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2篇
林业   3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HR107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用多系1号与恩恢995杂交F1作母本,Milyang 83作父本杂交,经连续多年自交选育而成的优质抗稻瘟病中籼水稻恢复系。所配组合宜香1A/HR107、乐丰A/HR107和金23A/HR107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通过湖北省审定。本文介绍了HR107的特征特性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32.
金科优66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用武汉金科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选育的金科1A与自育强恢复系恩恢66配组选育而成的三系杂交早熟籼稻新组合,表现产量高、抗稻瘟病能力强,抗寒力强等特点,2016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33.
恩施地区高湿寡照,稻瘟病生理小种丰富,是稻瘟病常发重发病区,水稻新品种引进是关系到本地区粮食安全的重要工作,本研究拟对2020年恩施州迟熟组水稻新品种试验中宜香优646、广两优1369、福稻88、宜香优8624等 10个参试品种的产量、生育期、农艺性状、抗性、品质等主要指标进行系统的评价,为恩施州品种审定提供试验依据。结果表明,宜香优646、广两优1369这2个品种综合表现较好,可以推荐参加生产试验;中福稻88、泓两优7954、荃9优820、宜香优美莉可以参加优质米新品种续试。  相似文献   
34.
苦瓜是葫芦科一年生攀缘草本植物,原产亚洲热带地区,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苦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其性寒味苦,清热解毒,具有较高的药用价优,是人们夏秋季喜食的蔬菜之一.在南亚、东南亚、中国和加勒比海群岛均有广泛的种植.东洋绿F1油身大肉苦瓜是以韩国黑籽苦瓜为材料育成的杂交一代中早熟品种.在广西柳州有较大的栽培面积,2010年引入宾阳县试种,因其长势旺,抗病,高产,采收期长,商品性好,品质优,售价高,正逐渐成为当地菜农首选的苦瓜品种.  相似文献   
35.
绵5优142是湖北省恩施州农科院水稻油菜研究所与湖北清江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用自育的抗稻瘟病、米质优良的中熟恢复系恩恢142与四川省绵阳市农科院育成的绵5A配组育成的优质抗稻瘟病早熟中籼新品种,该品种具有优质、抗稻瘟病、早熟等特点。对亲本的主要特征特性和高产制种技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6.
马铃薯是粮食和蔬菜兼用作物,我国各地均有较大面积的栽培。广西是典型的马铃薯冬种区,马铃薯收获时正值市场淡季,经济效益非常显著。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是一项全新的种植技术,是马铃薯生产技术上的一项重要革新,该项栽培技术具有操作简单,省工省力,抗旱耐寒,薯块光洁,产量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37.
中9优恩66是湖北省恩施州农科院以自育的早熟籼型恢复系恩恢66为父本、中国水稻所选育的不育系中9A为母本配组选育而成的优质、抗病早中熟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新品种。2013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该品种的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38.
宜香优62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用自育恢复系恩恢62与宜宾市农业科学院引进的不育系宜香1A配组选育而成的优质三系杂交水稻新品种,2014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生育期较长、株系适中、抗稻瘟病、丰产稳产性好等特点。文章介绍了该品种在示范中的表现和高产栽培中应注意适时早播、合理密植、管好水肥、科学防治病虫害等要点。  相似文献   
39.
李春勇  金静  王霞  秦曙 《农药学学报》2021,23(6):1187-1193
建立了一种由杀虫双快速转化为沙蚕毒素,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李子中沙蚕毒素,并由沙蚕毒素含量确定杀虫双残留的方法。样品经含有质量分数1%的L-半胱氨酸盐酸盐的0.1 mol/L盐酸溶液提取,氨水-氯化镍衍生化,正己烷萃取,氮气吹干后甲醇定容,采用H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李子中杀虫双向沙蚕毒素的转化率随其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0.05~10 mg/kg范围内,杀虫双含量与沙蚕毒素峰面积间呈幂函数相关,R2为0.992;在0.01、0.1、5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杀虫双在李子果肉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7%~100%,相对标准偏差为6%~18%。田间试验结果显示:18%杀虫双水剂按有效成分360和540 mg/kg施药2~3次,分别于末次施药后10、15和20 d采样测定,李子中杀虫双的残留量为<0.010~1.4 mg/kg。结合中国农药登记情况和中国居民的人均膳食结构,利用规范残留试验中值(STMR)、最高残留值(HR)和最大残留限量(MRL)分别计算李子中杀虫双在长期膳食暴露风险中所占份额。结果表明:由STMR、HR和MRL值计算的膳食摄入量分别为0.17、0.70和0.80 mg,其中由HR和MRL计算的摄入量已超过杀虫双的日允许摄入量(0.63 mg),三者对应的风险份额分别为0.89%、4.93%和0.76%,可见,利用HR或MRL进行李子中杀虫双膳食摄入量计算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风险不确定性,因此在进行膳食风险评估过程中应谨慎使用HR或MRL值代替STMR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