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1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2篇
  121篇
综合类   118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生物质炭施用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贺东  吕泽先  刘成  刘晓雨  潘根兴 《土壤》2017,49(5):888-892
通过田间试验,观测分析不同生物质炭用量(0、20和40 t/hm~2)下马铃薯产量、品质和土壤肥力的变化及其年际效应,为生物质炭在马铃薯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低剂量生物质炭施用(20 t/hm~2)显著提高了马铃薯总产量和商品率,生物质炭施用后第一年马铃薯总产量比对照提高了41.08%。当生物质炭用量为40 t/hm~2时,马铃薯产量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但降低了一些品质指标,其中2016年干物质和淀粉含量比对照降低了18.47%和24.03%。生物质炭施用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并增加了土壤C/N和电导率;而对土壤p H和全氮含量的影响与生物质炭施用年限有关。生物质炭施用量和施用年限显著影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低剂量生物质炭施用能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但第二年无增产效果;随着生物质炭用量增加马铃薯增产效果消失,还可能会降低马铃薯品质。生物质炭施用后马铃薯产量变化与土壤紧实度改善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02.
保护性耕作对丘陵区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长期保护性耕作通过增加土壤有机碳而成为稻田土壤结构改良的一项有效措施,而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机制的影响尚未完全清楚。本文供试土样采自耕作制定位试验水旱轮作、冬水免耕、垄作免耕和厢作免耕耕层(0~ 20 cm)土壤,土样经过糊化作用、湿润作用和再次糊化作用等预处理,用以阐明稻田土壤团聚体的破碎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糊化作用和湿润作用后紫色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差异不明显,而保护性耕作显著影响团聚体的稳定性。糊化作用后团聚体水稳性强弱顺序为:垄作免耕>厢作免耕>冬水免耕>水旱轮作,湿润作用后团聚体水稳性强弱顺序为:厢作免耕>垄作免耕>冬水免耕>水旱轮作。糊化作用下团聚体稳定性与有机碳浓度相关性不显著(r=0.432,p>0.05),湿润作用下团聚体稳定性与有机碳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626,p<0.01)。因此,研究结果说明保护性耕作有利于紫色水稻土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提高,进而增强团聚体的水稳性。  相似文献   
103.
多尺度多分辨率破碎方法评价土壤结构的原理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数学描述上,应力小波破碎分析具有小波分析相同的形式,因此,能够将小波分析的理论进行重新阐释,以使其适用于破碎研究。结果发现,应力小波方法在描述破碎体结合面的结合强度方面具有特殊性。同时表明土壤破碎体分形维数是土壤结构的宏观统计学指标,而土壤破碎体的单粒能量消耗值是土壤结构的微观应力小波指标,只有综合使用这两个指标才能够全面地评价土壤的结构状态。在不同季节进行相同的机械耕作处理下,南京水田农地的耕作层土壤结构表现差异明显。秋季耕作土壤的应力小波指标明显优于春季耕作的土壤,同时,秋季耕作土壤的分形维数也远大于春季耕作的土壤。  相似文献   
104.
不同施氮量下北方稻田一次与分次施氮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设计了适量和过量总施氮量下的一次和分次施氮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山西半干旱地区肥力水平较低的盐渍型水稻土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氮量(N198kghm-2)下,水稻插秧前基肥一次性施氮较分三次在不同生育期施氮稻谷平均增产达10%;但过量施氮下,一次性基肥施氮较分三次施用平均减产6.6%。总施氮量小于适宜施氮量时,基肥一次性施氮较分三次施用平均增产则达到30%。插秧前基肥一次性施氮与基肥和分蘖初期分两次施氮相比,稻谷产量无明显差异。这说明插秧前和分蘖初期是该地水稻的有效施肥期。在不施磷肥或磷肥做基肥一次施用而氮肥分次施用的情况下,基肥氮磷施用比例也影响所施用氮肥的肥效;因此,就所试验的肥力较低的盐渍型水稻土来说,可以实行在减量施氮下的插秧前基肥一次性施氮,而不需要追施氮肥,并且在施P2O5130kghm-2的条件下,总施氮190kghm-2即可满足高产,因而可以减少习惯施氮量的1/3。  相似文献   
105.
2种杂交水稻对2种不同土壤中Cd吸收与分配的比较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选择两种水稻(超级稻"Ⅱ优明86"和普通杂交稻"汕优63")与乌栅土和红沙泥田两种水稻土为材料,采用添加(2.5 mg Cd·kg-1 土)和不添加外源Cd处理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杂交稻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对Cd的吸收及其器官分配.结果表明,抽穗期是杂交稻和超级稻Cd吸收的关键时期,且Cd处理下超级稻品种Cd吸收能力高于普通杂交稻品种.无外源Cd处理下,超级稻品种比普通杂交稻品种表现出更高的转运能力,因而是转运和器官分配特点而不是吸收Cd能力决定两者的子粒Cd水平.不过,在外源Cd处理下,土壤因素成为超级稻子粒Cd含量高于杂交稻的主要因素,超级稻在Cd化学有效性高的红沙泥田中的Cd吸收能力显著高于普通杂交稻,这可能是我们以前报道的酸性红壤水稻土中杂交稻子粒Cd吸收积累成倍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6.
以桂林丫吉村岩溶实验场为例,分析了表层带岩溶系统中碳库组成,测定了各碳库的碳稳定性同位素丰度,表明土壤碳是系统中最大的碳库,生物的CO2吸收同化与土壤有机质分解导致垢土壤CO2释放是系统中主导的碳流通过程,系统活动态碳组分主要由土壤碳贡献,从而揭示了土壤碳过程表层岩溶作用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07.
The published data on pedogenic carbonates(SIC)in aridic soils of China  相似文献   
108.
活化率指示苏南土壤环境中重金属污染冲击初探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分析了采自苏南吴县市密集乡镇工业区和生态保护区的3种代表性水稻土的Pb、Cu、Zn等重金属元素全量和有效态含量。结果表明,土壤表层存在显著的重金属元素积累,且工业环境中明显强于农业环境中。提出用活化率结合全量指示重金属环境污染冲击。  相似文献   
109.
为研究重金属污染环境胁迫下新碳的添加对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以苏南地区不同程度Cd/Pb污染的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法,研究了添加玉米秸秆(新碳)条件下重金属污染对水稻土有机碳(老碳)矿化的影响。试验通过测定土壤CO_2-C排放动态及其δ~(13)C值、总有机碳和活性碳库组分含量,计算了相对激发效应,探讨了不同程度重金属污染对水稻土新老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新鲜有机碳的添加均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累计矿化量,添加玉米秸秆后不同程度重金属污染的水稻土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分别提高了120%(轻度污染土壤,P0)、540%(较高程度污染土壤,P1)和360%(高度污染土壤,P2)。添加玉米秸秆同时促进了不同程度重金属污染水稻土中原有有机碳的矿化速率,相对于P0与P1土壤,P2土壤更能促进水稻土老碳的矿化,并降低了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且在培养的不同阶段P2土壤相对激发效应显著高于P0与P1土壤,在培养第30天时相对激发效应值达到最高,分别为47.3%(P0)、148.2%(P1)、189.2%(P2)。  相似文献   
110.
南极乔治王岛原始土壤的若干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