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7篇
林业   75篇
农学   60篇
基础科学   30篇
  42篇
综合类   145篇
农作物   23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196篇
园艺   32篇
植物保护   3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631.
植被覆盖对斜坡土壤水热变化具有显著影响,而水热变化会导致斜坡地下水位、稳定性改变。以黑方台斜坡植被覆盖区域、无植被区域的土壤温度与含水量监测数据为基础,基于水热力耦合数值模型,研究植被覆盖对季节冻土区斜坡土壤水热与稳定性影响。结果表明:1)无植被区域土体冻结深度更厚,冻结持续时间更长,促进地下水往植被覆盖区域渗流,导致植被覆盖区域土壤含水量更高。2)在冻结期,无植被区域地下水位的上涨幅度高于植被覆盖区域,在相同灌溉条件下,植被覆盖区域更容易发生滑动,其滑移面也更陡。(3)黑方台植被覆盖区域滑坡具有渐进后退式演化特点,每次滑移面均会沿滑坡后壁凹槽底部发生,形成逐级后退的破坏模式。  相似文献   
632.
【目的】探究黄土丘陵区3种典型植被(文冠果(Xanthocera ssorbifolium)林地、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荒草地、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灌丛)覆盖下土壤CO2排放规律及影响因素,比较不同植被类型覆盖土壤CO2排放的差异,为该地区减少土壤CO2排放选择合适的退耕还林还草植被提供依据。【方法】基于DNDC模型模拟,结合实际土壤CO2排放通量及土壤影响因子,检验该模型对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CO2排放模拟的适宜性,并对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黄土丘陵区3种典型植被覆盖土壤CO2排放季节变化趋势均呈单峰曲线,与土壤表层(5 cm)温度、含水量变化趋势相似,并且该地区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CO2排放通量与土壤表层(5 cm)温度、含水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说明土壤温度、含水量是影响CO2排放的关键因素;文冠果林地土壤年均CO2  相似文献   
633.
本研究旨在探讨东佛里生奶绵羊冷冻稀释液中添加维生素B12以及不同冷冻保护剂对冷冻精液品质的影响,并筛选适合东佛里生奶绵羊的精液冷冻程序。通过假阴道法采集3只健康配种用东佛里生奶绵羊的精液,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基础稀释液+6%甘油)、维生素B12组(基础稀释液+6%甘油+0.05 mg/mL维生素B12)、冷冻保护剂组(基础稀释液+5%乙二醇)。在-10~-100℃温区内设置3种降温速率(40、30、20℃/min)进行冷冻。结果显示:维生素B12组冷冻精液的运动性能和畸形率较对照组没有显著变化;对照组冷冻精液的总活率、前向运动比例、平均路径速度、直线速度、曲线速度、直线性、鞭打频率、摆动性优于冷冻保护剂组(P<0.05),畸形率低于冷冻保护剂组(P<0.05)。在冷冻程序的设计上,在-10~-100℃温区内以-40℃/min速率进行降温的冷冻程序A,其冷冻精液总活率、前向运动比例、平均路径速度、直线速度、曲线速度、直线性优于其他2个程序(P<0.05),其畸形率最低(P<...  相似文献   
634.
定西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选取定西市1980、1990、2000、2010和2018年5期的遥感影像数据及统计年鉴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近38年土地利用结构和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定西市土地利用以草地为主,建设用地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处于中低等水平,人为利用程度低.总体来看,耕地逐年减少,净转化面积最大,主要转化为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人民生活、农业及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定西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635.
太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文化之一。指出了太极文化在乡村振兴和文化建设中的价值所在:一是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在农村地区处理家庭及社会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三是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四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36.
为获得高寒荒漠区兼顾牧草产量和品质的较优灌水调控模式,推动微喷灌和调亏灌溉技术在人工草地生产中的应用,采用大田试验对比分析了2种种植模式(燕麦单播和燕麦+箭筈豌豆混播)与7种水分调控(拔节期轻度亏水65%~75%,拔节期中度亏水55%~65%,拔节期重度亏水45%~55%,开花期轻度亏水65%~75%,开花期中度亏水55%~65%,开花期重度亏水45%~55%,以全生育期充分灌水75%~85%为对照)对牧草产量、品质(茎叶比、粗蛋白含量与产量、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对牧草多指标赋权,基于TOPSIS模型构建评价体系,以筛选较优水分调控模式。结果表明:(1)随水分亏缺程度的加剧,牧草产量呈降低趋势,同一灌水条件下,燕麦+箭筈豌豆混播的干草产量(7 811.1~14 490.1 kg/hm~2)高于燕麦单播(7 022.3~12 242.7 kg/hm~2)。(2)同一种植模式下,随灌水亏缺程度的提高,NDF和ADF含量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粗蛋白含量、产量和牧草WUE、IWUE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3)综合评价得出,燕麦+箭筈豌豆混播在拔节期充分灌水+开花期中度亏水条件下可获得较优的节水增产提质效果(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WUE和IWUE分别为14 330.2 kg/hm~2,10.66%,31.49 kg/(hm~2·mm)和80.96 kg/(hm~2·mm)),是高寒荒漠草原区微喷灌人工草地适宜的生产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637.
