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11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32.
利用4年苏丹草与黑麦草轮作种植定位试验研究氮肥用量对饲草产量、饲草氮碳积累及土壤全氮、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4个年度的饲草总产量也随之增加,与N0处理(不施氮肥)相比,N1处理(两季共施N 337.5 kg/hm2)分别增加243.5%,234.0%,153.6%和127.0%,N2处理(两季共施N 675 kg/hm2)分别增加313.1%,339.9%,231.7%和222.8%。增施氮肥可以促进饲草的N、C积累,N1、N2处理的总N、C积累分别比N0处理增加134.7%,261.9%与110.2%,181.5%。轮作体系下,随着苏丹草、黑麦草不断种植,N1、N2处理的土壤全氮均上升,且显著正相关,而N0处理基本稳定;N0、N1、N2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均上升,且显著正相关;与种植前相比,N1、N2处理的土壤C/N变化不大,而N0处理的土壤C/N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33.
扬州市耕地土壤pH值30年演变及其驱动因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土壤pH值是衡量耕地质量的重要指标,开展江苏省扬州市30年来种植制度、耕作制度、施肥、降雨等对耕地土壤酸化影响的研究,为预测和控制土壤酸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了1984年、1994年、2005年、2014年四个时期耕地土壤pH、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各时期的耕作制度、种植制度、降雨量和施用化肥品种和数量。数据来源于1984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农化样点(4107个)、1994年的土壤普查点(2862个)、2005年土壤养分调查点(4018个)、2014年土壤养分调查点(6009个),共16996个。参照《中国土壤》对我国土壤酸碱度分级指标将扬州市耕地土壤pH分为5级,分别为Ⅰ级( 7.5)、Ⅱ级(6.5~7.5)、Ⅲ级(5.5~6.5)、Ⅳ级(4.5~5.5)、Ⅴ级( 4.5)。应用地统计学中克里格法(Kriging)和相关的统计学方法,用ArcGIS10.1、SPSS19等软件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扬州市1984年、1994年、2005年、2014年土壤pH平均分别为7.51(4107个)、7.07(2862个)、6.83(4018个)、6.74(6009个);1984~2014年四个时期土壤pH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不变,即里下河地区 沿江圩区 通南高沙土区 丘陵地区。1984、1994年和2005年,土壤pH以Ⅰ级、Ⅱ级为主,1984年占总面积的90%以上,1994年和2005年占总面积的75%以上;2014年土壤pH空间分布以Ⅱ级、Ⅲ级水平为主,占总面积的65.7%。30年间,土壤pH值下降0~1个单位的面积占总面积的47.2%,下降大于1个单位的面积占总面积的39.3%。前20年土壤pH值下降严重,下降了0~2个单位的面积占80%以上。30年间不同成土母质、土壤类型的整体土壤pH值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0.9、0.8个单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与土壤pH变化呈负相关关系,30年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上升了6.01 g/kg,是土壤pH整体呈下降趋势的原因之一;30年间扬州市降水pH值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丘陵、沿江地区下降最快,与丘陵、沿江地区土壤pH下降较快是一致的;30年间化肥投入量与土壤pH变化呈高度的负相关,2005年化肥投入量约505300吨,比1984年化肥投入量增加了2.42倍;2005~2014年化肥投入量呈稳定趋势,与30年土壤pH变化趋势是一致的;种植大棚蔬菜的田块土壤pH平均值比周边种植稻麦田块下降1.5~2个单位,表明土地利用类型改变也会影响土壤pH值。【结论】扬州市耕地土壤pH值30年间持续下降,前20年下降幅度较大,后10年渐趋稳定。影响土壤pH值空间分布因子主要有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土壤pH时间分布因子主要有酸雨、施肥及土地利用类型,其中酸雨、施肥是导致土壤酸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34.
