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11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苏胜  毛伟  李文西  陈明  陈欣  刘翔麟  王翔  张弘毅  杜平 《土壤》2024,56(1):214-221
基于扬州市1984—2020年表层土壤数据,运用地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扬州市耕地土壤有效锌含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37年扬州市耕地土壤有效锌平均含量上升1.15 mg/kg,增幅达188.5%;扬州市耕地土壤有效锌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总体上呈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成土母质、土壤质地及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耕地土壤有效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成土母质中,长江冲积物发育土壤有效锌含量较高;不同土壤质地中,砂壤土中有效锌含量较高;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旱地土壤中有效锌含量最高。土壤pH及有机质含量与土壤有效锌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22.
本研究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土壤有效硼含量的演变特征,探讨了土壤性状、理化性质和人为活动对土壤有效硼含量的影响。以扬州市1984、2005、2020年耕地土壤有效硼含量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土壤有效硼含量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4、2005、2020年扬州市耕地土壤有效硼平均含量分别为0.27、0.28、0.43 mg·kg-1,整体上均处于较低水平;1984—2020年有效硼含量增加0.16 mg·kg-1,增幅达59.26%;1984、2005年耕地土壤有效硼含量主要集中在Ⅲ、Ⅳ级水平,分别占耕地面积的98.33%、92.47%;2020年耕地土壤有效硼含量大幅提升,Ⅱ级和Ⅲ级占比高达99.37%。土壤性状对土壤有效硼含量具有显著影响:不同成土母质中,黄土母质和基岩残积物的有效硼含量较高;不同土壤质地中,轻黏土的有效硼含量较高;土壤理化性质中,土壤pH和有机质对土壤有效硼含量有显著影响。人为活动中,施肥结构和耕作方式等的改变也是影响土壤有效硼含量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需注重硼肥的补充,可以通过调整土壤pH值及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等提高农田土壤有效硼含量。  相似文献   
23.
在江汉平原连续2年布置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立地条件下氮、钾肥配合施用对鱼饲用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产草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鱼池田埂上种植时各氮钾配施处理均明显提高苏丹草鲜草产量,比对照增产1.2~2.3倍;在农田中各氮钾肥配施处理产草量也显著高于对照,增产0.84~2.20倍,但较鱼池田埂上苏丹草产草量相对较低。2种立地条件下均以处理N540K180(施N、K2O分别为540、180 kg/hm2)的苏丹草产量最高,分别为82.1和57.0 t/hm2。经济效益分析结果显示,在种植苏丹草时,氮钾肥配施是一项增产增收的好措施,鱼池田埂上平均增收3 991元/hm2,农田种植时平均增收2 897元/hm2;净利润也均以处理N540K180最高,分别为5 087和4 385元/hm2。  相似文献   
24.
农田土壤酸化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威胁着粮食安全。本研究以仪征市为例,选取1984年、1994年、2005年和2014年具有代表性的农田土壤样点pH化验数据,运用GIS的空间插值技术和重心偏移模型,分析30年间仪征市的农田土壤pH的时空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仪征市的农田土壤pH降低,呈现酸化趋势;仪征市的农田土壤pH重心向西南方向偏移。研究结果可为控制农田土壤酸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5.
利用大田试验研究了鄂东南丘陵生态区水稻-油菜轮作制中钾肥的施用对水稻和油菜的产量及农田钾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量为150 kg/hm2时,水稻和油菜产量均达到最高,与不施钾相比,水稻增产1 495 kg/hm2,增产率为27.4%;油菜增产159 kg/hm2,增产率为10.3%。增施钾肥增加作物养分吸收量,钾肥用量187.5 kg/hm2时,钾吸收量为349.1 kg/hm2,氮吸收量为205.1 kg/hm2。水稻-油菜轮作中增施钾肥缓解了土壤钾素亏缺程度,且施高量钾(187.5 kg/hm2)的处理农田钾素出现少量盈余;氮素均出现盈余。  相似文献   
26.
基于对10年来扬州市162个长期定位耕地质量监测点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0年来扬州市耕地层土壤养分有机质、有效磷、有效硼含量呈稳定上升趋势,速效钾、有效锌含量呈稳定趋势;耕地质量指数呈稳定上升趋势,2012年比2003年提高了0.57,平均达1.92,属于中等水平;与近几年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有密切关系。10年来稻麦基础地力产量呈明显上升趋势,除了作物品种、栽培方式等更新外,与耕地质量不断提升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7.
在田间试验的条件下研究了配方施肥对黑麦草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能显著提高黑麦草产量,肥料配方1(每公顷施N450kg、P2O545kg、K2O90kg)和配方2(每公顷施N540kg、P2O5180kg、K2O360kg)鲜草产量分别是不施肥处理(26.78t/hm2)的3.7倍和4.1倍。配方施肥能显著提高黑麦草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配方1对氮、磷、钾的吸收量分别是不施肥处理的5.2倍、2.0倍、3.3倍,配方2分别是不施肥处理的5.8倍、2.5倍、4.0倍。在施肥状况下,黑麦草对养分的吸收比例为N:P2O5:K2O=1:0.25~0.28:1.01~1.08。  相似文献   
28.
基于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施氮量和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及产量因子的影响, 以期为江苏地区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根据施肥方式(C1常规施肥、C2侧深施肥)、施氮量(N1常规施氮、N2氮肥减量20%、N3氮肥减量40%、N4氮肥减量60%)和氮肥运筹(R1分蘖肥一次施用、R2分蘖肥两次施用),设置10个处理,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下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 侧深施肥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分蘖肥一次施用时,减少氮肥用量显著降低了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具体表现为C2N1R1>C2N2R1>C2N3R1>C2N4R1。分蘖肥二次施用时,随着施氮量减少,有效穗数和穗粒数降低,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具体表现为C2N2R2>C2N1R2>C2N3R2>C2N4R2。此外分蘖肥一次施用增产效果优于分次施用。本试验条件下,侧深施肥方式配合全氮且分蘖肥一次施用为最优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29.
研究不同有机肥氮等量替代化肥中氮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土壤基本理化性状、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的影响,为科学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在江苏省仪征市肥料长期试验监测点进行试验,以当地习惯施肥为对照(M0),有机肥中氮等量替代10%(M10)、20%(M20)、30%(M30)、40%(M40)、50%(M50)化学肥料(尿素)中的氮,有机肥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土壤.水稻成熟期取样测定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结构特征.与当地习惯施肥相比,有机肥不同等氮量替代化肥后能够有效提高水稻产量,提高水稻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质量,降低穗粒数;增加水稻成熟期的土壤中有机质、速效钾含量,使酸性土壤更趋向中性,降低土壤全磷、有效磷、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有机肥替代化肥后提高了土壤细菌的丰富度,土壤的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硝化螺菌门的丰度有所提高,绿弯菌门与酸杆菌门均呈下降趋势.随着替代比例的提高,土壤中酸杆菌门的梭菌科和变形菌门黄杆菌科丰度先下降后上升,与作物产量变化趋势相反.与当地常规施肥相比,有机肥不同等氮量替代化肥后能够有效提高水稻产量,有机肥中氮替代10%和40%化肥中氮的增产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