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5篇
  134篇
综合类   44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81.
秸秆促腐还田对土壤养分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利用布置在沿淮地区的两处田间试验,通过设计单施化肥(F)、单施化肥基础上加施秸秆(SF)、单施化肥基础上加施秸秆和腐秆剂(SFD)、单施化肥基础上减施20%磷钾肥(按P2O5和K2O计)后加施秸秆和腐秆剂(SF4/5D)和不施肥对照(CK)5个处理,研究秸秆促腐还田对沿淮中低产田土壤养分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小麦产量规律在水稻土上为SFD>SF>F>SF4/5D>CK,其中SFD较F有显著差异(P<0.05),在砂姜黑土上为SF>F>SFD>SF4/5D>CK,其中SF与F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处理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在水稻土上以SFD处理最高,在砂姜黑土上以SF处理最高,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不同处理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在水稻土上以SFD最高,与F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砂姜黑土上以SF最高,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两种土壤上处理SF4/5D与处理F相比,小麦产量和土壤养分元素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从而得出以下结论:在腐秆剂品种选择恰当的条件下,秸秆与化肥配施并添加腐秆剂的秸秆促腐还田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当季产量,即使在单施化肥基础上减施20%磷钾肥(按P2O5和K2O计),也不会影响该处理的培肥和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82.
采用盆栽试验,以铅锌尾矿与对照土壤按1∶1的质量比例混合为培养基质,研究了单独添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EDTA-Na2)和氨三乙酸(NTA)以及复合添加对蓖麻幼苗生长和重金属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螯合剂后蓖麻生物量和根系形态参数均显著下降。其中,根系形态参数中根尖数下降最明显,与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各螯合处理蓖麻叶绿素a、b和叶绿素a+b与对照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且叶绿素b较叶绿素a下降幅度略大。蓖麻叶片中三种抗氧化酶活性均随螯合处理中EDTA添加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添加螯合剂使蓖麻各部位Pb、Zn含量明显增加,且Pb的增幅较Zn大。螯合剂添加显著提高蓖麻对Pb、Zn的积累能力,其中对Pb的积累能力大于Zn。添加螯合剂明显促进了Pb、Zn从根部向地上部的转移,转移系数在添加EDTA和NTA各3 mmol kg-1处理中达最大值。蓖麻对Pb和Zn有较强的耐性和积累能力,可用于铅锌尾矿废弃地植物修复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3.
两种硝化抑制剂在不同土壤中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比较了两种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和双氰胺(DCD)在4种典型农田土壤(水稻土、潮土、黑土、红壤)中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在培养期内土壤pH和NH4+-N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NO3--N和表观硝化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与单施尿素处理(U)相比,添加硝化抑制剂显著增加了土壤NH4+-N含量,降低了NO3--N含量,表观硝化率表现为UU+DMPPU+DCD。在水稻土和潮土中,单施尿素处理的硝化过程到第14天时基本完成,添加硝化抑制剂使硝化过程延长了至少28天。在黑土和红壤中,尤其是在红壤中,硝化过程相对缓慢,施用抑制剂虽然降低了土壤的表观硝化率,但降低的程度低于水稻土和潮土。总之,在推荐用量下10%DCD的硝化抑制效果优于1%DMPP,且这两种抑制剂在不同土壤中的抑制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184.
高等农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更好适应当今社会和解决环境问题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实验教学应在实验教学内容和项目的创新、注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实验教师在研究性实验教学中的角色转变和突出高等农业院校实验教学特色等方面进行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5.
红壤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以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为背景,研究了红壤小流域花生地、花-橘间作、橘园和板栗园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有显著影响,其中0 ̄5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依次为板栗园>橘园>花-橘间作>花生地,而土壤微生物量氮则为板栗园>花生地>花-橘间作地>橘园。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呈现出高度的坡位变异,坡麓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明显高于坡顶和坡中,且这种分异主要反映在0 ̄5cm土层,其中从坡顶到坡麓0 ̄5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增幅依次为板栗园(28%)>花生地(24%)>橘园(13%)>花-橘间作地(7%);而土壤微生物量氮为花生地(29%)>橘园(14%)>板栗园(13%)>花-橘间作地(8%)。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容重、含水量、有机碳呈显著相关,而与土壤全磷、有效磷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6.
红壤氮素的矿化硝化作用特征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李辉信  蔡贵信等 《土壤》2000,32(4):194-197,214
采用培养试验研究了侵蚀红壤,培肥后的红壤以及不同利用方式红壤氮素的矿化和硝化作用特征。结果表明,侵蚀红壤的矿化作用和硝化作用都很微弱,采用适宜的施肥措施培肥后氮素的矿化和硝化速率都有很大提高;红壤氮素的矿化和硝化速率与土壤pH、速效磷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7.
