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36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2篇
  45篇
综合类   24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以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柽柳、杜梨、盐柳、白蜡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未造林荒地为对照,对不同人工林的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进行测定,利用隶属函数分析法对不同人工林的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对照荒地相比,各人工林平均土壤有机质、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177.89%、76.47%、757.74%、32.76%、30.13%;土壤中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活性,比对照荒地分别提高了47.09%,11.52%,41.07%,76.00%;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分值,从大到小依次为白蜡(0.777)、杜梨(0.694)、柽柳(0.572)、盐柳(0.436)、荒地(0.030)。  相似文献   
22.
腐殖酸对钾在褐土中迁移和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杜振宇  王清华  刘方春  马丙尧 《土壤》2012,44(5):822-826
采用室内土柱实验研究了腐殖酸与钾共施时腐殖酸对钾在褐土施肥点附件微域中迁移和形态转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单施KCl处理相比,共施腐殖酸没有明显改变肥料钾在褐土中的迁移距离,在培养7天时增加了肥际微域中的水溶性钾含量,而在培养28天时则降低了其含量;共施腐殖酸明显增加了交换性钾含量以及在土壤中的迁移量,但减少了非交换性钾的含量和迁移量。说明共施腐殖酸减少了土壤晶格对钾离子的固定,提高了外源钾在褐土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3.
磷在潮土肥际微域中的迁移和转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室内土柱实验研究了磷在潮土肥际微域中的迁移和形态转化。结果表明,磷在潮土中的移动距离很短,经过7 d和28 d的迁移,磷的迁移距离仅为8~14 mm。施入的磷主要固定在紧靠施肥点2 mm土体范围内,随距施肥点距离的增加,土壤水溶性磷、酸溶性磷和有效磷的含量呈指数曲线迅速降低。磷在施肥后7 d内的迁移量较大,迁移进入土壤的磷绝大部分被吸附固定。施肥量对不同形态磷在肥际微域中的迁移量产生显著影响;但培养时间只明显影响了水溶性磷的迁移量。  相似文献   
24.
针对我国北方年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和山地缺水、造林困难的特点,设计适宜干旱瘠薄山地推广应用的连接式集雨系统。该装置主要由雨水径流面、沉淀池、雨水中转池和集雨池组成,集雨池之间通过导水管相连接以扩大集雨量。丰水季节集水,枯水季节浇灌。连接式集雨池集雨的方式具有集水量大、使用寿命长、结构简单的特点。在莱芜苗山修建3个50m3的集雨池,结合径流面整治等费用,总投资约14 776.49元,可集水150m3,用于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造林试验。结果表明:每株苗木每次浇水4L,每年灌溉4次,造林成活率提高12.7%以上,翌年的保存率提高41.3%以上,翌年造林苗木的干物质积累量增加64.2%以上。在新泰市龙庭镇樱桃种植中,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达10万余元。因此,该设计可有效收集雨水,解决了干旱瘠薄山地造林难以成活的难点,且可充分有效地利用干旱瘠薄山地,为农民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5.
复合生物有机肥对烤烟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通过盆栽和田间试验,研究了复合生物有机肥对烤烟生长以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复合生物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施用化肥,不仅可以促进烟株生长发育,增强抗病力,而且有效地提高了烟叶含钾量和干物质积累量,产量、质量都有较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6.
为探讨干旱生境下植物根际促生细菌对植物抗旱能力的影响,本试验选择长期处于干旱环境的核桃(Juglans regia L.)根际土壤,利用小麦叶片保绿和萝卜子叶增重法选择4株最具有应用潜力的植物根际促生细菌,分别记为X60,X123,X128和L90。4株细菌分离物,并且均可产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通过对细菌分离物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16S rRNA基因序列及系统发育树分析,分别将X60,X123,X128和L90鉴定为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 sp.)、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核桃抗干旱能力结果表明,同不接种根际促生细菌处理相比,干旱生境下接种Bacillus sp.L90提高了核桃叶片的相对含水量,降低了相对电导率;此外,接种L90还提高了叶片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虽然干旱生境下接种Brevundimonas sp.X60、Pseudomonas sp.X123和Acinetobacter sp.X128显著提高了核桃叶片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但对核桃叶片的相对含水量、相对电导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较小。以上结果表明,从干旱生境中筛选的植物根际促生细菌,可减轻干旱引起的植物伤害,但菌种的合理选择是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7.
研究了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上耕地、草地、灌木丛地、乔木林地、乔灌混交林地和盐碱荒地等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盐分、土壤养分状况和酶活性(脲酶、转化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其中,盐碱荒地的舍盐量最高,耕地最低,林地(乔木林地、乔灌混交林地)的土壤含盐量也较低;耕地的养分状况最好,草地、乔木林地和乔灌混交林地较好,灌木丛地较差,养分状况最差的为盐碱荒地;酶活性的高低顺序表现为:耕地>林地(乔木林地、乔灌混交林地)>草地、灌木丛地>盐碱荒地.  相似文献   
28.
试验采用"3414"完全试验方案,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3年生白蜡的氮、磷、钾肥料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肥料配比对白蜡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所有施肥处理白蜡的胸径和树高增长率均显著高于无肥对照处理,增产效果排序为:氮肥>磷肥>钾肥。施肥组合中以N2P2K2的胸径增产率和经济效益最佳,N、P2O5和K2O的施用量分别为0.064、0.036和0.048 kg/株。通过非线性拟合和回归检验,得到精度较高的一元二次施肥效应模型。在本试验条件下,白蜡的最佳经济效益施肥量分别为N 0.091 kg/株,P2O50.023 kg/株,K2O 0.056 kg/株。  相似文献   
29.
30.
生物肥对冬枣根际土壤微环境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保绿法和萝卜子叶增重法,从6年生冬枣根际土壤中筛选出具有促生作用的优势细菌,以发酵鸡粪(DCM)为吸附载体制成冬枣生物有机肥(DBF),研究了DBF、普通生物有机肥(NBF)和DCM对冬枣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同NBF处理相比,DBF降低了冬枣根际土壤的pH值,提高了根际土壤的电导率和阳离子代换能力;DBF显著提高了冬枣根际土壤中的磷、钾及部分微量元素的有效性,但对碱解氮含量影响较小;不同肥料对冬枣根际土壤的有机碳及其组分产生了很大影响,DBF显著增加了根际土壤中有机碳和胡敏酸的含量,提高了胡/富,对富里酸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DBF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中根系分泌物的含量,同NBF处理相比,DBF可使冬枣根际土壤中的氨基酸、有机酸和总糖含量分别提高40.70%、32.54%和59.14%;此外,DBF显著降低了根际土壤中的氯氰菊酯含量。施用普通生物肥料和发酵鸡粪并未对冬枣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特征产生显著影响。综合分析认为,从冬枣根际土壤中筛选出的微生物有效地改善了冬枣根际土壤的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