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14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6篇
  22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特色古村镇是物质和精神的复合体,是区域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古村镇所具有的地域性、乡土性和自然性等特点,其特色显著。在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的社会大背景下,特色古村镇以其独特的人居形式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成为保护地方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阵地。特色古村镇的旅游开发作为当前古村镇保护与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多种积极意义。本文依据陕西省旅游资源普查数据,总结出陕西省古村镇旅游资源的特征,并结合实际情况,对陕西省古村镇的旅游开发总体思路进行了宏观探讨,提出了相关开发对策,为陕西旅游业及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依据及途径。  相似文献   
52.
本试验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研究水肥耦合条件下间作小麦灌期浆光合特性对其的响应。结果表明,间作小麦灌浆期的肥水组合以灌溉量370m3/亩、N肥28kg/亩,370m3/亩、42kg/亩和450m3/亩、28kg/亩这3个肥水组合的光合特性表现较为突出。不同的水肥处理其中,370m3/亩的灌溉水平与其他肥料水平相结合或28kg/亩(N肥)的肥料水平与其他灌溉水平相配合具有一定的节水性且光合特性也良好。  相似文献   
53.
氮磷钾配施对砂田西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施肥不平衡是影响砂田西瓜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子。研究氮、 磷、 钾不同施肥量和配施比例对砂田西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明旱砂田西瓜高产、 优质的适宜氮、 磷、 钾施用量和配比,对提高砂田西瓜的生产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本研究以中晚熟西瓜品种陇抗九号为试材,在砂田西瓜全膜覆盖栽培条件下,采用氮、 磷、 钾三因素的“311-B”D饱和最优设计,进行田间微区试验。对西瓜产量和品质结果进行二次回归拟合,建立养分回归数学模型。【结果】因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因素对西瓜产量的影响以磷肥最大,氮肥次之,钾肥较小; 对西瓜品质的影响以磷肥最大,钾肥次之,氮肥较小,表明在砂田碱性土壤中,磷是影响西瓜产量、 品质的首要因素,当氮、 磷、 钾肥用量分别达231.61、 204.34、 191.78 kg/hm2时,边际产量效应值降至0。氮磷、 氮钾、 磷钾的交互作用对西瓜的产量也有显著影响,某一单一肥料施用量偏高或偏低均不利于西瓜产量的形成,而由于肥料间的交互作用,两者配施则对产量的提高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对氮而言,磷的交互效应大于钾; 对磷而言,氮的交互效应大于钾; 对钾而言,磷的交互效应大于氮,其交互作用最显著的区域为N 115.0~341.8 kg/hm2、 P2O5 86.5~298.2 kg/hm2、 K2O 101.6~298.4 kg/hm2。利用模型进行决策表明,砂田西瓜产量超过50 t/hm2的施肥方案为N 193.19~238.18 kg/hm2、 P2O5 162.41~206.72 kg/hm2、 K2O 164.85~214.53 kg/hm2; 西瓜品质综合评分在85分以上的施肥方案为N 195.96~239.44 kg/hm2、 P2O5 167.86~207.52 kg/hm2、 K2O 212.87~267.62 kg/hm2。【结论】砂田西瓜产量达50 t/hm2、 品质综合评分达85分以上的施肥方案为N 195.96~238.18 kg/hm2、 P2O5167.86~206.72 kg/hm2、 K2O 212.87~214.53 kg/hm2,适宜的N、 P2O5、 K2O施用比例约为1∶0.86∶0.98。  相似文献   
54.
[目的]研究坡度与坡向、土地利用变化以及净第一性生产力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陕西省宝鸡市作为研究区域,以宝鸡市数字高程模型和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基于CASA模型计算净第一性生产力,探究宝鸡市净第一性生产力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坡度、坡向条件响应。[结果]宝鸡市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变化集中分布在林地、耕地和草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其中林地的影响最大。10a间有96%以上的林地保持不变,77%左右的草地转变为林地,林地总面积达12 239.67km2。林地在斜坡地中的净第一性生产力变化最为显著,净增长达到166 668.60g/(m2·a),在半阴坡区域的净第一性生产力增长值最高,达到182 230.00g/(m2·a)。耕地对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影响集中分布在平坡和缓平地条件下,坡向范围为阳坡至半阴坡,在阳坡下具有最高值59 479.5g/(m2·a)。草地的变化受坡向条件的影响较小,因此在坡向条件中对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影响也相对均衡,而坡度分布主要是斜坡地和缓坡地。[结论]宝鸡市总体呈现了较好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态势,应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充分利用宝鸡市的地理位置特征和地形特点,综合考虑斜坡地与半阴坡下林地的利用率,使其净第一性生产力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55.
