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11篇
  11篇
综合类   126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1篇
植物保护   4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61.
将绞股蓝(Cynostrmma pentaphyllum)核糖体失活蛋白(Ribosome-Inactivating Protein,RIP)DNA部分片段和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AY075115和AY279219)插入到表达载体pGEX-2T的BamH 1/EcoR1位点处,构建了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融合表达的载体。诱导表达和序列测定验证读码框的结果表明,C-末端缺失和完整的绞股蓝RIP在大肠杆菌DH5α菌株中实现了融合表达。  相似文献   
62.
生防菌EN5的定殖能力及其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明确生防菌EN5菌株在番茄根、茎及根际土壤中和在黄瓜、烟草体内的定殖情况,及对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为细菌性青枯病的生态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抗生素抗性标记法测定生防芽胞杆菌EN5的定殖能力;以平板培养及ERIC PCR法分析菌株EN5对番茄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影响。[结果] 菌株EN5在番茄根、茎及根际土壤中均能稳定定殖,当菌株EN5处理植株15 d时,其在番茄茎内的定殖量可达5.6×104 cfu/g;此外,菌株EN5在烟草和黄瓜体内亦可定殖,其在烟草体内的定殖量较大。菌株EN5处理使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土壤,对氨化细菌、固氮菌、纤维素降解菌等微生物群体有促进作用,对反硫化细菌群体有抑制作用。同时,菌株EN5处理还改善了根际土壤中细菌群体的多样性。[结论] 菌株EN5可以在其自然寄主番茄的根、茎及根际土壤中稳定定殖。同时,菌株EN5处理有助于改善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抑制病菌繁殖。  相似文献   
63.
<正> 福建烤烟以其色香味美而久负盛名,但近年来病毒病普遍发生,严重影响烟叶的商品品质。为此,作者从1984年开始进行此项研究,本文报告福建烟草病毒类型的初步鉴定结果。1984年3~5月在闽南云霄和闽西永定、上杭、龙岩、漳平等烟区进行现场调查,采集毒源标样,并按田间自然症状类型编号装袋,取回供作接种试验的毒源或保存于冰箱中备用。  相似文献   
64.
我国水稻病毒病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水稻病毒病在我国早已有之,但真正引起重视,开展全面研究,是从六十年代初华南、西南一些省区水稻黄叶病(Transitory yellowing,即暂黄病,俗称黄矮病)和华东地区水稻黑条矮缩病(Black-streaked dwarf)的流行为起点的。当时有关省区特别是华东地区还以水稻病毒性矮缩病协作组的形式,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取得了  相似文献   
65.
在福建香蕉种植区,香蕉束顶病的介体──香蕉交脉蚜以孤雌生殖方式进行繁殖,高度世代重叠.它主要分布在蕉株的假茎及吸芽上,密度大时可遍及心叶基部、叶片以及果轴上.可以有翅蚜飞迁以及无翅蚜爬行方式在株间迁移.在田间除为害香蕉外,在其高峰季节.还见少量寄生粉芭蕉、大蕉、姜、姜黄、芋.室内饲养在粉芭蕉、大蕉(柴蕉)、姜、姜黄、芋、芭蕉芋和美人蕉等上能少量繁殖.在香蕉园中一般在每年的9—12月份有一明显的发生高峰.香蕉束顶病株处理不当时,还促进香蕉交脉蚜的扩散和传病.香蕉交脉蚜在蕉园中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中的负二项分布m-m和lgS2-kgm的直线回归式分别为。m=7.5854+7.937m(r=0.9771)和lgS2=1.0879+1.6003lgm(r=0.8597)  相似文献   
66.
 1981-1985我们对中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系统观察.  相似文献   
67.
中国水稻病毒病的诊断、监测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病毒病是一群突发性病害,曾给中国水稻生产造成毁灭性损失,中国稻区广阔,先后发生的水稻病毒及其类似病害已达11种,病害的准确诊断是病害监测和防治的前提,一个完整的监测体系包括诊断、监视、追踪和预警。针对水稻主要病毒的致病特性及其流行特点,确立了“四看”预警原则,即一看冬春温度,二看品种布属,三看带毒虫量,四看水稻苗情。根据预警结果,针对具体病害,灵活掌握抗、避、除、治“四字”原则,可获事半功倍的  相似文献   
68.
 水稻类普矮病在闽西、闽北和闽南均有发生,其为害性不可忽视。病害症状因品种不同而表现为两种基本类型——普矮型和草丛型。将类普矮病和普矮病接种在同一稻苗上.可先后产生各自的症状。
病害仅能通过黑尾叶蝉和二点黑尾叶蝉传播。电光叶蝉、白翅叶蝉、褐飞虱和缢管蚜均不传病。  相似文献   
69.
以植物Pt为材料,对其抗两种植物病毒———CMV(Cucumbermosaicvirus,CMV)和PVYN(PotatovirusYN,PVYN)及其昆虫介体[蚜虫Myzuspesicae(Suzer)]的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VT1具有较高的抗病毒活性,1mg/ml浓度下对CMV和PVYN的抑制率分别为91.6%和96.2%;(2)VT1对蚜虫有较强的触杀作用,24h和48h的LC50值分别为1.953mg/ml和0.8125mg/ml。生物活性跟踪发现,氯仿组分为植物Pt对蚜虫起触杀作用的有效部位;(3)VT1对蚜虫具有一定的忌避和内吸作用,但无明显熏蒸作用。  相似文献   
70.
水稻条纹病毒编码的外壳蛋白 (CP)和病害特异性蛋白 (SP)是两种与症状密切相关的蛋白 .本文对我国云南 YL分离物的 CP基因和 SP基因进行了克隆和测序 .结果表明 ,CP基因和 SP基因分别由 96 6和 534个核苷酸组成 .与已发表的一些分离物相比 ,YL分离物 CP基因与我国山东 C分离物和日本 T、M分离物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在 96 .0 %左右 ,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 97.0 % ,但从序列一致性和碱基变异方式来看 ,C分离物与 T、M分离物的亲缘关系稍近 .YL 分离物 SP基因和云南 CX分离物之间有 99.0 %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 ,但与 T、M分离物的核苷酸一致性只有 94 .0 %左右 .可见 ,不同分离物间 SP基因的变异与其地理分布有密切的关系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