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6篇
基础科学   1篇
  11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21.
舟曲县"8.8"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的众多因素中,生态环境变化对泥石流发生的影响引起了各方面的特别关注,为此以Landsat系列数据为信息源,监测了自1975年以来泥石流发生的小流域内不同生态系统用地现状、动态变化及其对泥石流发生的影响。监测结果表明舟曲县城泥石流的发生有其必然性,与小流域生态环境近期变化的关系不太显著。但是坡耕地的增加、林地的减少增加了泥石流物质累积的速度,增大了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性。居民地建设布局中未能充分考虑到为泥石流预留排泄通道是造成重大灾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2.
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S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本文以RS为信息源、GPS为空间定位手段,利用GIS技术对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在编制敦煌铁路沿线10km生态系统类型图的基础上,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两方面,利用专家打分法结合数学模型进行评价,将铁路沿线地区划分为不同的保护级别,为铁路建设合理设计工程和施工场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3.
我国自然保护区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会导致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潜在边界或关键生境发生迁移或灭失,直接影响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服务功能,甚至威胁国家生态安全。根据实地调研材料,文中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影响、风险管控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从加强自然保护区气候变化影响监测、风险预警与管控科学研究,构建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适应性管理技术体系,建立健全管控机制,开展试点示范,开展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划定生态红线的新形势下加强自然保护区适应性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4.
采用相邻格子法,以西藏山南地区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砂生槐种群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设立20 m×30 m的样方,研究了不同生境条件下砂生槐种群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等生活史特征的异同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藏高原砂生槐在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2种生境中的种群径级结构均呈现基部宽,顶部窄,随径级增大个体植株数减少的趋势。半固定沙地砂生槐种群是增长型种群,固定沙地砂生槐种群结构偏向成熟型。砂生槐种群在幼苗阶段死亡率较高,进入中龄期后死亡率有所降低。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的砂生槐种群均呈DeeveyΠ型(直线型)分布。  相似文献   
25.
毛乌素流动沙地飞播后沙丘的固定过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飞播后的影响沙丘固定的地貌因素以及不同沙丘类型区飞类型区飞播后所能达到的固定水平和时间进程等方面,对毛乌素流动沙地飞后沙丘的固定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沙丘地貌要素中,飞播后影响沙丘固定的最关键子是沙丘迎风坡坡度,其次为沙丘高度,当播区沙丘以单相新月形沙丘为主,沙丘普遍高度在5m以下时,飞播植物可迅速占满整个播区,飞播后10年内流沙可基本上得到全部固定,当播区沙丘形态以梧状沙丘为主,沙丘高度在10m以上时,飞播后植物仅能在丘间地和沙丘下部定居,而且很难扩展其定居范围,这种消兵类型区飞播后流沙不可能得到全部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