不同异位发酵床垫料的粪污处理能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比较不同垫料的猪粪水消纳能力,本试验利用微生物异位发酵床技术,以锯末和稻壳为垫料,比较分析不同垫料配比的发酵工艺、发酵产物的理化性质及粪污消纳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垫料含水量为70%的情况下,各垫料均能正常发酵。垫料温度整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各垫料的55℃以上高温期均维持了20天以上,其中稻壳垫料的最高温度达到了69.5℃。垫料发酵过程中为弱碱性,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不同垫料的有机碳含量变化均不大,但氮含量不断减少,磷和钾含量有所上升。锯末垫料的粪污消纳能力是稻壳垫料的2倍,锯末比稻壳更适合用做发酵床的垫料。  相似文献   
188.
生物炭基肥施用对棉田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比较生物炭基肥、生物质炭施用以及常规施肥对棉田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设置棉花田间试验。试验处理为常规施肥(CK)、生物炭基肥+常规追肥(T+C)、生物炭基肥+木醋液追肥(T+M)、生物质炭+常规追肥(SWT)。采用浅盘法分离土壤线虫,用显微镜进行数量统计和种类鉴定,计算多样性生态指数。棉田各施肥处理土壤线虫密度范围为175~334 ind/100 g,表现为T+CT+MCKSWT。CK处理主要线虫优势属为螺旋属Helicotylenchus;T+C处理的线虫优势属为原杆属Protorhabditis、螺旋属Helicotylenchus和针属Paratylenchus,T+M处理的线虫优势属为原杆属Protorhabditis和螺旋属Helicotylenchus,SWT处理的线虫优势属为原杆属Protorhabditis和真头叶属Eucephalobus。所获得的土壤线虫隶属于35个属,添加生物炭基肥提高了土壤线虫总数量、食细菌性线虫数量、食真菌性线虫数量和杂食-捕食性线虫数量,抑制了植食性线虫数量,并且提高了线虫的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瓦斯乐斯卡指数(WI);T+C和T+M处理的植物寄生线虫成熟指数(PPI)高于CK处理;SWT的植物寄生线虫成熟指数(PPI)低于CK处理。添加生物炭基肥增加了线虫数量,提高了食细菌线虫和食真菌线虫丰度。  相似文献   
189.
蚯蚓堆肥浸提液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蚯蚓堆肥浸提液的育苗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蚯蚓堆肥浸提液理化性质呈梯度变化,对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同。与纯无机营养液体系相比,蚯蚓堆肥浸提液对番茄、小白菜及水稻幼苗的地上部生长、根系生长和活力、壮苗指数、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添加浓度为 7.5%蚯蚓堆肥浸提液的应用效果最佳;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增加,盐分浓度相应增加,则抑制了育苗生长。综上,在无机营养液中添加浓度 7.5%的蚯蚓堆肥浸提液能够不同程度促进幼苗的生长,具有良好的壮苗效果,为蚯蚓堆肥浸提液的应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0.
不同有机物料投入下黄河故道土壤有机碳积累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黄河故道潮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结构差是限制当地作物优质高产的重要问题,通过连续施用不同有机物料,探究不同有机物料投入下,黄河故道区典型土壤的有机质积累特征,为该区土壤的快速固碳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案。【方法】试验共设置7个处理:单施NPK肥作为对照(CK),其他处理在单施NPK肥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6000 kg/hm2 (M1)、有机肥12000 kg/hm2 (M2)、树枝菌渣6000 kg/hm2 (B1)、树枝菌渣12000 kg/hm2 (B2)、秸秆菌渣6000 kg/hm2 (S1)、秸秆菌渣12000 kg/hm2 (S2),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结果】与CK相比,外源有机物料施入会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和有机质含量,增幅范围分别为21.7%~58.3%和37.4%~70.1%,产量的增加直接导致进入土壤的秸秆残渣及根茬碳相应增加38.9 kg/hm2~76.9 kg/hm2,致使 B2处理增产保肥效果最佳。就有机物料种类而言,用量为12000 kg/hm2的树枝菌渣对土壤活性有机质的提升幅度最大,比相同用量的有机肥和秸秆菌渣高26.2%和57.0%,秸秆菌渣的碳库管理指数最高,但与树枝菌渣相比无显著差异。树枝菌渣由于碳氮比高,在土壤中分解慢,相同用量下,矿化消耗的碳量低于秸秆菌渣和有机肥,单位碳投入下的呼吸量比秸秆菌渣和有机肥低42.3%和29.3%。【结论】用量为12000 kg/hm2的树枝菌渣由于碳投入量大,矿化消耗少,对黄河故道潮土有机质提升效果最好,玉米增产最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