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7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64篇
  65篇
综合类   40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2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02 毫秒
31.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集雨补灌生态农业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在中国旱作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并存是制约该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瓶颈因素。水保农业和径流农业两种旱作农业生产方式已趋于成熟,但对天然降水调控利用能力低下,难于实现农业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集雨补灌生态农业是在继承水保农业和径流农业成功技术基础上,对降雨调控利用方式的进一步发展,它能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实现降雨径流的富集叠加,能充分发挥环境资源与水肥光热因子的协同增效作用,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同步缓解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双重目标。集雨补灌是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综合模式和战略性措施,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2.
为了解决滴灌水直接输送根际和滴头堵塞的技术问题,开发研制了一种可埋于地下的多变量抗堵塞滴头。经山地红枣不同灌溉试验证明,滴灌、渗灌、根际滴灌产量比不灌溉分别增产12 075、15 145和15 150kg/hm2;WUE分别提高66.94%、72.07%、72.07%,净收入分别增加62 536.0、73 494.0、76 086.0元/hm2。滴灌、渗灌、根际滴灌年使用折旧期分别为8、6、12年。  相似文献   
33.
梨枣人工林有效吸收根系密度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梨枣根系吸水模型的建立提供关键参数。【方法】通过分层分段挖掘法,对8年生梨枣人工林根区有效根长密度和根质量密度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在水平方向上,梨枣根长密度分布呈典型的负指数型,根质量密度分布呈抛物线型,吸收根根长和根质量密度主要集中在距树干0~60 cm水平距离内,分别占总吸收性根长和根质量密度的73.5%和75%,其中最大有效根长和根质量密度均在0~30 cm水平距离,其有效根长和根质量密度分别占总吸收性根长和根质量密度的56.77%和50.26%;在垂直方向上,梨枣根长密度和根质量密度分布均呈幂函数型,吸收根系根长和根质量密度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其有效根长和根质量密度分别占总吸收性根长和根质量密度的79.1%和78.88%,其中最大有效根长和根质量密度均分布在0~20 cm土层,其有效根长和根质量密度分别占总吸收性根长和根质量密度的61.62%和59.47%。【结论】非线性参数拟合分析表明:采用RD=ea+bX+cZ的函数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梨枣有效根长密度和有效根质量密度的空间分布状况,为梨枣根系空间分布状况的估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4.
为探寻枣树树干液流在不同深度和不同方位的变异特性,提高黄土丘陵区枣树蒸腾耗水量研究精度,在陕西省米脂县远志山红枣试验示范基地采用热扩散式探针(TDP)分别研究了枣树不同方位和不同深度的树干液流速率。结果表明:(1)不同方位探针监测结果间存在差异,研究时间尺度不同,各方位监测结果间的差异显著性不同,差异显著性大小表现为时尺度日尺度月尺度。(2)不同深度探针监测结果间存在差异,随研究时间尺度的不同,不同深度探针监测结果间的差异显著性不同,差异显著性大小表现为时尺度日尺度月尺度。(3)在树干北侧和深度为20 mm的TDP监测值计算生育期耗水量更准确。  相似文献   
35.
试验以水平阶地为对照,于7-9月在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陕西省米脂县测定了竹节式聚水沟中间、上侧和下侧的土壤水分,并于4月初和9月末测定了聚水沟样地的土壤容重。结果表明:7-9月,各时期聚水沟整体土壤水分均高于水平阶地且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性水平(p<0.01),200cm土层内聚水沟的储水量比水平阶地最高增加了53.54mm,增长率为29.5%;各时期聚水沟不同位置上土壤水分含量表现为沟中间>上侧>下侧,且中间与上、下侧土壤水分差异各时期均达到极显著性水平,上侧土壤水分变化幅度较下侧小;各时期聚水沟整体土壤水分含量表现为0~40cm土层最高,且从7月30日后呈不断下降趋势,>40~100cm土层次之,各时期变化幅度较小,>100~200cm土层最低,但呈不断增长趋势;沟内填充材料可以显著降低沟底10cm以内土层的土壤容重,增大总孔隙度(p<0.05)。竹节式聚水沟较水平阶地更能增加土壤水分含量,缓解浅层土壤干层形成,同时也具有改良土壤结构的作用,作为黄土丘陵沟壑区集聚水、保墒、改土于一体的新技术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6.
