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1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7篇
  184篇
综合类   27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建立高质量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是正确计算坡度、坡向、提取流域地形特征、进行水文分析 的前提,因而在研究土壤侵蚀、植被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与评价中都具有重要意义。ANUDEM采用迭 代有限微分内插技术和地形强化算法,自动去除伪下陷点和生成输入数据错误文件,便于查错改善 DEM质量,并减少了去除伪下陷点的编辑或DEM的后处理过程。本文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典型 小流域为例,利用大比例尺(1:10000)数字化地形图,利用ANUDEM建立DEM,从DEM光照模拟图、 回放等高线、提取水系、坡度等方面对建立的DEM的质量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ANUDEM建立的 DEM表面光滑;回放等高线与原等高线符合度高,能更准确地表现地形起伏;由其提取的坡度准确; 水系连续完整与地形图上河流一致,适宜水文分析,是一种建立高质量DEM的优良方法。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降水量的空间插值方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采用多种插值方法对黄土高原降水量进行了空间插值研究, 并探讨了气象站点密度与布局对插值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地统计学方法优于传统的反距离加权插值、多项式插值和径向基函数插值方法;考虑高程影响的普通协克里金方法优于一般的克里金方法和简单协克里金方法。通过空间插值得到了黄土高原降水量分布图,由该降水量分布图可知,黄土高原降水量总体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态势,界限很明显;年均降水量在100-800 mm,主要集中在200-600 mm内,以半湿润-半干旱气候为主。  相似文献   
13.
杨勤科 《水土保持通报》2006,26(6):F0002-F0002
汤国安、刘学军和闾国年教授的新著——《数字高程模型及地学析的原理与方法》,已于2005年8月由科学出版社版发行。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大规模退耕对当地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快速农村评估法为理论基础,对县南沟和燕沟2条小流域1999年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流域社会经济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虽造成当地粮食减产和粮食收入减少,但也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家庭收入的多元化。针对退耕负面效应,提出了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5.
2004年11月4-10日,由农业部948项目“土壤侵蚀及其环境效应评价模型”组织的美国水蚀预报模型(Water Erosion Prediction Project)研讨培训在陕西省杨凌区举办。来自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研究所、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等单位近40名研究人员参加了本次研讨培训。  相似文献   
16.
区域尺度侵蚀产沙估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土壤侵蚀模型是大区域土壤侵蚀普查和水土保持宏观决策的支持工具,土壤侵蚀模型的研发是土壤侵蚀学科的前沿领域。基于DEM将区域划分为规则网格,设计产流、产沙过程的单元模型,包括植被截留、入渗、填洼、流速、携沙能力、径流剥蚀量、泥沙沉积等算法。将月降水当作1次降雨事件,并划分若干时段进行迭代计算,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完成水沙汇集运算,并在ArcGIS支持下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有效地完成了区域侵蚀产沙量的计算。将模型应用于延河流域得到:1995年7月份平均径流深为35.6mm,径流系数为0.237,流域出口径流量为2.72亿m3,流域出口输沙量为0.38亿t,流域平均侵蚀模数为4575t/(km2.月);输出图形空间格局和结构符合实际情况,初步模拟结果令人较满意。  相似文献   
17.
近50年来王茂沟流域侵蚀沟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1968年、2004年和2018年3期高分遥感影像,以王茂沟流域为典型研究区,提取了3个时间点的沟沿线、土地利用、水土保持措施、植被覆盖度和LS因子,对近50年侵蚀沟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用遥感方法采集的信息,可基本满足侵蚀沟中长期变化分析;(2)50年来王茂沟流域侵蚀沟一直处于变化中,时间上变化速度逐渐减缓,前期和后期沟头年均前进速率分别为0.30,0.27m/a,沟壁年均扩张速率分别为0.009,0.004 m/a;空间上2个时期年均侵蚀沟变化密度大于200 m/(km^2·a)的值分别占比26.89%,7.07%,且多分布在流域中下游;(3)1968—2004年侵蚀沟变化主要受到土地利用变化和水土保持措施增加的影响,2005—2018年,侵蚀沟变化主要受到植被覆盖度进一步提高和土地利用多样性的影响。研究有助于量化分析多年治理过程中侵蚀沟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能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侵蚀沟治理的生态效益评价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86,1997和2006年的TM影像,获取延安示范区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分析了研究区20a来各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数量变化特征,并从水土保持角度出发,从土地利用结构相对合理性、平均斑块面积、斑块粒级结构、面积分布标准差等方面对耕地、草地和林地的斑块变化进行了分析评价.(1)1986年以来,耕地呈减少趋势,1997-2006年间减少幅度较大;草地、林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呈增加趋势,1997-2006年间增加幅度较大;(2)土地利用结构有所好转,但总体格局没变,25°以上仍分布较多的坡耕地;(3)耕地破碎度增加,分布更加零散,草地更加集中连片分布,林地中小斑块数量增加较多,斑块数量结构差异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9.
基于DEM的流域坡度坡长因子计算方法研究初报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流域尺度的坡度坡长(LS)因子计算是区域土壤侵蚀评价的重要基础.基于坡面水文学和土壤侵蚀学,对流域坡度坡长因子计算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工作流程进行了讨论.以黄土丘陵区的安塞县县南沟流域为例,对LS因子进行了实例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同时提出了目前亟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陕北黄土丘陵区近30年来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对延安中尺度生态建设试验示范区(简称延安试区)近30 a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做出初步的分析,利用1975,1986,1997和2003年延安试区的遥感影像进行计算机自动分类得到延安试区的土地利用图.然后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得到的土地利用图进行分析,得出近30 a延安试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变化方向、空间格局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在近30 a问,耕地面积的总趋势是减少,草地面积不断减少,而林地和居民地面积都有很大幅度的增加;居民地和林地的年变化速率一直高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向林地变化;林地的变化区域主要在南部林区,耕地和草地的变化在整个研究区域均有发生,居民地和水体的变化主要分布在沟道和河道两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