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2篇
  48篇
综合类   52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1.
112.
通过对红黄泥田、灰泥田、河泥田三处水稻土壤对磷的吸附研究发现,红黄泥对磷的吸附最强,解吸量少;河泥田对磷的吸附最弱。从能量指标来看,戏黄泥施磷的临界浓度为0.3mgkg^-1土,灰泥田和河泥田为0.1mgkg^-1。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水稻的根系生长。只有有机物与磷肥混合施用,才能协调平衡水稻体内养分,杂交稻全生育期中,均保持较高磷水平,因此,杂交稻施用磷肥的效果优于常规稻。  相似文献   
113.
为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典型土壤中铜、锌、镉形态分布特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采用BCR连续提取法测定了黑土、潮土和红壤在20多年不同施肥措施(不施肥、施化肥、化肥有机肥配施)下土壤中Cu、Zn、Cd形态的含量。结果表明,黑土施用磷肥提高了Cu、Zn的酸提取态和氧化物结合态比例,施用有机肥增加了土壤Cu、Zn的酸提取态和有机结合态比例,降低了Cd的有机结合态比例;潮土单施化肥或配施有机肥均能提高酸提取态、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Zn比例;红壤施磷肥提高了Zn的酸提取态和有机结合态比例,施有机肥提高了Cu、Zn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比例。对作物籽粒和秸秆Cu、Zn、Cd浓度与其在土壤中各形态含量作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黑土中Cu、Zn、Cd的生物有效态以酸提取态为主;潮土中Zn、Cd的生物有效态以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为主;红壤中土壤酸提取态、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物结合态Cu、Zn、Cd都具有一定的生物有效性。Cu、Zn、Cd总量和EDTA-可提取态是黑土和红壤重金属形态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14.
作物的立地条件,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已有的研究资料表明,作物所吸收的养分70%以上来源于土壤,其余来源于所施用的肥料。因此,研究土壤对所施用肥料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据调查,湘南地区大部分水田土壤缺少磷钾营养元素,制约着水稻产量的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的化肥工业还比较落  相似文献   
115.
双季稻田改制对作物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红壤地区双季稻田改制对作物生长及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为灌溉条件较差稻田种植制度改革提供有效模式。【方法】利用田间定位试验方法,研究了双季稻田改种牧草、水旱轮作及旱作等模式对作物生长、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并分析了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按各处理生产产品的市场价格进行折算,稻田改制可增加产值、提高产投比。各处理比较,以水旱轮作产值最高,分别比对照、牧草和旱作处理增加34.7%、21.4%和2.2%,且牧草和旱作处理也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1.0%和31.8%;牧草、水旱轮作和旱作处理产投比值分别比对照高0.9、0.6和0.3。种植牧草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全磷及速效磷含量有较好效果,但各处理土壤碱解氮、全钾、速效钾的含量均有一定幅度下降,说明在本研究的施肥水平下,有必要增加氮素、特别是钾素养分的投入。【结论】在当前红壤地区双季稻田肥力状况、气候及作物栽培管理条件下,对灌溉条件较差的稻田进行改制是可行的,其中,种植牧草或实行水旱轮作对提高经济效益、提升土壤肥力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6.
通过对红壤旱地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研究,发现不同的施肥处理对红壤旱地性质影响极为明显:长期施用化肥,耕作13年后,土壤活性有机质下降39.6%,在NPKS处理中,活性有机质上升16.9%,M中上升11%。长期施用有机物的处理中,土壤的微生物的数量和土壤酶的活性显著高于长期施用化学肥料的处理,由以长期单度施用化学氮肥为最低。在红壤旱地上长期施用化学肥料,使土壤严重酸化,不利于玉米的生长,肥料的长期效果为:氮肥仅增产24.9%,化学肥料配合施用的NPK处理增产率267%,NPKS处理增产率319%,M处理增产率267%,NPKM处理增产率高达367%。施用有质物还可防止土壤酸化,提高土壤的养分的有效性和肥料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7.
长期施用含氯化肥对水稻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持续26年的湖南祁阳红壤站长期肥料试验的水稻植株样品被用来研究长期施用含氯化肥对水稻的养分吸收和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含氯化肥已显著减少水稻吸收P、Ca、Mn、Cu、Si,并抑制Cu、Zn、Si和P向籽粒运输,导致水稻结实率降低,倒伏率提高。  相似文献   
118.
通过对4种土壤母质发育的8个土壤的SO^2-4吸附研究发现:土壤最大吸附量与土壤的酸度呈负相关,与有机质呈正相关。砂性母质发育的SO^2-4吸附能力明显弱于粘性母质发育的土壤。在粘性母质红壤系列中,阳离子交换量与SO^2-4吸附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9.
赵凯丽  徐明岗  周晓阳  蔡泽江  王伯仁  刘瑜  颜芳  孙楠 《土壤》2022,54(5):1010-1015
为探明红壤区不同耕地利用类型下土壤酸度的剖面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选取江西省余江县和湖南省祁阳县的典型水田、旱地两种耕地利用类型下、第四纪红土母质发育的红壤,分5层(0-20、20-0、40-60、60-80 cm 和 80-100 cm)测定土壤pH、交换性铝、有效阳离子含量及有机质含量等指标,分析剖面酸度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土壤pH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不同耕地利用类型下以水田剖面pH较高,范围为5.80-6.43,旱地剖面pH较低,范围为4.68-5.41。土壤交换性铝含量以水田含量较低,范围为0.16-1.56 cmol/kg,旱地的含量较高,范围为4.22-7.02 cmol/kg,水田的交换性铝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旱地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0-20 cm土层的交换性铝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40-100 cm土层的交换性铝与有效阳离子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耕地利用类型是影响土壤酸度的主要因素之一,旱地土壤酸度强于水田。增加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可能是减缓酸化、降低交换性铝含量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