在盆栽试验条件下研究了苏丹草—黑麦草轮作中不同施肥措施对饲草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均可显著提高饲草产量,整个轮作期,单施化肥(NPK)、石灰和化肥配施(NPK+Lime)、有机肥和化肥配施(NPK+OM)处理的鲜草产量分别比不施肥处理(CK)增加6.1倍、6.8倍和7.3倍;在化肥基础上配合施用石灰和有机肥,鲜草分别增产9.5%和17.2%。养分吸收结果显示,不同施肥处理明显提高饲草N、P、K含量并促进饲草对养分的吸收。土壤养分分析结果表明,与CK及NPK处理相比,增施石灰和有机肥提高酸性土壤pH值,促使其向中性靠近;在NPK基础上配合施用石灰,轮作结束时土壤有效钙含量比NPK处理提高了20.7%,有效铁和有效锰含量降低了26.5%和41.2%;在NPK基础上增施有机肥,能显著提高了土壤中的氮、磷、钾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35.
扬州市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30年演变及其驱动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分析扬州市1984、1994、2005、2014年4个年份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成土母质、土壤质地以及各年份的耕作制度、施用化肥品种和数量,参照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分级标准将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分为6级,研究扬州市近30年来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84、1994、2005、2014年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08、63、116和99 mg·kg~(-1); 1984~2014年土壤速效钾含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均表现为里下河地区、沿江圩区、丘陵地区、通南高沙土区呈递减趋势。1984、2005年速效钾空间分布以Ⅱ、Ⅲ、Ⅳ级为主,占总面积95%以上; 1994年速效钾空间分布以Ⅳ级为主,占总面积的87.27%; 2014年土壤速效钾空间分布以Ⅲ、Ⅳ级水平为主,占总面积的90%以上。30年间土壤速效钾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 30年间成土母质的速效钾含量整体呈先下降再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30年间不同土壤质地的速效钾含量变化整体趋于一致。1994~2005年间钾肥投入量和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而2005~2014年间两者呈负相关关系; 30年间秸秆还田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影响土壤速效钾空间分布因素主要为成土母质、土壤质地,影响土壤速效钾时间分布因子主要为施用钾肥、秸秆还田,其中施用钾肥、秸秆还田是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36.
棉花红叶茎枯病又称凋枯病,是一种缺钾引起的生理病害,在大同湖农场常年发生较重,特别是近几年来杂交抗虫棉面积的推广应用,该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作者于2005年在大同湖农场调查,红叶茎枯病一般引起产量损失在20%,高的每666.7m^2减产籽棉达90kg,已成为影响我场棉花产量的限制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7.
李文西  鲁剑巍  杨娟 《草业学报》2009,18(3):165-170
连续2个轮作周期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苏丹草-黑麦草轮作制度下不同施肥措施对饲草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肥配合施用(NPK)显著提高了苏丹草、黑麦草产量,2005/2006年度2季饲草鲜产总量为1 690.0 g/盆,分别比不施氮(PK)、不施磷(NK)、不施钾(NP)处理增产700.7%,426.4%和15.9%;2006/2007年度,2季饲草鲜产总量为2 091.3 g/盆,分别比不施氮、不施磷、不施钾处理增产1 256.9%,384.5%和4.4%。氮磷钾肥配施明显促进饲草的养分吸收,2005/2006年度与2006/2007年度饲草氮(N)、磷(P2O5)、钾(K2O)总吸收量分别为6.36,1.83,13.91 g/盆和4.91,2.31,7.64 g/盆,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轮作体系中,NPK处理的氮、磷、钾肥利用率2个年度分别为59.4%,33.9%,96.0%和47.4%,39.8%,43.1%,肥料累积利用率分别达53.4%,36.8%和69.5%。  相似文献   
38.
小麦是大同湖农场主要粮食作物,由于重茬、外来野燕麦种子入侵,野燕麦对小麦为害逐年加重, 2006~2008连续3a给农场部分农户造成了严大的产量损失,最高减产达50%,2009年1月10日调查农场10%田块野燕麦密度达2~4株/m2.由于多种原因农户错过了防治适期(拔节期前),因此,开展6.9%精(口恶)唑禾草灵水乳剂、10%苯磺隆药剂用量、适当推迟防治野燕麦和猪秧秧为代表的防治适期研究对指导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9.
40.
为明确秸秆全量还田对改善耕层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的影响,扬州市在50个秸秆全量还田长期定位监测点基础上分析了2006—2010年的数据。结果显示:秸秆全量还田比对照(不还田)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分别提高了9.6 g/kg、4.2 mg/kg、29 mg/kg,土壤容重比对照降低了0.27 g/cm3。秸秆全量还田能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提高产量和耕地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