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11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17篇
  8篇
综合类   56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28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为建立准确检测发酵液中微量维生素B12的检测方法,采用对照薄层层析法(TL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以及色谱一质谱联用(LC—MS)检测发酵液中维生素B12的含量。结果表明,TLC和HPLC在检测发酵液中维生素B12时结果误差较大,LC—MS能够精确检测出发酵液中存在的微量的维生素B12。  相似文献   
42.
通过对宁海县振宁黄鸡养殖场户开展禽流感疫苗免疫抗体监测,根据采样季节、放养场地类型、饲养场地理位置、放养密度等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不同饲养条件对振宁黄鸡禽流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不同采样季节中以5月份的免疫效果最好;在不同放养密度的饲养场中,放养密度较小和中等的免疫效果显著优于放养密度较大者;在不同位置的饲养场中,以道路旁饲养场的免疫效果较好,其次是偏远区;不同放养场地中以耕地饲养场的免疫效果较好,其次是草林地。  相似文献   
43.
为了使2株致病疫霉拮抗真菌发酵水平达到最佳效果,为其工业化发酵生产和田间应用提供参考,采用滤纸片法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最佳共培养发酵环境。结果表明,将白菜黑斑病菌1片菌饼先接入含80mL/250mL培养基中,25℃恒温黑暗静置培养24h后再以1:1的比例接入梨黑斑病菌菌饼,复合发酵6d后其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最高可达87%以上。2种拮抗菌复合发酵后对致病疫霉的抑制活性优于单独发酵。  相似文献   
44.
李莎  靳莎 《河北农机》2019,(8):69-70
当下,我国经济发展步入稳健阶段,由于民营企业在财务管理以及发展环境上的劣势,行业之间的竞争力日益激烈,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越来越大。但是很多民营企业无法及时认识到财务风险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帮助民营企业认识到财务风险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重点分析了民营企业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详细分析其成因,并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规避建议。  相似文献   
45.
以祁连山大野口流域100m×100m青海云杉林样地为试验地,采用野外土壤剖面分层取样法测定和分析了青海云杉林地土壤代换性钾、钙、镁含量及其在剖面上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试验地青海云杉林土层(0~10cm)代换性钾、钙、镁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90.6、166.9和55.8mg·kg~(-1);土壤代换性钾和钙在土壤剖面中具有向土壤表层富集的趋势,而土壤代换性镁在土壤剖面中具有向土壤下层移动富集的趋势;土壤代换性钾、钙与土壤有机质相关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代换性镁与土壤有机质相关性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6.
2014年3月对长江中游干流水陆洲、三八滩、金城洲和牯牛沙等江段四面六边透水框架护岸工程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对比分析了工程区和对照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差异,以了解航道整治透水框架工程实施对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为河流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及生态修复提供依据。在每个调查站点工程区内设置3个采样点,工程区外设置3个对照点,对照点在工程区上游或下游设置,选取水流条件不受工程区影响的区域,且保证对照点水深、岸边植被等条件与工程区样点相近。在透水框架工程区及对照区共采集底栖动物22种,隶属于3门6纲8科;摇蚊幼虫种类最多(占50.0%),其次是寡毛类(27.2%)和软体动物(13.6%)。水陆洲、三八滩、金城洲和牯牛沙等江段透水框架工程区底栖动物密度分别为1450、175、125和160 ind/m2,生物量分别为4.19、0.10、0.48和0.17 g/m2;对照区底栖动物密度分别为140、20、35和33 ind/m2,生物量分别为2.30、0.01、0.02和0.07 g/m2。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dM、H′和J的变化范围工程区分别为0.21~1.37、0.41~1.62和0.38~0.87,对照区分别为0.14~0.40、0.28~0.96和0.41~0.68。透水框架工程区底栖动物种类丰度、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表现出高于对照区的趋势,表明透水框架工程区群落结构较复杂性并提高了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可能与透水框架群能降低河水流速、减小河水对底质的冲击有关。  相似文献   
47.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通过双链RNA介导,特异性地降解相应序列的mRNA,从而导致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近年来,利用小分子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介导的RNAi技术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哺乳动物细胞中。同时,在活体中利用RNAi研究多种生物基因功能也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文章旨在介绍在转基因小鼠中RNAi的应用。  相似文献   
48.