基于GIS的柴达木盆地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柴达木盆地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水文等资料 ,利用GIS和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 ,结合水资源分区状况 ,对柴达木盆地的土地利用景观进行分区制图 ,划分出 7个区域。针对斑块和景观镶嵌体分别选取 7个景观指标。研究表明 :柴达木盆地景观的优势景观类型为草地和未利用土地 ,面积之和均占各区的 90 %以上 ,其它面积较小的景观则呈补丁状散布在各个景观分区中 ;在柴达木盆地中 ,景观多样性与水资源有密切的联系 ,水资源愈丰富 ,景观多样性的值愈大 ;平均接近指数能较为有效地反映柴达木盆地景观格局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从鱼卡河大小柴旦区→那棱格勒乌图美仁区→茫崖冷湖荒漠区→柴达木河都兰区→格尔木区→巴音河德令哈区→都兰河希赛区景观平均接近指数从 932 1.13→ 75 4 3.4 2→ 5 0 85 .0 5→ 4 315 .0 3→ 2 76 0 .6 5→ 10 6 9.93→ 36 3.33,呈显著减少趋势 ,说明人类活动程度的增强 ,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大 ,即人类活动程度和景观破碎程度大致呈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56.
垄作沟灌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综述了河西走廊绿洲灌区垄作沟灌栽培技术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及节水效益,指出在垄作沟灌技术主要技术参数、垄作沟灌条件下作物生理反应、垄作沟灌技术条件下的水肥耦合模式、垄作沟灌对土壤养分损失的影响等方面还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7.
为研究茶叶中的皂素结构与含量,利用水提取,大孔吸附树脂AB-8分离,采用ODS、MCI层析技术分离纯化茶叶皂素单体,以HPLC法对茶叶中茶叶皂素的含量进行测定。将茶叶皂素与茶叶多糖、茶多酚分离,得到1个茶叶皂素单体,并检测出在茶叶中的含量为4.7nlg/g。经核磁共振法鉴定,茶叶中皂素以3-O-|β—D-半乳糖(1—2)-[β-D-木糖(1—4)-α-L-阿拉伯糖(1—3)]-β—D-葡萄糖|-16-羟基-21,22-双-O-乙酰基齐墩果烷为主。  相似文献   
58.
人源诺如病毒(Human Noroviruses, HuNoVs)是引发食品安全事件的重要病原微生物。贝类为滤食性动物,是HuNoVs污染传播的重要媒介。本研究搜集了我国贝类污染调查的横断面研究文献,综合评价了贝类中HuNoVs的污染现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从所获得的600篇关于贝类污染HuNoVs相关文献中筛选纳入37篇。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贝类中不同基因型HuNoVs的混合检出率达15%(95%CI:11%~18%)。亚组分析显示,GⅡ基因群检出率(11%)高于GⅠ基因群(4%);地理位置对贝类中病毒污染水平影响显著(P<0.01),华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的检出率分别达到19%、17%和11%,而东北和西北地区则分别为4%和9%;此外,季节差异明显,其中,冬季的病毒检出率最高(25%),而夏季仅为10%,春季、秋季则分别为16%和12%;不同品种贝类的病毒污染同样存在差异,其中,牡蛎(Ostreidae)(16%)、贻贝(Mytilusedulis)(10%)和蛤(...  相似文献   
59.
从"污染源排放→包气带传输→地下水污染"的系统概念出发,提出了地下水污染广义敏感性和狭义敏感性的概念,并构建了相应相对完善的评价指标;在广泛水文地质调查和污染源调查的基础上,以GIS空间分析为手段,完成了西安市地下水污染敏感性分析试验。结果显示:从纯水文地质条件出发,西安市地下水污染的狭义敏感性,以主河道、漫滩阶地、一级阶地和人工填土区最为敏感,与中心城区地下水污染的实际分布状况有较大偏离;考虑人类活动及污染源分布,广义敏感性为,西安市地下水污染的敏感性以建城区和北郊污灌区最为敏感,与地下水污染的现实分布格局相一致,但在广阔的农业区,使得敏感性等级不甚明显。进而得出,地下水污染狭义敏感性评价适合大尺度区、人类影响小或影响均一区的评价;广义敏感性评价适合小尺度区、人类影响大、影响不均一区的评价。本研究为地下水污染敏感性分析及西安市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60.
土地石漠化是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重大生态问题,石漠化治理引发土壤碳转变并对陆地碳循环产生影响。然而,石漠化地区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机制还不明确。选取典型石漠化区梯田嵌套鱼鳞坑(NL)、鱼鳞坑(FSP)、梯田(TR) 3种水土保持措施作为研究对象,以无任何水土保持措施的退耕还林地(CK)作为对照,研究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鱼鳞坑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是梯田嵌套鱼鳞坑和梯田的1.4,6.2倍,有机碳储量分别比梯田嵌套鱼鳞坑和梯田提高30.78%和444.44%,活性有机碳含量也显著大于其他2种水土保持措施,因此固碳效果最好。土壤有机碳储量与活性有机碳组分易氧化碳、可溶性碳、微生物量碳呈极显著相关(p<0.01),易氧化碳与可溶性碳、微生物量碳呈极显著相关(p<0.01),可溶性碳与微生物量碳呈显著相关(p<0.05),因此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质量变化情况。鱼鳞坑和梯田措施土壤全氮含量和碳氮比的增加会促进土壤有机碳固存。鱼鳞坑可作为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中优先考虑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