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5篇
林业   36篇
农学   53篇
基础科学   26篇
  57篇
综合类   202篇
农作物   30篇
水产渔业   19篇
畜牧兽医   125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62年   2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51.
  目的  果实的脱落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果实的产量。探究桑葚幼果在脱落过程中的代谢及生化反应,可为桑葚的脱落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高通量测序对白桑Morus alba幼果在落果和正常果的果柄离区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其进行功能注释和代谢通路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转录组数据进行验证。  结果  经华大基因转录组测序分析共计获得262.92 Mb的原始序列;桑葚幼果果柄在2种状态下共筛选到10 48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5 239个差异表达基因上调表达,5 242个差异表达基因下调表达。经基因本体数据库(GO)功能富集分析,共发现37个显著性条目,大多数差异基因具有催化活性、膜的组成成分、氧化还原酶活性、膜的内在成分等功能;京都基因与基金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发现:大多数差异表达基因集中在柠檬酸循环、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黄酮类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上。  结论  桑葚在脱落过程中受植物激素的调控,氨基酸、黄酮类次生代谢物和碳水化合物等物质也能调控果实脱落。图9表2参35  相似文献   
552.
为了解新疆地区焉耆马场马梨形虫病病原感染情况,促进当地马梨形虫病的综合防控和马产业的健康发展,选取5个焉耆马场作为试验点,随机采集156匹焉耆马全血进行马梨形虫病病原DNA检测,并使用SPSS Statistics 17.0、Megalign与MEGA 11.0软件分析不同采样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马匹的感染情况差异,同时进行病原核酸的同源性比较和系统进化树构建。结果显示:156匹焉耆马全血样品中,检出马梨形虫病病原核酸阳性82份,其中马泰勒虫、马驽巴贝斯虫和两者混合感染阳性率分别为33.3%(52/156)、26.9%(42/156)和7.7%(12/156)。不同采样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焉耆马的马梨形虫病病原阳性率均无显著差异(P> 0.05)。通过Megalign与MEGA11.0软件分析发现:测序得到的马泰勒虫18S rRNA基因序列与选取的参考虫株同源性为95.5%~100%,马驽巴贝斯虫BC-18S rRNA基因序列与选取的参考虫株同源性为98.6%~99.6%。马泰勒虫18S rRNA基因与马泰勒虫伊犁株(OL589505.1)位于同一分支上,进化关系较近,与其他...  相似文献   
553.
为探究花岗岩红壤侵蚀退化地不同治理模式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外试验,以长汀县封禁(M1)、乔灌草混交(M2)、全坡面播草(M3)、低效林改造(M4)、条沟草灌带(M5)这5种治理模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开垦地(CK1)和裸露地(CK2)为对照,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揭示土壤抗蚀性主要影响因子,并结合灰色关联分析和耦合分析对土壤抗蚀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不同治理模式的土壤抗蚀性由强到弱依次为M5 > M2 > M3 > M4 > M1 > CK2 > CK1;(2)> 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抗蚀性的主要因子;(3)土壤抗蚀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灰色关联度较高(0.696),M3的土壤抗蚀性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系统耦合度最高(0.883)。研究结果为花岗岩红壤侵蚀退化地的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54.
【目的】克隆水稻氨基酸透性酶基因OsAAP14的启动子序列并分析其时空表达特性,为解析氨基酸转运基因生物学功能及了解水稻对有机氮源的响应和氨基酸吸收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PCR扩增OsAAP14基因的启动子序列,并与pCAMBIA1391Z空载体质粒连接构建出启动子-GUS表达载体,并通过农杆菌介导侵染水稻中花11愈伤组织,获得OsAAP14基因的启动子-GUS转基因植株,通过对转基因植株不同组织部位进行GUS染色,并采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各组织细胞部位表达,经5种不同氨基酸处理后进行根部GUS染色,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OsAAP14基因在GUS染色部位的相对表达量,最后综合分析该基因的时空表达特性。【结果】克隆获得OsAAP14基因启动子序列为1993 bp,与参考序列日本晴OsAAP14(LOC_Os04g56470)序列一致。该启动子序列含有MBS、P-box、ABRE、CGTCA-motif等激素或胁迫响应元件。从OsAAP14基因的启动子-GUS植株T0代中鉴定获得16个阳性转基因株系。T1代材料不同组织部位GUS染色及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均显示,OsAAP14基因在水稻芽伸长的基部和叶片相对表达量较高,在根、叶鞘和穗也有一定表达,但在茎中的相对表达量最低。石蜡切片分析结果显示,OsAAP14基因在根部皮层薄壁细胞、叶片的叶肉细胞、穗的颖壳内部细胞有较高的表达。碱性氨基酸的组氨酸处理下根中的OsAAP14基因表达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显著提高(P<0.05,下同),且赤霉素和脱落酸处理下,根中的OsAAP14基因相对表达量也显著提高。【结论】OsAAP14基因在水稻不同组织均有表达,正常情况(未处理)下在水稻基部和叶片中相对表达量较高,但外源氨基酸和激素处理时,在根中该基因被诱导表达上调,说明OsAAP14基因正常情况下可能主要参与调控水稻地上部分氨基酸的运输,但当外界氨基酸和激素含量增加时则参与调控水稻根部氨基酸的运输。  相似文献   
555.