抽薹开花是十字花科蔬菜最重要的性状之一。秋冬季节低温环境,使萝卜(Raphanus sativus L.)过早完成春化,导致未熟抽薹,严重影响产量与品质。本研究采用多重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构建等生物信息学技术,鉴定出萝卜抽薹开花相关基因272个。对萝卜NHJS1、NHJS2和2#材料不同春化阶段的转录组数据进行重分析,筛选出春化相关基因;再结合META分析技术,共确定萝卜春化响应关键基因25个。利用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网络(PPI)分析了春化响应关键基因之间潜在的互作关系。对富集在春化、冷响应、赤霉素生物合成与信号转导途径上的春化响应关键基因进行了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结果显示,RsGA20ox1、RsAGL18、RsFLC2等基因在萝卜春化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萝卜春化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38.
为了研究陕西省紫阳县(富硒地区)山羊各组织中Fas和Bcl-2基因表达的情况,探讨微量元素硒对Fas和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将年龄相仿、体质量相近,分别来自紫阳县双安镇(高硒区,n=7)和高滩镇(低硒区,n=7)的山羊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肾周脂肪、背最长肌、股二头肌和淋巴组织中Fas和Bcl-2基因mRNA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双安镇山羊各组织Fas基因mRNA表达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肝脏心脏肺脏肾脏肾周脂肪脾脏股二头肌淋巴背最长肌;高滩镇心脏和肝脏中mRNA的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肾周脂肪、肾脏、背最长肌、股二头肌、肺脏、淋巴、脾脏(P0.05),肝脏、肺脏(P0.01)和肾脏(P0.05)中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双安镇。双安镇山羊肺脏中Bcl-2基因mRNA表达量最高,与脾脏和肾周脂肪组织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而高滩镇山羊Bcl-2基因mRNA表达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肾周脂肪肺脏心脏脾脏肾脏淋巴股二头肌肝脏背最长肌,且心脏、脾脏、肾周脂肪(P0.01)和肺脏(P0.05)均高于双安镇山羊。由此可见,Fas和Bcl-2基因mRNA在紫阳县山羊各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且微量元素硒上调了山羊组织中Fas基因的表达,抑制Bcl-2基因,但是硒对Fas和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存在组织差异性。  相似文献   
639.
土壤可溶性氮组分是氮循环中最活跃的一环,是联系"植物—土壤氮组分—土壤养分"的关键纽带。为探讨植被类型对黄土丘陵区土壤氮素累计及其有效性的影响,以黄土丘陵区4种典型植被(荒草地、沙棘林地、文冠果林地、云杉林地)为研究对象,分析0—10,10—20,20—40 cm土层可溶性有机氮(SO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含量,密度及其所占TN比例在不同植被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与荒草地相比,0—40 cm土层中SON含量整体表现为云杉林地最高(19.0%),文冠果林地和沙棘林地分别减少7.0%,13.2%,NO3-—N含量为沙棘林地最高(20.9%),文冠果林地和云杉林地分别减少5.0%,48.0%,3种植被与荒草地相比NH4+—N含量减少19.0%~29.1%;同样,云杉林地SON密度增加31.17%,沙棘林地与文冠果林地分别减少12.8%,4.3%,沙棘林地NO3-—N密度增加21.4%,文冠果林地、云杉林地分别减少3.5%,42.6%,其余植被NH4+—N密度减少16.4%~32.8%;可溶性氮组分占TN比例中,仅沙棘林地NO3-—N占TN比例最高,相比于荒草地增加1.2倍。相关分析表明,可溶性氮组分受TN与MBN的影响大于SOC和MBC。综上,不同植被类型对可溶性氮组分含量、密度及占全氮比例有较大影响,并增加氮素的有效性,以云杉、沙棘的提升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40.
常文华  马维伟  李广  徐国荣  宋良翠 《土壤》2022,54(3):524-531
为探讨高寒湿地退化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本文以青藏高原东缘尕海湿地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4种不同退化梯度的0~10、10~20和20~40 cm层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退化梯度土壤脲酶与蛋白酶活性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退化梯度加剧,土壤含水量降低,温度升高;土壤脲酶活性在0~40 cm土层中表现为随退化加剧而逐渐降低,而蛋白酶活性趋势恰好相反;除重度退化外,其他退化梯度土壤两种酶活性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0~40 cm土层中脲酶与蛋白酶活性分别在7、8月和6、7月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脲酶活性与蛋白酶活性和温度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蛋白酶活性与微生物生物量氮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含水量和温度显著正相关(P<0.05),与硝态氮显著负相关(P<0.05)。沼泽化草甸退化显著增加土壤表层脲酶活性而降低蛋白酶活性;温度对土壤脲酶与蛋白酶活性起促进作用,含水量、微生物生物量氮对土壤蛋白酶活性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