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9篇
农学   2篇
  10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51.
牦牛体外胚胎培养作为辅助生殖策略,能够有效提高其繁殖能力。为研究牦牛卵母细胞体外培养过程中不同的处理方式对孤雌激活胚胎发育质量的影响,10月份采集5~8岁健康母牦牛卵巢,抽吸法收集卵母细胞进行体外成熟诱导,设置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umulus-oocyte complexs,COCs)和裸卵2个试验组;TCM199培养时间分别为24、36 h;以及体外培养12 h的COCs,消化之后再移入TCM199培养12 h)分别进行孤雌激活,在体外进行孤雌胚胎培养,统计卵裂率和囊胚率。结果显示,牦牛COCs的孤雌激活胚胎发育率显著低于裸卵(P<0.05),且后期出现脱卵丘细胞现象;COCs在TCM199中培养24 h的孤雌胚胎卵裂率明显高于培养36 h的处理组(P<0.05);裸卵再培养之后卵母细胞成熟率低、进行孤雌激活的卵裂率极低,且大部分发生贴壁。以上结果表明,体外培养24 h的COCs经透明质酸酶消化为裸卵的孤雌激活效果最佳,其卵裂率最高,囊胚率最高。研究结果为揭示牦牛卵母细胞孤雌激活前的不同处理方式与孤雌激活胚胎的发育质量提供了依据,可为优化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提高孤雌激活...  相似文献   
52.
为了进一步研究自噬在牦牛生殖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合成牦牛自噬相关5(autophagy related 5,ATG5)基因,并将合成的基因插入pET-32a质粒,转化BL21(DE3)感受态细胞,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β-D-Thiogalactoside, IPTG)诱导表达ATG5重组蛋白并纯化,免疫日本大耳白兔,制备牦牛ATG5多克隆抗体。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抗体的效价,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 WB)技术检测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通过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 IHC)和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 IF)应用所制备的抗体检测ATG5蛋白在牦牛生殖器官中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pET-32a-ATG5原核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IPTG诱导获得了大小约为53 kDa(含His和Trx标签)的重组蛋白;制备的牦牛ATG5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1 280 000,特异性良好。应用显示,ATG5蛋白在牦牛睾丸和输卵管中均有表达。本研究成功制备了牦牛ATG5多...  相似文献   
53.
人工授精技术已成为改良甘南牦牛的关键辅助性繁殖技术手段,研究发现娟姗牛是甘南母牦牛杂交改良的最佳父本,因此建立了一套标准化、易于操作的娟姗牛冻精人工授精甘南母牦牛的辅助生殖技术,对当地牦牛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待配母牦牛个体的筛选、群体的组建、饲养与管理、冻精质量与受精潜能的评估、牦牛发情临床鉴定、人工授精标准程序、妊娠诊断与管理等环节,对娟姗牛冻精人工授精甘南母牦牛的标准进行完善,在夏河县多家牦牛养殖合作社进行推广应用,并通过比较授精技术优化前后母牦牛的产道疾病、受胎率与产犊率,分析牦牛生产效果。结果显示,娟姗牛冻精人工授精甘南母牦牛辅助繁殖技术优化后,牦牛发情鉴定准确率高达85.98%,群体受配后整体妊娠率为85.86%,产犊率为92.09%,与传统授精技术相比显著提高;且授精后牦牛产道疾病发生率及胎衣不下、子宫脱出等围产期疾病发生率显著降低,说明优化后娟姗牛冻精人工授精甘南母牦牛技术可显著提升牦牛杂交改良的生产效果。  相似文献   
54.
55.
旨在研究RBM3在牦牛(Bos grunniens)生殖相关调控中的作用。本研究以卵泡期、黄体期和妊娠期4~6岁健康雌性牦牛各3头为采集对象,采集其卵巢、子宫和输卵管共9组试验样品,每组设置3个生物学重复。利用基因克隆技术克隆牦牛RBM3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分别在基因层面和蛋白层面检测RBM3在牦牛子宫、卵巢和输卵管中的相对表达量;利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IHC)方法检测RBM3蛋白在试验样品中的分布定位。牦牛RBM3基因(GenBank No.:MF142258.1)被成功克隆并预测出二、三级结构,发现其与野牦牛亲缘性最近,基因编码区第51位、98位核苷酸不同于常见哺乳动物,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其编码的蛋白质为稳定的非跨膜蛋白。RBM3蛋白在本试验9组样品的表达量有如下差异:在卵巢中,黄体期显著高于卵泡期和妊娠期(P<0.05);输卵管中,卵泡期显著低于黄体期和妊娠期(P<0.05);子宫上,卵泡期显著高于黄体期和妊娠期(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RBM3在卵巢中的主要表达位置是卵泡膜、颗粒层和黄体细胞;在输卵管的表达位置是黏膜上皮;子宫上的表达主要以子宫内膜和子宫腺为主。本研究结果提示,RBM3可能参与牦牛个体发情周期和妊娠过程的调控以及妊娠识别等过程,为RBM3这一冷应激调节因子参与牦牛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性生理机制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6.
57.
【目的】研究连翘叶酶 醇提取物(FLEAE)抗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8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C)、FLEAE对照组(FC)、DILI模型组(DILI)及FLEAE高、中、低剂量治疗组(HFC、MFC、LFC),其中NC组和FC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小鼠腹腔注射300 mg/kg APAP注射液,每天2次,连续注射4 d,第5天开始NC组和DILI组小鼠灌胃生理盐水,FC、HFC、MFC和LFC组小鼠分别灌胃FLEAE 600,600,400和200 mg/kg,每天2次,连续灌胃3 d。最后1次灌胃12 h后,检测各组小鼠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及氧化应激指标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水平,肝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损伤情况。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FLEAE调控DILI的靶点集,GO和KEGG分析靶点的基因功能及通路,筛选FLEAE抗DILI的核心靶点。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核心靶点PIK3CA及其下游凋亡抑制分子B细胞淋巴瘤-2(Bcl-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FLEAE可显著降低DILI组小鼠血液中的ALT和AST水平,改善药物性肝损伤。FLEAE可显著降低DILI小鼠的GSH和SOD水平,提高H2O2和MDA水平。网络药理学分析表明,FLEAE抗DILI靶点与凋亡过程的负调控、氧化应激等有关,主要富集于PI3K/Akt信号通路,可能通过PIK3CA发挥作用;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FLEAE可能通过提高PIK3CA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发挥抗DILI及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结论】FLEAE通过上调DILI中PIK3CA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和改善氧化应激,发挥抗DILI的作用。  相似文献   
58.
广东省常规水稻育种具有辉煌的历史,近40年(1982—2021年)共通过审定359个常规稻品种。本研究将这40年分为8个时期,对各时期审定品种的特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平均单产由5 313.0 kg/hm2稳步提升至6 882.2 kg/hm2;平均株高逐渐增加,有效穗数明显下降,穗长和穗粒数明显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未明显改变;直链淀粉含量由26.1%下降至16.5%;审定品种总体优质率75.2%,近3年(2019—2021年)审定品种的优质率达85.2%,其中国标1级优质稻占比达39.5%;稻瘟病中抗及以上品种占比85.8%,白叶枯中抗及以上品种占比44.0%;通过审定的359个品种来源于406个亲本,其中有8个亲本直接衍生10个以上品种,黄广油占和五山丝苗分别衍生25个和21个品种,而这8个亲本均衍生自当前我国籼稻育种中重要骨干亲本丰八占;推广面积超过6.67万hm2的品种共55个,其中12个品种超过66.67万hm2,黄华占和双桂1号推广面积均在333.33万hm2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