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4篇
农学   3篇
  1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5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杜予州  刁朝强 《耕作与栽培》1991,(4):56-57,F003
稻田蜘蛛是稻飞虱及稻纵卷叶螟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在我省遵义县城附近的稻田中,以草间小黑蛛(占总稻田蜘蛛的50~60%),黄褐新圆蛛(占30~40%)和蟏蛸(占10~15%)为优势种群。它们对稻飞虱的捕食量大,控制力强,是当地稻田的重要天敌。为了更好地揭示稻田蜘蛛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为种群消长分析,科学的抽样以及田间防治效果的分析提供理论依据。据此,我们对稻田蜘蛛混合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西花蓟马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花蓟马是世界范围内蔬菜和花卉上的重要害虫之一,使用化学药剂是防治西花蓟马的主要手段,目前西花蓟马已对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阿维菌素和多杀菌素等多种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本文从抗药性现状、抗性机制和抗性治理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有关西花蓟马抗药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椰心叶甲在中国的适生性分布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根据对入侵害虫椰心叶甲[Brontispalongissima(Gestro)]生物学、生态学实验研究及信息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ArcviewGIS3.3分析预测了其在中国大陆的可能适生范围。结果表明,椰心叶甲在中国的高度适生范围大体在16.53 ̄25.73°N,97.85 ̄118.91°E,涉及华南、西南、华东5个省(自治区)的58个点;潜在适生区分布范围大体在22.98 ̄33.87°N,88.88 ̄122.81°E,涉及华南、西南、华东、华中、西北等地区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39个点。  相似文献   
14.
入侵害虫蔗扁蛾在中国的风险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确定入侵害虫蔗扁蛾是否应列入检疫性害虫进行控制,根据WTO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要求,对其进行风险性分析.依据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规定的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PRA)程序,利用相关模型,对各项分析指标进行分析并赋值运算.各分析指标及运算值为:(1)国内分布情况,风险值为2;(2)潜在的危害性,风险值为1.6;(3)寄主植物的经济重要性,风险值为3;(4)传播扩散的可能性,风险值为1.89;(5)风险性管理难度,风险值为1.67.蔗扁蛾的综合风险性值为1.98,风险指数已达到检疫性害虫条件,应列入检疫性害虫名单,最后提出了相关风险性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椰心叶甲人工饲料的研制及应用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得入侵害虫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Gestro)的人工饲料,在分析其天然寄主叶片水分和营养成分基础上,借鉴其它鞘翅目昆虫人工饲料配方,进行椰心叶甲人工饲料的配制和筛选,并评价人工饲料饲养的椰心叶甲对其寄生蜂椰甲截脉姬小蜂Asecodes hispinarum和椰心叶甲啮小蜂Tetrastichus brontispae的适合性。人工饲料配方的成分:蔗糖4%、椰子粉2%、大豆粉2%、椰树叶粉10%、酵母2%、维生素E 0.3%、抗坏血酸0.2%、对羟基苯甲酸甲酯0.2%、琼脂4%、链霉素0.03%和水75%。用所配制的人工饲料饲养椰心叶甲初孵幼虫,其蛹成活率可达36%,蛹羽化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均在90%以上;雌成虫占52.4%,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表明人工饲料饲养所得的椰心叶甲可用于其幼虫寄生蜂椰甲截脉姬小蜂和蛹寄生蜂椰心叶甲啮小蜂的扩繁。  相似文献   
16.
菱角萤叶甲取食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国外菱角生物防治的天敌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温度对不同地理种群菱角萤叶甲幼虫和成虫取食量的影响。[结果]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取食量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大(16~28℃),当温度过高(〉31℃)时取食量开始减少 幼虫、成虫取食量最大值一般出现在温度28℃左右 与幼虫相比,成虫取食量较大,危害期较长 建立了取食量与温度间关系的模型,经检验能较好地拟合试验数据 同时对不同地理种群菱角萤叶甲的取食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间取食量有了很大差别,保山种群的世代取食量是泰安种群的2倍。[结论]温度是影响菱角萤叶甲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保山种群是国外控制菱角的潜在理想天敌。  相似文献   
17.
南通市于2001年12月在一品红上首次发现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ius)],目前在全市6个县(市)均已发现该虫为害,并在部分地区蔬菜和棉花上暴发成灾.连续几年9~10月份在城区发生.到处飞舞,已影响到市民的正常出行.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对我国大螟Sesamia inferens 9个地理种群的线粒体DNACOII基因的测序,运用软件DNAStar的MegAlign程序分析了大螟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COII序列的遗传分歧及相似性;同时运用Mega 3.0软件建立其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COII基因在大螟中进化速度较快,不同种群之间已产生较大的差异,序列相似性分析显示大螟种群间序列相似性最低仅为90.7(海南和江西种群),进化分歧矩阵同时也显示差异最大为0.102(云南和江西种群)。此外,以与大螟同属的非洲大螟及螟蛾科的台湾稻螟为外群进行比较显示,COII基因在属内种间差异明显,遗传相似性为87.7~91.8,进化分歧为0.088~0.137;与台湾稻螟的差异最大,相似性仅为82.2~85.8,进化分歧为0.159~0.202。进化树显示,大螟贵州的丹寨种群、沿河种群和福建的福州种群聚为一个分支,江苏扬州种群和江西新余种群聚为一支,安徽的阜阳种群和芜湖种群关系最近,说明不同地理种群的大螟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丽蚜小蜂寄生对Q型烟粉虱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丽蚜小蜂寄生对Q型烟粉虱的影响,通过室内饲养观察不同龄期Q型烟粉虱被丽蚜小蜂寄生后的生长发育,并比较了被寄生后烟粉虱若虫的个体大小及死亡率。结果表明,2龄、3龄和4龄烟粉虱若虫被寄生后均能继续发育,2龄若虫蜕皮进入3龄和3龄若虫蜕皮进入4龄的时间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而被寄生若虫的4龄期显著延长。对于同一龄期的烟粉虱若虫,丽蚜小蜂偏向于选择较大的个体寄生,2龄和3龄被寄生若虫发育后期个体比未被寄生个体大,但4龄时被寄生的个体在发育后期略小于未被寄生个体,显示丽蚜小蜂对不同龄期若虫的生长发育影响不同。2龄若虫死亡率为61.64%,显著高于3龄和4龄若虫;4龄若虫褐蛹率最高,为48.84%。表明无论寄生哪一发育阶段的烟粉虱若虫,丽蚜小蜂的寄生均为容性寄生,田间应用丽蚜小蜂防治Q型烟粉虱时在其若虫3~4龄时释放更适宜。  相似文献   
20.
斑潜蝇是一类为害园艺蔬菜作物的世界性害虫,也是我国重要的外来有害生物。斑潜蝇种类繁多,不断向世界各地入侵扩散,在其扩散过程中种间竞争取代频繁。斑潜蝇种间竞争取代机制复杂,影响种间竞争取代的因子很多,其中温度是影响斑潜蝇种间竞争取代的重要因子。该文首先以温度影响下斑潜蝇种间竞争生态学机制为切入点,分别从关键胁迫耐受性基因——热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基因的表达、Hsp基因非编码区的特征和转录组比较分析3个层面对近缘斑潜蝇竞争取代分子机制进行总结与探讨,并从胁迫耐受性基因类型、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及种间竞争其他因子等方面对斑潜蝇种间竞争取代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