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8篇
  29篇
综合类   5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1.
[目的]博弈理论可以对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中承包方和农户的行为进行最优选择,中介组织作为隐性因子与承包方和农户共同成为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中的重要经济分析要素。[方法]研究运用在政府引导下承包方和农户扩展式动态博弈模型对承包方和农户的行为选择剖析,并对承包方、农户及中介组织的行为予以经济分析。[结果]交叉博弈得出承包方与农户行为选择的最优策略集为{高价承包,中介介入后的流转价格},将博弈树转换为期望收益的博弈矩阵加以验证;利润最大化印证了欠发达地区承包方高价承包行为与中介组织设立的必要性,农户的禀赋效应影响着农户土地流转的行为选择。[结论]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中承包方高价承包时的利润回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理性农户和中介组织的长期配合方可实现三方共赢,期间政府的引导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2.
基于DEM的涑水河流域地表水文特征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西省运城市涑水河流域为例,在介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提取流域水文特征方法的基础上,运用ArcGIS软件Arc Hydro Tools扩展模块,采用SRTMDEM数据对流域地表水文特征进行模拟和分析。提取了涑水河流域河网、流域盆地等水文信息,为该流域的生态环境演变、植被生长、土地覆盖等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3.
压煤区开采规模与水土资源承载力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压煤区资源利用的协调性是衡量综合承载力水平的基础。【目的】通过研究泽州县压煤区煤炭开采规模与水土资源承载力的协调变化趋势,可以制定相应发展对策实现资源协调利用。【方法】首先基于煤炭开采与水土资源承载力的自然耦合关系,在资源同步利用模式下分析煤炭开采对水土资源的破坏;再通过建立煤-地-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了资源利用水平;构造耦合协调性模型分析其耦合程度,并运用GIS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研究区除2011年因采煤规模过大破坏了水土资源承载力外,其整体耦合协调度呈递增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3个分区几乎相间分布,结合各分区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以下发展对策:(1)低度协调的一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边界,采煤规模过小,应发挥土地资源承载力的优势,开发利用采矿用地以平衡煤炭产业的需求,提高耦合协调度;(2)高度协调的三区主要分布于矿区,目前采煤规模合理,对于丰富的水资源应注意涵养水源、节约利用、减少水污染;(3)比例最大为53%的二区沿长河河道分布,中度协调、采煤规模过大,应当在资源承载力范围内合理规划煤炭开采规模,使三者并重发展和谐统一。【结论】研究区煤炭开采规模与其水土资源承载力水平的变动渐渐从有无序走向有序,三者发展逐步协调;而结合各协调性分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提出的发展对策,在资源开发利用之外也考虑到了协调性发展的前提,可为将来可持续发展作出科学性保障。  相似文献   
94.
北方冬麦区小麦产量潜力及增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合理、准确地分析北方冬麦区的小麦产量潜力,找到限制因素,探寻相应的调控技术,提高小麦生产力。归纳了本地区模型模拟的冬小麦产量和高产记录,比较分析了模型模拟和高产纪录产量水平的差异,总结了限制小麦产量差缩小的主要原因与可能的调控技术。得出当前模型模拟结果低于高产记录是因为数据采集年份和数据量的影响;产量性能理论是定量化分析产量差异原因的有效方法;指出北方冬麦区限制小麦产量差缩小的主要原因和调控技术。认为小麦产量提升应从产量差确定、产量性能分析、集成技术等3个方面依次开展。  相似文献   
95.
地形起伏度最佳统计单元算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90m分辨率SRTM DEM数据,利用邻域分析法在不同大小窗口下(2×2,3×3,4×4,…,30×30)对山西省地形起伏度进行了提取,运用人工作图法、最大高差法、模糊数学法、均值变点分析法和累积和(CUSUM)分析算法分别计算最佳统计单元,对统计单元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及适用性进行分析,提出山西省地形起伏度提取的最佳统计单元。研究分析表明:均值变点分析法和累积和分析算法是相对比较有效的方法;运用均值变点分析法与累积和分析算法计算所得的最佳统计单元分别为11×11(0.980 1km~2)和14×14(1.587 6km~2);均值变点分析法是计算最佳统计单元的一种最为理想的方法;对于同一地区而言,不同DEM数据类型、不同分辨率DEM,所使用的最佳统计单元大小也不同。  相似文献   
96.
