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5篇
林业   2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1篇
  33篇
综合类   136篇
农作物   26篇
水产渔业   22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01.
坡耕地黑土有机碳和全氮的迁移与累积平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137CS示踪技术计算东北黑土坡耕地土壤再分布速率,结合表层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动态,探索典型漫岗坡地SOC和TN流失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据此计算研究区近50年来SOC和TN迁移、累积平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再分布速率介于-24.61~33.56 T/HM2/A,绝大部分地区处于中度和轻度侵蚀状态,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3.66%,沉积面积占总面积的15.62%。SOC和TN的流失量与土壤再分布速率相一致,坡肩部位SOC和TN流失量最大,侵蚀损失率分别为407.57 KG/HM2/A和39.94 KG/HM2/A;其次为坡背和坡顶,平均流失量分别为244.2 KG/HM2/A和17.93 KG/HM2/A;坡脚和坡趾表现为累积,平均累积量分别为-207.2 KG/HM2/A和-20.56 KG/HM2/A。整个研究区SOC和TN的相对流失量>50%的面积分别占10.45%和11.21%。整个研究区48年来土壤净迁移泥沙量为45.54 T/A,其中,SOC流失量为612.62 KG/A,TN流失量为47.20 KG/A。考虑迁移泥沙对土壤有机质的富集作用,迁移损失的SOC和TN量比原计算值高52%。  相似文献   
102.
宁麦13(原编号宁9系选、宁0078)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育成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分蘖性强,成穗率高,抗病性强,耐湿性好,易于栽培,是适合大面积种植的优质高产、稳产新品种。宁麦13于2005年9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正式定名,该品种已申请品种权保护。1选育经过宁麦13是由宁麦9号经系统选择育成。1997年,为对宁麦9号进行进一步提纯复壮,在宁麦9号繁殖田中选择2万个典型穗,经室内考种发现有230个单穗子粒明显较大且饱满,于当年秋播单独将其种成穗行。1998年从这些优异穗行中选择18个株高偏矮、茎秆较粗壮、抗倒性…  相似文献   
103.
为筛选抗梭条花叶病的小麦品种(系)供育种和生产应用,自1997年起对425份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本所")育成的高代品系和384份来自不同省份的推广品种(系)进行了连续多年的梭条花叶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425份本所育成的高代品系中有54份表现高抗,占12.7%,116份为中抗,占27.3%.来自不同省份的推广品种(系)表现高抗的有102个,占26.6%,中抗的有71份,占18.5%.不同省份之间出现高抗品种的比例差异很大,来自陕西和山西省的绝大部分小麦品种均表现高抗,而来自四川、江苏、湖北的小麦品种中出现高抗的品种较少.通过系统选育和采用抗感品种间杂交,后代进行严格选择,均可以育成抗病高产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04.
7个弱筋小麦品种千粒重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良弱筋小麦粒重提供依据,利用7个弱筋小麦品种双列杂交的F1及其亲本,研究了弱筋小麦千粒重的遗传。结果表明,扬辐麦2号、扬麦15千粒重的一般配合力最好,能显著地提高杂种后代的粒重。小麦粒重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基因作用方式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程度为部分显性。控制粒重的增效等位基因为隐性,增减效等位基因频率在亲本中的分配无明显差异。千粒重可能受1对主效基因的控制,狭义遗传力较高,早代选择有效。  相似文献   
105.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鸟类保护执行中日候鸟协定的精神,密切配合吉林省爱鸟周的宣传活动,由吉林省林业厅和吉林省文化厅在吉林省博物馆联合举办《保护鸟类》的专题展览,于4月22日正式展出。展览内容有鸟类的起源,  相似文献   
106.
107.
三个群体罗氏沼虾线粒体COI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PCR方法,扩增罗氏沼虾缅甸原种F1代、广西选育群体和江苏养殖群体的线粒体DNA上的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COI)基因,在此基础上选用10种限制性内切酶对扩增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RFLP)分析。三个群体共发现2个多态位点,11种酶切图谱,3种基因型。三群体的多态座位比例、平均杂合度和基因型多样性指数分别为:缅甸原种F122.2%、0.0556、0.0472,广西选育群体22.2%、0.0400、0.0398,江苏养殖群体11.1%、0.0106和0.0083,群体间遗传差异未见显著。根据群体间遗传距离构建UPGMA聚类关系图,显示广西选育群体和江苏养殖群体间的遗传关系较近,而与原种F1群体的遗传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08.
耕作方式对耕层黑土有机碳库储量的短期影响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目的】探索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黑土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方法】以2001年秋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了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免耕、垄作和秋翻3种耕作处理下耕层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等深度和等质量土壤碳库储量计算方法,比较了不同耕作处理对耕层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的影响。【结果】不同耕作处理对黑土耕层有机碳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而且免耕处理在短期内没有引起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明显增加,反而有所降低。与2001年试验开始时相比,3年免耕管理使表层0~5 cm土壤有机碳含量仅增加了0.18%,而5~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则明显降低。利用等深度(0~30 cm)和等质量(4 040 Mg)土壤碳库储量计算方法对比研究表明,将土壤容重考虑在内的等质量土壤有机碳库储量计算方法可以更准确的反映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的影响。等质量方法计算表明,3年的免耕试验并没有使耕层土壤有机碳库储量发生明显变化。【结论】在质地粘重和排水不良的土壤上实行免耕,短期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并没有增加。长期效果如何还有待观测。  相似文献   
109.
糙海参是低等的棘皮动物,因其体表多骨片,触摸手感粗糙,故称糙海参,两广地区俗称沙参.其活动能力、逃逸能力和抵抗敌害生物的能力均很差.糙海参身体腹部布满管足,为运动器官.内部结构与其他海参品种相似.靠呼吸树和体壁呼吸,消化系统简单,为一弯曲单管.性腺在体内背面,为一纵行的树枝状导管,生殖管开口于身体前端背北部,雌雄异体,外观无法区分雌雄.200克时即可达性成熟,寿命约10年.糙海参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在遭遇敌害和不利环境中可将内脏全部吐出而不死,两个月内又能长出一副全新的内脏.  相似文献   
110.
旨在明确江苏淮南和淮北麦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采用相关和通径分析法,对江苏省2019-2020年度预备试验101个小麦品种(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淮南和淮北小麦品种(系)的平均产量分别为7739.1 kg/hm2和8560.3 kg/hm2.相关分析表明,淮南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