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3篇
农学   11篇
  4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农业微生物源杀菌剂及其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微生物杀菌剂的使用现状及利用遗传改良改造农用抗生素产生菌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产生新抗生素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利用组合生物技术产生新的抗生素、通过激活抗生素的沉默基因获得新的抗生素及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改良抗生素的生产菌等.  相似文献   
62.
火炬树水浸提液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不同浓度(0.10、0.05、0.025 g/L)的火炬树(Rhus typhina)凋落叶和宿存果穗水浸提液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2种器官水浸提液对玉米种子的萌发均具有强烈的抑制效应,不同浓度的水浸提液处理的种子萌发率、萌发指数和幼苗活力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而且萌发进程延迟.凋落叶水浸提液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化感效应强于果穗水浸提液,两者均表现出明显的浓度效应.  相似文献   
63.
研究了不同溶剂的苦豆子浸提物对沙棘和枸杞种子萌发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经乙醇和甲醇的苦豆子浸提物处理的沙棘种子萌发率(分别为94.4%和95.6%)均高于对照种子(90.6%),而经蒸馏水浸提物处理的沙棘种子萌发率(38.8%)显著低于对照和其他3种有机溶剂浸提物处理的种子。枸杞种子经乙醇、甲醇、丙酮和蒸馏水的苦豆子浸提物处理后,萌发率分别为91.3%、87.5%、90.0%和88.3%,与对照(88.1%)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4.
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对植物——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增圾堆肥作肥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其对小麦生长和土培的影响。结果表明,堆肥用量以150t/hm^2效果最好,产量增幅达25%,施堆肥可提高有机质和养分供应力,使土壤容生下降,偏碱性土壤pH向中性点靠拢。土壤重金属DTPA撮值,因主堆肥而递增的幅度大于重金属总量递增幅度并与作物吸收量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5.
放线菌769发酵液对水稻体内主要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放线菌769发酵液处理水稻植株,测定水稻叶片中主要防御酶活性的变化,初步从酶学水平探讨了放线菌769发酵液对水稻的抗性诱导机制.结果表明:769菌株发酵液处理水稻可引起水稻体内防御酶发生明显变化,可抑制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提高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以发酵液原液的作用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66.
火炬树(Rhus typhina)为漆树科(Anacardiaceae)盐肤木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其水平根系发达,根蘖力强,是植被恢复与构建、环境美化和风景林营建的优良树种之一.现以北方民族大学校园内3个火炬树小种群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群的克隆分株能力.结果表明:3个种群克隆分株产生萌条的株高、基径、复叶数和生物量积累量均有很大差异.可能是产生克隆分株的根径较小和克隆分株距离母体植株较远造成的,同时也可能与不同种群斑块环境条件的差异或不同的管理措施有关.  相似文献   
67.
68.
由于采煤塌陷常常会带来环境恶化、土地沉降等问题,这成为了制约城市快速发展的瓶颈。以新疆苇湖梁煤矿塌陷区作为研究区,通过2002年、2006年、2009年和2013年4期预处理后的高分遥感影像为基础,采用人机交互的解译方法对塌陷区的相关信息进行提取,并结合空间格局和动态度的方法对地面塌陷信息进行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苇湖梁煤矿塌陷区逐渐向东扩展,塌陷区内的地质灾害数量呈持续上升趋势,尤其是2006—2009年地质灾害增速最快;2002—2013年塌陷回填区面积增加了92.45hm2,空间上3个相互独立的塌陷回填区已有汇合的趋势,说明塌陷区的恢复治理速度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69.
大豆通常被认为是较难转化的豆科作物之一,大豆基因型是影响大豆转化效率的重要因素。采用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方法,对2个国外大豆品种和9个国内品种进行转化研究,对转化再生植株进行BAR试纸条和PCR检测。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再生率及转化效率存在显著差异。国外品种Jack和Bert,南方大豆品种华春6号和东北大豆品种沈农9号具有较高的再生率和转化效率,转化效率分别达到6.45%、3.80%、3.24%和2.86%。对来源于沈农9号的PCR阳性植株进行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已导入受体大豆品种,该受体品种实际转化效率为2.14%。对外源T-DNA插入结构进一步分析表明:低拷贝(1~2个)T-DNA插入比例为75%。本研究筛选了4个转化效率较高的大豆品种,为开展高效大豆遗传转化研究提供依据;同时,作为大豆主栽品种,利用华春6号和沈农9号作为受体品种开展转基因研究,对于加快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培育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0.
在人工气候箱控制的不同温度(10、15、20、25、30℃和35℃)下,研究了种皮和环境温度对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种皮和环境温度对辽东栎种子的萌发率、萌发速率系数、萌发指数和活力指数均具有显著影响(p<0.01),二者对除萌发指数外的其他3个萌发参数均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种皮对辽东栎种子的萌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去除种皮后,辽东栎种子的萌发率、萌发指数和活力指数均显著增大(p<0.01),且萌发进程加快。去除种皮的种子在15℃和20℃下萌发率较高(分别为95.0%和95.6%),在35℃下萌发率最低(27.5%);萌发速率系数随着温度升高有一定波动,在20℃下最大,萌发指数和活力指数均在15℃下最大(分别为0.9和570.0),随着温度的继续提高逐渐减小,两者均在35℃下最小(分别为0.2和155.3)。未去除种皮的种子在30℃和35℃下萌发率均为0,在25℃下萌发率仅12.2%;随着温度的提高,萌发速率系数在20℃下最大(4 038.2),在25℃下又大幅减小;萌发指数和活力指数均在10℃下最大,随着温度的提高而减小,20℃条件下萌发指数值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