针对土壤精细化管理体系中合理样点数及空间预测优化问题,本文将基于土壤-地形关系,探讨了不同采样方式下以局部样点数量为代表提供最优数据的可能性。以地统计学、土壤-地形关系、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GWRK)模型为基础,经系统格网、地形单元分区和地形起伏度最佳统计单元等三种采样方式分析合理样点集的空间分布对土壤有机质空间预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确定地形起伏度最佳统计单元大小为10 × 10像元,且平原区样点分布最为密集,合理样点数为1656;(2)高程、坡向、地形位置指数、相对位置指数、地形起伏度是影响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能够解释研究区内有机质含量空间变异的69.2%;(3)GWRK模型精度均比普通克里金插值(OK)精度高,且山脊、背坡、陡坡、坡脚等坡位内合理样点数分别为39、481、9、28。在样点数最多时(n = 2806),GWRK精度提高幅度及样点数量对预测结果影响有限。当样点数量减少时,有机质预测值空间分布的局部变异性随样点数减少而减少。因此,不同采样方式下合理样点集明显影响有机质预测精度,但预测结果分布趋势相似,仍可完整表征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97.
黄河中游昕水河流域水沙变化及归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水沙情势的影响,选取黄河中游典型流域——昕水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分析流域1958—2015年水文气象年际变化规律,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和Pettitt检验法对流域径流量、输沙量及含沙量进行趋势分析和突变检验,并分别利用双累积曲线法、回归分析法和弹性系数法对水沙变化的归因进行了对比评价。结果表明:(1)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输沙量和含沙量分别为32.0 mm,1 289.1 t/km2和33.7 kg/m3,年径流量、输沙量和含沙量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且其突变时间均出现在1980年附近;(2)在1958—1980年和1981—2002年期间,流域年水沙关系表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但是2003—2015年期间流域年径流—输沙关系的相关性明显减弱,水沙关系难以用确定的回归方程来表征,其主要原因为流域内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实施特别是淤地坝的建设,削弱了流域的水沙关系;(3)双累积曲线法、回归分析法和弹性系数法的计算结果较为接近,人类活动是引起昕水河流域水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传统的经验统计法确实有一定的可靠性和适用性。研究成果可为黄河流域生态恢复及水沙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8.
黄土丘陵沟壑区坝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作为研究区域,选取具有一定淤积年限的典型坝地―山西省中阳县洪水沟流域独堆坝,应用ArcGIS软件,采用Kriging法,对其土壤有机质、全氮、缓效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坝地土壤养分含量较低,且分布不平衡,土壤养分均属于中等变异;各土壤养分的半方差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增加,其空间自相关变化尺度范围均比较小,在较小范围内存在着空间相关性;研究区土壤养分含量分布均具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存在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99.
通过对山西农业大学地理信息系统学科建设的背景和实践分析,提出强化专业基础教育、重视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农业领域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具体培养目标.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类别与学时比例,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等进行探讨,强调科研对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及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0.
工业集中区的土地优化管理在集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制度创新、营造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山西省22个典型工业集中区进行调查,利用2013年山西统计年鉴,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因子分析法和SPSS统计软件分别对集中区土地利用综合效率与投入产出关系、行业用地水平、区域用地结构三个方面土地利用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与比较,旨在为工业区合理利用土地提供参考。结果显示:(1)典型工业集中区综合效率、投入强度、产出强度、土地利用率与企业平均用地相互之间存在相关关系。(2)工业集中区与全省行业用地中,煤焦行业效率最高,纺织行业效率最低。全省效率较高的电力、冶金、化工均为重工业,高新行业效率较低。集中区内电力、冶金等重工业效率较低,高新行业、医药、食品、建材、化工等各种行业效率水平良好。(3)典型工业区用地水平呈现近似正态分布,区域综合效率在-1~0的分布产业区较多,而相对高效区和相对低效区分布较少。结果显示有效利用企业投入、规范企业规模用地、提高土地使用率、提升集中区产业结构、实现集中区区域协调发展是保证山西省工业集中区用地效率稳步提高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