设置4个水分处理,研究了4年生梨枣2010年及2011年花果期不同供水条件下土壤水分动态和耗水规律,分析了梨枣日耗水量与茎直径变化间的相关性,建立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2a内各处理梨枣耗水量随土壤供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其日耗水量最大值均出现在灌水后1周内;各处理果实膨大期日耗水强度大于开花坐果期.(2)2a内各处理茎直径日变化平均值(MTD)、茎直径日最大值(MXTD)均符合Logistic函数关系,MXTD与MTD在表征梨枣茎秆生长规律方面效果一致,各处理茎直径变化指标(MTD、MXTD)增长率因水分处理的不同而存在差异.(3)高水分(T1处理)条件下茎直径变化指标(MTD、MXTD、MDS(茎直径日最大收缩量)、DG(茎直径日生长量))在表征枣树耗水状况方面不敏感;在低水分(T4处理)条件下,日耗水量与茎直径日最大收缩量(MDS)相关系数较其他3个茎直径变化指标(MTD、MXTD、DG)高且达极显著水平,说明MDS能够更好的表征低水分处理的梨枣耗水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耗水量与茎直径变化回归模型,为评价梨枣耗水状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7.
水分调控对梨枣果实品质与投入产出效益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以梨枣为试验材料, 设置5 个灌水梯度(保持70%、60%、50%、40%的田间持水量和不灌水对照), 分别在梨枣萌芽展叶期、开花坐果期与果实膨大期各灌水2 次, 研究水分调控对梨枣果实品质的影响,并进行投入产出效益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1)梨枣果实膨大期与开花坐果期是影响果实品质与经济效益的关键需水时期。(2)适当灌溉可以明显改善果实的风味品质与营养品质, 并显著提高梨枣树的果实单果重与果实收获数; 但灌水过多, 产量与品质未得到明显改善, 却增加了成本。(3)合理调控“高产”与“优质”的关键需水时期, 可以均衡达到“高产和优质”。综合分析认为: 对陕北梨枣树灌溉至田间持水量的60%比较适宜,既改善梨枣果实品质, 并显著提高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38.
研究自然降雨对干化土壤水分恢复的有效性,有利于合理利用降水资源,加强干化土壤水分管理,促进土壤干层得到有效恢复。在陕北米脂试验站设置野外地下大型土柱,通过2014—2019年连续定位监测降雨、土壤含水率状况,分析自然降雨对干化土壤水分恢复的有效性。结果表明:(1)从深层干化土壤水分恢复角度考虑,黄土丘陵半干旱区降雨可以分为3种类型:表层入渗快速蒸发型、浅层入渗缓慢蒸发型和深层入渗补给型。其中深层入渗补给型降雨为有效降雨,该类型雨量>26 mm,能够对深层干化土壤产生有效水分补给。2014—2019年发生深层入渗补给型降雨仅16次,累积雨量791.8 mm,降雨次数、降雨量的有效率分别为4.64%和35.19%。(2)月尺度条件下,降雨量(P月)与逐月入渗深度(Z逐月)、月累积入渗深度(Z累积)均呈二次函数关系变化,Z逐月=-0.0102P月2+3.955P月-6.7335(R^2=0.9639),Z累积=-0.0003P月2-0.1331P月+191.71(R^2=0.9208)。(3)年尺度条件下,2014—2019年雨量分别为187.6,391.6,590.8,337.6,342.4,400.0 mm,降雨逐年引发的入渗深度依次为160,220,400,260,260,120 cm,累积入渗深度依次可达180,220,400,700,1000,1400 cm。研究结果对揭示自然降水恢复干化土壤机理,加强土壤干层人工蓄水保墒技术,合理选择保墒措施,以及促进当地生态环境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9.
在分析"农业经济用水量"的概念及其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经济用水量的决策层次:宏观决策、中观决策和微观决策.着重分析了农业经济用水量决策系统的功能与框架,系统具有数据管理、查询服务、分析统计、模型管理、决策支持、方案评估及系统帮助等功能.并进行了数据库和模型库的设计.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系统建立的途径.  相似文献   
40.
小麦高留茬田间水分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小区和大田试验,研究了留茬、灭茬和烧茬三种处理土壤、近地层空气温湿度的变化,比较了三种处理夏玉米生长发育状况,分析了小麦高留茬的田间水分效应。结果表明,留茬明显降低了土壤温度,测定日0cm地表温度全天内留茬都处于最低,其中10时到14时降温效果最明显,土壤5~25cm平均温度分别较灭茬和烧茬低1.45℃和2.3℃;土壤0~70cm含水量自始至终留茬高于灭茬和烧茬;留茬对近地层空气湿度的影响主要在晚上,麦秆凝结的水汽增大了空气湿度,白天留茬高度内气温低湿度较大,留茬高度外气温高湿度较小(与灭茬和烧茬相比)。留茬对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后期,试验结束时留茬株高、茎粗均高于灭茬和烧茬,表现出较大的后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