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27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慢生型大豆根瘤菌putA基因的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组质粒pGX300上的putA基因是从慢生型大豆根瘤菌GX201中克隆到的编码脯氨酸脱氢酶的基因。通过Tn5gusA5定位诱变方法构建了putA基因的突变株GX20120,实验表明,GX20120的结瘤时间推迟,竞争结瘤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32.
以钦州市犀牛角镇晒盐池内(盐浓度>25%)的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混合基因组DNA的提取和纯化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冻融法、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和蛋白酶K联合使用的提取法,能有效提高DNA得率,DNA的产量达到每克土壤样品10~15μg。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Sephadex G-200树脂以及大量胶回收的使用,可有效纯化DNA,纯化的DNA产量可达每克土壤样品4~6μg,DNA片段大小>30 kb。将纯化的DNA用B amHⅠ部分酶切后构建以pLAFR 3为载体的混合基因组文库,该文库包含15 600个克隆,外源片段DNA平均大小为18 kb。通过DNA序列测定和同源性比较,对从文库中随机挑取的10个克隆进行了序列分析,发现9个外源插入片段包含未知DNA序列。  相似文献   
33.
通过生化功能分析,证实了水稻白叶枯病黄单胞菌野生型菌株T3000产生两种顺乌头酸酶(分别命名为XooAcanA和XooAcanB)。通过三亲本接合的方法,将获得的含水稻白叶枯病黄单胞菌rpf基因簇的重组质粒pGXN3000导入甘蓝黑腐病黄单胞菌rpfA基因突变体8476中。经生化功能分析证实,8476/pGXN3000中含有水稻白叶枯病黄单胞菌的顺乌头酸酶XooAcanA;同时还证实了PGXN3000能互补8476,恢复其合成胞外酶和胞外多糖的能力及致病性.这表明在PGXN3000中含有一个完整的水稻白叶枯病黄单胞菌的顺乌头酸酶基因,该基因具有类似甘蓝黑腐病黄单胞菌rpfA基因的功能.因此将该基因命名为水稻白叶枯病黄单胞菌rpfA基因。  相似文献   
34.
采用PCR方法从大肠杆菌K12染色体DNA中克隆出1.5kb的DNA片段,并将其与pUCm—T载体连接转入大肠杆菌JMl09中。DNA测序分析证明该片段含有一个完整的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基因(glyA)。  相似文献   
35.
从南宁市郊土壤中筛选到的一株杭杀菌剂福美双的抗性菌T46,在福美双浓度达1500μg/mL的GBM平板上仍能生长。经过T46的个体形态,培养特征的观察及生理生化试验,初步鉴定为假单胞菌属第一群铜绿假单胞菌。用广谱性考斯(cosmid)载体pLAFR1,在大肠杆菌ED8767中建立了T46的基因文库。转化子数和重组质粒酶切检查均证明,所构建的基因文库达到了理论要求。  相似文献   
36.
药用野生稻抗源对褐稻虱的抗性遗传及利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广谱高抗褐稻虱的药用野生稻(CC染色体组)与感虫栽培稻(AA染色体组)品种进行远缘杂交,通过幼胚培养获得绿苗,经过4代回交和4代自交,成功地将抗性基因转移到栽培稻中,获得了高世代B4F4株系。对其亲本和后代的鉴定结果表明,药用野生稻抗性受1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其抗性基因与药用野生稻主要农艺性状没有连锁遗传关系。  相似文献   
37.
通过对重组质粒pGXN300中的2.3kb EcoRI片段测序分析发现,其中含有一完整的lrp基因和部分putA基因,与King等报道的B.japonicum的lrp基因DNA序列有88%同源性。应用Tn5gusA5定位诱变的方法获得了gusA基因表达的根瘤菌lrp基因突变体GX20108。植株试验表明,突变株结瘤时间明显推迟,竞争结瘤能力也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38.
Methylobacterium sp. MB200是一种粉红色的、兼性甲基营养菌,它能以单碳化合物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因此,可以作为氨基酸、工业酶等的生产菌株。以M. sp. MB200一碳代谢途径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mTn5-gusA-pgfp21转座子构建了甲醇利用菌的突变体库,在含有丁二酸的培养基上共获得了约12000株突变体,其中,甲醇营养缺陷的突变体119株,表现GUS活性的突变体1542株。然后,根据转座子已知序列,运用TAIL-PCR的方法克隆到了突变基因的部分序列,为进一步研究一碳代谢基因以及氨基酸和工业酶等的生产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39.
从废水、土壤和塘泥样中经驯化并筛选到可在平板培养基上明显降解糖蜜酒精废液色素的11 株不同细菌。在外加一定量的C和N 源条件下, 液体发酵结果表明: 无论是单菌株或混合菌株发酵, 其降解色素效果随稀释倍数增大而提高。废液稀释20 倍, 接种量为0.05 g 湿菌体/m L, 经单菌株发酵10 h 后的T值(透光率) 在60.3% ~92.1% 之间, 是对照的1.2~1.83 倍, 色质浅黄 (对照呈棕色); 同样接种菌量, 用11个菌株混合发酵5 h 后的T值为95.0% , 是对照的1.9 倍, 色质也呈浅黄色。相应的色度是500, 与对照相比色度下降了68.8% ,与此同时BOD5 和CODcr5 的去除率分别达93.1% 和87.1% 。混合菌株的降解负荷远高于单菌株。而且这些菌株主要是去除了废液的黑褐色素。  相似文献   
40.
三个野生种群马氏珠母贝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摘要:为了解野生种群马氏珠母贝(Pimctada martensii (Dunker.))的遗传结构背景和开展遗传改良育种,运用RAPD技术分析了海南三亚(SW)、广东大亚湾(DW)和广西北海(BW)3个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采用了18个10碱基的随机引物对3个野生种群进行分析,其中6个引物能扩增出清晰的多态带谱,扩增的DNA片段大小在含0.2~3.0 kb之间。SW、DW和BW 3个种群内的遗传相似性指数分别为0.642、0.672和0.688,Shannon多样性值分别为0.266、0.211和0.174。马氏珠母贝3个野生种群的遗传相似性依次为SW< DW < BW,而遗传多样性依次是SW > DW> BW。DW和SW相对遗传距离为0.104;DW和BW相对遗传距离为0.094;SW和BW相对遗传距离为0.212。讨论了马氏珠母贝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差异的可能原因、种群间杂交子代的杂交优势预测及人工养殖对野生种群遗传结构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