系减产;套作西兰花前期植株小、结球晚,后期加快生育进程,产量与同期单作西兰花相比无明显差异,套作体系增产10.93%~11.57%。  相似文献   
92.
少免耕和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条件下,设置耕作措施和秸秆两个因素,其中耕作因素分为常规耕作、深松耕、耙耕、旋耕、免耕5种,秸秆因素分为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与不还田,共10个处理,研究了少免耕和秸秆还田对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效应。结果表明,在秸秆不还田条件下,耕作因素的花后旗叶光合速率、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单独效应均有深松耕>常规耕作>耙耕>旋耕>免耕的趋势。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除免耕的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单独效应大于旋耕外,其余的单独效应规律与秸秆不还田的一致。在五种耕作条件下,秸秆因素的光合速率、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单独效应表现为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试验结果还表明,交互效应也是影响小麦旗叶光合速率、荧光动力学参数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免耕与秸秆还田的交互效应最高。  相似文献   
93.
以黄淮海农业发达区的山东省为研究区域,采用田间与野外定点试验、历年统计年鉴资料与典型农户调查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确定了山东现代农作制分区指导思想和分区原则的基础上,以县(市、区)为单元,将山东省农作制划分为7个一级农作制区,共涉及136个县(市、区),并系统分析了各分区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94.
现代循环农业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在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4R+3U+2E→1RUE"的现代循环农业原则与目标体系:即新4R原则包括再利用(Reuse)、再联合(Reunit)、再循环(Recycle)和可控制化(Regulating);3U分别为用养统筹(Unification of land use and soil improvement)、农牧统筹(Unification of crop and livestock)和城乡统筹(Unification of urban and rural);2E是指循环农业强调经济效益(Economic)和改善环境(Environment)的同步实现;1RUE是指循环农业要实现最高的资源利用效率(Resource Use Efficiency),显著提高肥、水、土、光、热等的资源利用效率.认为现代循环农业是解决我国粮食生产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粮食主产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并分析了循环农业在粮食生产中的功能及主要发展模式.提出我国粮食主产区发展现代循环农业需要正确处理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政府与市场、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区域间循环、循环农业与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关系.探讨了粮食主产区发展现代循环农业需要的理论与保障体系创新.  相似文献   
95.
以常规尿素为对照,研究了控释尿素用量与施用方式对玉米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及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均显著增加。施氮水平相同时,玉米氮肥利用率、产量和品质均表现为:控释尿素底施〉控释尿素侧施〉常规尿素侧施。与控释尿素侧施相比,底施分别使籽粒产量、籽粒蛋白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提高4.8%-7.7%、5.6%~8.2%和13.9%-28.3%,均达显著水平。综合分析表明,与常规尿素和控释尿素侧施相比,底施包膜控释尿素150kgN/hm^2能够显著提高玉米氮肥利用率,提高其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96.
少耕免耕及秸秆覆盖在改善生态环境、培肥地力、提高作物产量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试验设置4个耕作处理,分别为常规耕作、旋耕、耙耕和免耕;施氮量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常规施氮量的100%、75%和50%,以研究耕作方式和施氮量对小麦、玉米产量及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水平的递减小麦公顷穗数降低,小麦、玉米产量降低,总产量下降;旋耕、耙耕和免耕处理的小麦穗粒数随施氮水平的递减而降低,而千粒重随施氮水平的递减而有增加趋势,玉米的千粒重与施氮水平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常100、耙100和免100处理的产量最高,旋100、常75和免75次之,而耙100和免100处理的净产值最高,高于常100。因此,耙100和免100的经济效益最高,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7.