为探究花岗岩红壤侵蚀退化坡面植草措施实施中植被在不同生长阶段水土保持效益的演变规律,设置条带型(D1)、随机型(D2)、斑块型(D3)3种不同植草格局坡面,并以侵蚀退化裸地坡面(CK)作为对照开展试验,在天然降雨条件下监测整个植被生长过程中的坡面土壤侵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植被的生长可显著提升坡面的水土保持能力,随着植被生长阶段的推进,坡面的产流产沙量明显下降,减流效益达20.74%~79.03%,减沙效益达97.42%~99.40%,但在不同降雨类型下,随着植被生长,坡面减流减沙效益表现出的递增变化规律具有差异。(2)植被生长能逐渐削弱降雨因素对坡面产沙的影响,使得坡面减沙率在不同雨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最终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不同雨型间坡面减流率的差异在植被生长各时期皆较大。减流率、减沙率与植被生长时间二者之间存在对数函数关系,相关系数分别大于0.491和0.792。植被生长指标(分蘖数、盖度、株高)与坡面产流产沙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3)从整个植被生长过程来看,3种植草格局的水土保持效益大小表现为D1>D3>D2,在植被生长的前期以及前中期,高植株密度的分布格局强于低植株密度分布格局,后期各格局差异较小。研究结果为南方红壤水土流失区严重侵蚀退化地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56.
蜱类水通道蛋白(AQP)是负责胞内外水分子运输的蛋白质,属于内在蛋白超家族成员。该蛋白是一种潜在的抗蜱疫苗候选抗原。为探究边缘革蜱(Dm) AQP (Dm AQP)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是否具有抗原性,本研究利用PCR扩增Dm两条不同的Dmaqp基因,分别得到582 bp的Dmaqp1基因和1 094 bp的Dmaqp2基因,并将其翻译成相应的蛋白,经各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后显示,Dm AQP1和Dm AQP2蛋白理论等电点分别为4.76和8.65,Dm AQP1有4个跨膜区及1个天冬酰胺-脯氨酸-丙氨酸(NPA)结构,Dm AQP2有4个跨膜区以及2个NPA结构;Dm AQP1和Dm AQP2蛋白分别有5个和9个B细胞抗原表位,11个和25个磷酸化位点,两种蛋白均为疏水性蛋白;Dm AQP1和Dm AQP2蛋白二级结构均主要由α-螺旋以及无规则卷曲组成,分别占34.02%、39.69%和32.93%、39.52%。基于Dmaqp1和Dmaqp2基因,从其编码区选择抗原决定簇密集且跨膜区域少的片段进行截短基因的PCR扩增,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 ET-32a-jd Dmaqp1和p ET-28a...  相似文献   
557.
南方花岗岩普遍存在红壤颗粒粗、物理特性差、保水保肥能力弱、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为了探讨施用保水剂对花岗岩红壤坡面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通过模拟降雨试验和室内分析试验,研究层施(K1)、沟施(K2)、混施(K3)保水剂和不施保水剂(CT)条件下坡面的侵蚀过程。结果表明:3种保水剂施用方式下,花岗岩红壤坡面初始产流时间较对照坡面延长1.09~1.61倍。坡面入渗率、含水量分别表现为K2K3K1CT和K3K1K2CT;在不同处理方式下,坡面减流率表现为K3K2K1,减沙率表现为K2K3K1。与对照坡面相比,混施保水剂处理下坡面累积产流量减少59%,累积产沙量减少66%,保水剂发挥了较好的减流减沙作用;不同保水剂处理方式下,花岗岩红壤坡面累积产流量和产沙量构成幂函数模型,相关系数0.990。研究结果为花岗岩红壤坡面土壤侵蚀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558.
水稻侧深施肥是均匀地将肥料深施在秧苗一侧土壤根际的一种不对称局部施肥技术,具有减肥增产、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劳动力投入等优点,然而侧深施肥下水稻根系特征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尚不清楚。本试验以丰粳1606和南粳9108为材料,设置普通尿素常规施肥(conventional fertilization with common urea, CF)、缓释肥减氮15%表施(conventional fertilization with 15% reduction of control released fertilizer,CFCR)、普通尿素减氮15%侧深施肥(side-deep fertilization with 15% reduction of commonurea,SDCU)和缓释肥减氮15%侧深施肥(side-deepfertilization with 15% reduction of control released fertilizer, SDCR) 4种氮处理,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根系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 SDCR处理水稻产量最高,其次分别为C...  相似文献   
559.
为提高小麦氮素监测领域研究的科学性、精准性、交叉性和前沿性,该文通过可视化分析探寻领域研究现状和内容演变,以期了解最新研究动态和未来发展方向。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借助VOSviewer、HistCite等工具,挖掘1990—2022年间发文趋势、学科领域、国家、机构、期刊和高被引论文、研究热点、主题演变等,并对学科交叉和文献集中度等进行分析。对检索得到的14 091篇有效文献研究发现,全球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中国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国家,累计发文量达3 300篇,以23.42%的占比位居全球第一,但在本地引文次数和总被引次数方面还有待提升。小麦氮素监测领域从原先以农学、植物科学为代表的单一学科引领,逐步向农学、植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计算机科学、遥感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转变;研究热点从早期的氮素营养、氮素循环、光合作用等单一生理过程解析,逐步向遥感监测、作物模型、生长模拟等数字农业方向演变,形成了以中国和美国为代表的全球两大主要研究节点。全球发文量前十作者中有6人来自中国,全球发文量前十机构中国占据6席,中国在高被引论文4项指标中均位居前列。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人员的团队性和国际化合作倾向越发明显,中国与全球发文量前十国家的合作发文量占比为31.48%,且与不同国家合作重点不尽相同。农学类期刊是该领域主要发文刊物,其中以《Field Crops Research》最具代表性。结果表明,小麦氮素监测领域学科交叉态势已日渐显现,国家、机构、作者等文献集中度日趋明显,研究热点及领域发展趋势越发清晰,未来,跨国别、跨学科、跨团队的深度合作将带来更大、更深远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