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6篇
  7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水稻合理密植及其优质高产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合理密植是水稻高产优质栽培的重要措施之一,包括合理的每蔸基本苗数、单位面积蔸数和行株距配置三部分。此文从每蔸基本苗数、单位面积蔸数和行株距配置3个方面综述了栽插密度对水稻群体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水稻高产优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2.
行株距配置对超高产早晚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30万蔸/hm2(早稻)和25万蔸/hm2(晚稻)密度下,以超高产早稻陆两优996、淦鑫203和超高产晚稻淦鑫688、天优华占为试验材料,研究了3个施氮水平下不同行株距配置对超高产早、晚稻产量的影响。不施氮时,供试的4个品种(组合)均在窄行距时产量最高;施氮条件下,淦鑫203在中行距时产量最高,陆两优996和天优华占在宽行距和窄行距时产量较高,而淦鑫688在窄行距时产量较高。不同行株距配置对陆两优996和天优华占产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有效穗数,对淦鑫203主要通过影响每穗粒数,而对淦鑫668则主要通过影响结实率来实现。品种间对行株距配置响应的差异与淦鑫203的每穗粒数较少、成穗率较低,而陆两优996和天优华占的每穗粒数较多、成穗率较高,淦鑫688的叶面积指数较高有关。早稻陆两优996的适宜行株距为33.0 cm×10.0 cm或20.6 cm×16.0 cm,淦鑫203为25.4 cm×13.0 cm;晚稻天优华占为40.0 cm×10.0 cm或20.0 cm×20.0 cm,淦鑫688为20.0 cm×20.0 cm。  相似文献   
43.
为明确相同施肥量条件下木薯-花生间作与花生单作的成熟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差异,以木薯品种 华南205和花生品种粤油200为试验材料,设计2个施氮水平(施氮、不施氮)和3种种植模式(木薯单作、花生单作、 木薯间作3行花生),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施氮和木薯间作对成熟期花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量条件下,木薯间作花生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大于1,表现出间作优势,土地利用率提高49%~ 60%。成熟期花生根际土壤细菌4个优势类群依次为Chloroflexi、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和Acidobacteria,合计 比例84.42%~84.59%。花生根际土壤细菌的属数量共477个。施氮和木薯间作对花生根际土壤细菌的α多样性无 显著影响。木薯间作显著降低了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降幅18.12%。在相对丰度排名前30的菌属中,不同处 理组合间TK10 和Roseiflexus 的差异达显著水平;施氮显著降低了菌属Candidatus_Solibacter、Acidimicrobiales 和 Amycolatopsis的相对丰度,降幅分别为41.18%、33.11%和71.98%。冗余分析表明,有效磷、pH显著影响细菌花生根 际土壤属水平群落组成。本研究结果为明确间作体系中花生根际微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4.
BGA土壤调理剂对木薯产量的影响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木薯品种华南20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施用BGA土壤调理剂对红壤旱地木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处理中,以一次性施用2400 kg/hm2BGA土壤调理剂处理的产量最高。施用1200~2400 kg/hm2BGA土壤调理剂处理的产量高于施用300 kg/hm2复合肥处理的产量。  相似文献   
45.
水分管理与氮肥运筹对水稻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两优287为材料,研究了水分管理与氮肥运筹对鄱阳湖流域水稻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量磷投入的条件下,磷素积累总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间歇式灌溉抑制了水稻生育前中期的磷素积累量,促进了生育后期的磷素积累量,提高了茎鞘的磷素转运量和比例以及穗部磷素的增加量。在间歇式灌溉和常规淹灌方式下,氮肥施用量180 kg/hm2时,氮肥后移(基肥∶分蘖肥∶穗肥=5∶3∶2)均能提高水稻磷素积累总量和穗部磷的增加量。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水分管理和氮肥运筹组合的磷素积累总量和产量以W1N2F(2水分间歇式灌溉,氮肥用量180 kg/hm2,其基肥∶分蘖肥∶穗肥=5∶3∶2)组合的最高。可见氮肥后移有利于促进水稻对磷素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46.
为了探索低氮条件下红壤旱地秋芝麻高产栽培的适宜种植密度,2016年-2017年在进贤县和南昌县开展 试验,研究6个密度(D1-15.0、D2-22.5、D3-30.0、D4-37.5、D5-45.0和D6-52.5 株/m2)对秋芝麻产量构成因素、产量和 叶面积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年南昌县试验点D1和D2的单株蒴果数较D4显著增加18.32%和20.27%,其它 处理的每蒴粒数较D3显著增加15.92%~25.04%;随着密度的增加秋芝麻产量呈现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2016年进 贤点密度为D6时产量较D1显著增加40.78%,2017年进贤点为D2和D6时产量较D3显著增加18.00%和16.74%,2017 年南昌点为D2、D5 和D6 的产量较D3 显著增加32.86%~44.15%。D2、D5、D6 的产量平均值较D1 显著增加20.66%~ 26.82%。叶面积指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随着芝麻生长发育都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因此,秋芝 麻适宜密度应控制在22.5株/m2或45.0~52.5株/m2,才能够构建合理冠层,达到高产效果。  相似文献   
47.