 【目的】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包膜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用量对玉米穗位叶衰老、产量和效益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5个施氮水平和2个水分水平,研究不同类型尿素与水分耦合对玉米花后不同时期穗位叶含水量、净光合速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比较处理间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差异,讨论花后穗位叶衰老与产量的关系。【结果】相同水分条件下,与常规尿素相比,开花期包膜控释尿素处理玉米穗位叶净光合速率较低,花后始终保持较高值,且越到后期优势越大。相同施氮水平下,与常规尿素相比,包膜控释尿素处理可显著提高玉米穗位叶含水量、SOD、POD和CAT酶活性,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MDA积累量,因而包膜控释尿素处理可显著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灌浆水有利于延缓穗位叶衰老,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由于包膜控释尿素成本较高,在灌浆水条件下施氮量较高时经济效益低于常规控释尿素。【结论】与常规尿素相比,包膜控释尿素与灌溉对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的耦合效应更显著,其原因是提高了叶片活性氧清除酶活性,增加了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了MDA的积累量,延缓叶片衰老和提高净光合速率,有利于高产。随着包膜控释尿素产量的增加和成本的降低,它在粮食作物生产上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相似文献   
98.
随着蔬菜的规模化与集约化发展,菜田连作障碍日趋严重,合理间套作与秸秆还田对恢复菜田土壤生态环境有很大的潜力。该文基于6a的田间长期定位试验,以西兰花单作为对照,设置西兰花套作糯玉米且糯玉米秸秆还田-西兰花(B/MR-B)、西兰花套作糯玉米且糯玉米秸秆不还田-西兰花(B/M-B)、西兰花-西兰花(B-B),共3个处理。采用湿筛法探索了套作糯玉米(Zea mays L.sinensis Kulesh)并秸秆还田对连作西兰花(Broccoli)田土壤固碳能力以及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层的增加,不同处理的水稳定团聚体分布呈粒径逐渐减小、分布范围呈逐渐集中趋势。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幼苗期和花球生长期水稳性团聚体多集中于0.25~0.5 mm与0.25 mm粒径范围;营养生长期多集中于0.5~1 mm与0.25~0.5 mm粒径范围;而秋菜收获期则多分布于0.5~1 mm、0.25~0.5 mm与0.25 mm粒径范围。B-B处理下各个时期0~40 cm土层的粒径0.5~1 mm和0.25~0.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基本呈现低于其他处理,相反B-B处理下的粒径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均呈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秋季西兰花整个生育期水稳定性大团聚体均表现为B/MR-BB/M-BB-B。B/MR-B处理的土壤有机碳(SO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水稳定性大团聚体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10 cm与10~20 cm土层中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20~40 cm土层呈显著(P0.05)正相关。综上,套作糯玉米并秸秆还田能有效提高连作西兰花田耕作层土壤水稳定性大团聚体的比例,改善连作导致的土壤理化性状的恶化。  相似文献   
99.
从1979年起,连续六年的试验研究证明: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方式中,采用以耙代耕和秸杆还田的“少耕”和“培肥”相结合的措施,较传統耕法可以减少机组的进地次数,减轻机具对耕层土壤的破坏,提高机具的利用率和生产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作业成本,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仅小麦播种前的土壤耕作阶段,以耙代耕与传統耕法相比较,平均每亩可减少燃油消耗1.25公斤,节約32%,可降低作业成本1.5元,节約30%,幷可节省全部耕地后平地所用人工,提高了工效,有利于小麦适时播种。试验结果提出了农机和农艺结合的耙秸还田机械化作业工艺和机具配套方案。  相似文献   
100.
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在位于典型半湿润灌区的山东农业大学农业生态实验站研究了冬小麦秸秆覆盖与起垄覆膜沟内播种(膜垄)2种覆盖模式的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能有效提高冬小麦30 cm以下土壤含水率,膜垄对0-30 cm土壤含水率的提高贡献最大。进入拔节期后,随着冬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膜垄在30-120 cm土层含水率降幅较大,形成一个水分亏缺带,而秸秆覆盖在该土层的含水率一直较高。该试验表明,膜垄在保水保墒和土壤水分垂直分布方面表现出与秸秆覆盖完全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