土地整理年限对紫色丘陵区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为研究土地整理对紫色丘陵区土壤质量所产生的累积效应,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土壤理化性状及生物学性状的角度出发,分别对土地整理后1、3和5 a间各坡位的土壤质量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整理年限为1~5 a的范围内,2°~6°、>6°~15°、>15°~25° 3个坡位土壤有机质及速效氮质量分数随整理年限增加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土壤速效磷及速效钾质量分数在整理后1a的时间内均降低,但随整理年限的推移速效磷质量分数有回升的趋势,速效钾质量分数却未见回升;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均大于未整理土壤,增幅为19.44%~24.04%。土地整理后的5 a间,土壤生物学性状在各坡位的变化规律增减不一,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在3个坡位处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规律性变化,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土壤质量各指标的变化在整理后1 a表现最为不均,整理后3 a和5 a则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紫色丘陵区土地整理的实施能促进土壤理化性状和生物学性状的改善,提高土壤综合质量,并且随着整理年限的增加,这种改善土壤质量的效果表现越为明显。  相似文献   
49.
【目的】施氮可以促进大豆生长并提高产量,同时会抑制根瘤生长和固氮。因此研究大豆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分配及再分配特点,可以为解析大豆氮的转运特性及施氮对根瘤的系统性抑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嫁接方法,制备具有两个根部和一个地上部的双根大豆植株,在砂培条件下分别以NO3–和NH4+为氮源设置两种试验处理。试验Ⅰ,一侧施50 mg/L的15NO3– 或15NH4+(A侧),另一侧不施氮 (B侧);试验Ⅱ,一侧施50 mg/L的15NO3– 或15NH4+(A侧),另一侧施同形态的50 mg/L的NO3– 或NH4+(B侧)。于始花期 (R1) 和始粒期 (R5) 取样两次,将植株分为A根、B根、A侧根瘤、B侧根瘤、茎、叶片、叶柄、荚等部位,用于测定15N丰度、干重和氮含量等指标。【结果】试验Ⅰ和试验Ⅱ结果发现,大豆A和B两侧根瘤的15N丰度均高于自然丰度 (0.365%),说明根瘤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氮不是全部来自自身固氮,还需要从根中吸取氮。与试验Ⅰ相比,试验Ⅱ的根瘤固氮率明显下降,表明大豆植株优先吸收利用肥料氮。NO3–与NH4+处理相比,各器官15N丰度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在50 mg/L的氮浓度下,NO3–和NH4+对大豆的氮营养没有显著差异。试验Ⅰ和试验Ⅱ均发现大豆B侧根及根瘤的15N丰度高于自然丰度 (0.365%),且小于施加的肥料氮的15N丰度 (3.63%),表明A侧根吸收的氮会经地上部转移到B侧的根及根瘤中,即根吸收的肥料氮会以一定的比例运输到地上部,随后会再次重新分配回根及根瘤中。本试验将双根大豆系统中地上部和B侧根及根瘤看成一个氮转移系统,利用15N丰度的差异,构建了R1~R5期地上部向根及根瘤转移氮量的计算方法。经计算发现,当施氮浓度为50 mg/L时,在始花期至始粒期,根来自地上部转移的氮占根部氮积累量的28.4%~40.8%,根瘤来自地上部转移的氮占其氮积累量的14.4%~17.2%。【结论】根瘤生长所需要的氮不是全部来源于自身固氮,有一部分来源于根系吸收的氮。在有肥料氮存在时,大豆植株优先吸收肥料氮。根系吸收的肥料氮以及根瘤固氮被运输到地上部后,会再次重新分配回根及根瘤中。在50 mg/L的氮浓度下,氮素形态 (NO3–和NH4+) 不会影响大豆植株对氮的吸收及分配。  相似文献   
50.
广元市茶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治贤  李莎 《中国茶叶》2008,30(8):14-15
四川广元产茶历史悠久,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早在春秋战围时期的葭萌古城——今广元市境内昭化古镇就是因其产茶而得名,旺苍高阳坡茶、青川七佛茶在西汉和唐代就已成为贡茶。1997年,广元市茶业被列为浙广合作项目,由广元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签订了第1轮《对口帮扶广元地区茶业发展协议书》。由此,广元茶业进入了十年发展黄金期,历经“几五”恢复发展,“十五”加快发展,到“十一五”优化升级3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