通过对芝麻花期根系分泌物中酚酸类物质含量在正茬和连作条件下的变化及其自毒作用的研究,初步探讨了3个不同连作抗性芝麻品种根系分泌物中具有化感作用的酚酸类物质。结果表明:水杨酸、柠檬酸和对羟基苯甲酸在3个芝麻品种根系分泌物中含量均较高;苯丙酸、苯甲酸和香豆酸分别在赣芝9号、金黄麻和玉山黑芝麻根系分泌物中含量也较高。与正茬条件下相比,在连作条件下,赣芝9号根系分泌物新检测到香草酸,金黄麻和玉山黑芝麻根系分泌物均新检测到丁香酸和苯丙酸;赣芝9号根系分泌物中柠檬酸、香豆酸、苯甲酸和丁香酸含量显著上升,金黄麻根系分泌物中水杨酸、对羟基苯甲酸、绿原酸、香草酸、柠檬酸、苯甲酸和香豆酸含量显著升高,玉山黑芝麻根系分泌物中阿魏酸、苯甲酸、水杨酸和绿原酸含量显著升高。对酚酸类物质的自毒作用进行生物检测,发现绝大多数酚酸对芝麻发芽表现出"低促高抑"现象。结合酚酸类物质在芝麻根系分泌物中的含量,认为香豆酸、柠檬酸和丁香酸是导致赣芝9号连作障碍的化感物质,苯丙酸、苯甲酸、水杨酸和丁香酸是导致金黄麻连作障碍的化感物质,水杨酸、苯丙酸和丁香酸是导致玉山黑芝麻连作障碍的化感物质。  相似文献   
48.
通过对五优157和五优21进行不同栽插密度处理,研究赣南中低产田区双季早稻适宜栽插密度。结果表明:随栽插密度增加,早稻有效穗数和产量增加较为明显。栽插密度13.3 cm×20.0 cm处理与13.3 cm×30.0 cm处理相比,有效穗数提高21.7%,产量增加10.6%。较高栽插密度处理,有利于抽穗期后的剑叶光合速率、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保持在较高水平,从而增强抽穗后的叶片光合生产能力,提高全生育期干物质生产量,特别是抽穗-成熟期穗部干物质的积累量。该区适宜栽插密度为32.1万~37.5万蔸/hm2。  相似文献   
49.
为筛选可替代人工打顶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于芝麻播种后60 d进行人工打顶和化学打顶处理,研究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芝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打顶处理比不打顶处理增产5.65%;多效唑(PP333)对芝麻无增产效果,不能替代人工打顶;喷施三碘苯甲酸(TIBA)、矮壮素(CCC)、丁酰肼(B9)处理芝麻每蒴粒数、每蒴粒质量和粒壳比显著升高,秕子率显著降低,可促进芝麻增产,且TIBA、B9处理芝麻空梢长显著缩短;人工打顶和化学打顶对芝麻籽粒中粗脂肪、粗蛋白含量以及脂肪酸构成均无显著影响;人工打顶和TIBA处理导致芝麻素含量显著降低;CCC对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含量均无显著影响;6-BA处理提高了芝麻林素含量;B9处理芝麻素、芝麻林素含量分别升高14.29%、17.38%。综上,B9对芝麻产量和品质的作用效果最为显著(增产12.72%),最适宜芝麻化学打顶的推广。  相似文献   
50.
为了探索红壤旱地密植秋芝麻的节氮高产栽培技术,以品种金黄麻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2016和2017年在江西省进贤县研究氮肥用量[即N_1(105kg/hm^2)和N_2(75kg/hm^2)]和基追肥比例[即Z_1(7∶3)、Z_2(6∶4)、Z_3(5∶5)、Z_4(4∶6)、Z_5(3∶7)]对芝麻产量和冠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_1条件下,2016年Z_3的单株蒴果数较Z_2显著增加25.36%,Z_4的每蒴粒数和Z_2的千粒重较Z_1的分别显著增加19.96%和13.62%;不同的是,2017年Z_2的每蒴粒数较Z_3显著增加22.84%,对单株蒴果数和千粒重无显著影响。在N_2条件下,2016年Z_3的千粒重较Z_4显著增加6.42%,其它处理间的单株蒴果数、每蒴粒数、千粒重都无显著差异;N_2的平均产量(879.0kg/hm^2)较N_1显著增加22.3%;但是2017年N_1的平均产量(1 080.7kg/hm^2)较N_2增加8.1%。相同的是,两年的结果都表现为Z_2处理平均产量最高。芝麻产量表现为随着基肥的比例减少而先增后减。不同时期N_1的光能截获率和叶面积指数都显著高于N_2,且随生长发育进程而先增后减。不同位置的芝麻冠层光能截获率和叶面积指数都有显著差异,且随着测定位置的不断升高而降低。因此,氮肥用量为75kg/hm^2和基追肥比例为6∶4,有利于协调密植秋芝麻的群体冠层结构,保持秋芝麻的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