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3篇
林业   12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针对当前在区域性的湿地保护上仍缺乏有效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的情况,基于生态承载力的湿地评价结果,对平阳县湿地资源进行了分区分级保护,以有效实现区域湿地的系统性保护,为沿海区域性湿地保护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2.
以SPOT5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从景观总体特征、沿海防护林景观格局及其高程响应规律3个方面入手,将浙江省玉环县海防林景观划分10个景观类型(7个一级景观,3个二级景观)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论如下:(1)玉环县海防林景观整体上异质性较强,景观结构不合理,针叶林比例过大,阔叶林与混交林偏少;(2)研究区景观随高程分异变化显著,整体上呈现出随高程上升,斑块面积变大、形状趋于规则、破碎度减弱、团聚性和连通性增强的规律;(3)人类活动以及城镇化进程是研究区景观异质性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4)台风等自然灾害对景观异质性增强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构建落叶松人工林单木和林分水平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使之既在数据采集区域内能够表征不同水平下的差异程度,又具有较强的通用性。[方法]基于64株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样木生物量实测数据和40个每木检尺样地数据,在考虑和未考虑林龄2种情形下,利用哑变量和非线性似然无关回归方法相结合,构建单木和林分水平的一元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1)地上及全株生物量模型单木水平下的R~均大于0.95,林分水平下的R~均大于0.78,(2)利用哑变量考虑林龄因素后,单木水平下各评价指标总体稳定,参数b值范围从0.905 5~2.512 5减小为1.047 0~2.202 8。林分水平下R~2提升0.201 9,参数b值范围从0.071 1~1.560 7减小为0.781 1~1.055 1;且具有更小的TRE、MPE和MSE。(3)利用对数转换的线性回归模型,全株及各组分生物量模型残差的分布趋势均平行于横轴。[结论]非线性似然无关回归和哑变量相结合的方法灵活、建模过程简单、模型稳定性好,适用于不同因素下落叶松人工林相容性生物量模型构建。林龄因素对林分模型拟合效果的改善更显著,在建模过程中,单木模型可以不考虑林龄的影响,而林分模型需要考虑林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基于机载激光雷达的落叶松组分生物量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构建基于机载LiDAR的落叶松组分生物量反演模型,讨论不同方法对模型构建的影响。[方法]以地面实测样地数据和同步获取的机载LiDAR点云数据为数据源,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LR)和随机森林(RF)方法,估测了长白落叶松的组分生物量,利用"刀切法"评价了模型的泛化能力。[结果]表明:(1)MLR筛选得到的H_(interval)、H_(80)、D_(10)、D_(20)与各组分生物量普遍表现为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2)MLR模型的R~2高于0.82(枝、叶除外);RF模型的R~2均高于0.91,且均拥有较小rRMSE、TRE值。(3)MDI和MDA方法的变量相对重要值排序均能较好地体现LiDAR变量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MDI在趋势性判断和阈值设定方面更具优势。[结论] LiDAR变量与组分生物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F拥有更好的拟合效果和泛化能力,MLR则对LiDAR和组分生物量的关系有更明确的解释能力。反演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林分的现势特征,生物量被低估的现象会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逐步增多。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苗木花卉产业各个单位和部门生产销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长沙市国有园林苗圃为例,开发基于MapObject、ArcGIS技术和Visual Basic语言的苗木花卉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的建立,实现了在互联网环境下对苗木花卉的生产经营管理、基本信息管理、图形属性互查、统计报表管理及动态信息发布等功能,其中生产经营管理涉及选种、育苗、灌溉、病虫害防治、施肥、在线订购、客户服务等一系列工作.此系统的应用极大提高了苗圃管理者的工作效率,方便决策者从宏观上把握苗圃情况,促进苗木花卉信息管理水平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从森林经营和产品碳储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论述了木/竹产品碳足迹研究进展,分析了其替代高密度化石材料的减排效应,指出应将森林碳汇动态变化、产品的生命周期影响评价和替代减排效应作为整体进行集成动态分析。在此基础上,描述了木/竹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框架与指标体系,旨在为探索木材工业领域碳中和路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