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3篇
农学   4篇
  73篇
综合类   34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陈晏  戴传超  王兴祥  张波  鞠群 《土壤学报》2010,47(3):537-544
通过向盆栽土壤中分别添加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thunb)DC.)凋落物(CK)、内生真菌拟茎点霉(Phomopsissp.编号B3)和灭菌凋落物(MB)、内生真菌和凋落物(WB)、内生真菌和凋落物及菌体发酵液(WBF)、凋落物和灭菌发酵液(WMF)后,定期检测凋落物纤维素、木质素降解率,测定土壤纤维素酶和木质素酶活性,并利用巢式PCR方法跟踪土壤中活体内生真菌B3动态变化,研究了土壤施加内生真菌对掉落的茅苍术残体的分解及土壤降解酶活性影响。结果表明,植物内生真菌离开宿主进入土壤仍具有生理活性,能适应非宿主环境,存活30 d之久。在此期间,内生真菌在富含凋落物的土壤中明显加快纤维素、木质素的降解,在10 d、30 d、60 d取样测定,处理组中WBF和MB的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处理组MB和WB的土壤木质素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  相似文献   
82.
李平  王兴祥 《土壤》2006,38(4):441-447
采用50cm原状土柱进行模拟淋溶实验,比较研究了模拟酸雨和几种低分子量有机酸对红壤Al、Si及盐基离子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酸雨淋洗后土壤中有极少量的Al和一定量的Si及盐基离子淋出。与去离子水对照相比,pH3.5和pH4.5模拟酸雨处理Si的淋出总量分别增加了6.52%和3.26%;K 、Na 、Ca2 和Mg2 等盐基离子淋出量增加了2.41%~96.80%。100μmol/L的柠檬酸、苹果酸和草酸处理Al、Si的淋出量与模拟酸雨处理相差不大,而10mmol/L的柠檬酸、苹果酸和草酸处理则比模拟酸雨处理有显著的增加。有机酸淋洗后淋出液中各盐基离子含量均要高于模拟酸雨处理,盐基离子淋出总量是模拟酸雨处理的1.58~9.27倍。实验结果说明低分子量有机酸在酸化土壤方面比酸雨有更大的威胁。由于盐基离子的大量淋失,模拟酸雨和有机酸淋洗后淋出液pH均要高于原淋洗液pH。  相似文献   
83.
江西省余江县土壤肥力变化和驱动因素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照分析了余江县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和2003年土壤养分和土壤pH的时空变化和土壤肥力综合指数变化。运用模糊数学、多元统计和层次分析方法,选取指标并计算了余江县土壤肥力各指标的隶属度、权重,并最终求得土壤肥力综合指数。通过比较发现,20年来,余江县土壤pH有显著下降,土壤酸化加重;速效磷、速效钾有较大幅度的显著提高;而有机质略有下降、全氮略有升高,但是变化幅度不大,不明显;土壤肥力综合指数显著增加。分析了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是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施肥量增加、施肥结构的更加合理,还与气候、地形、酸雨和土壤侵蚀的改善有一定的关系。并根据余江县的实际提出了合理对策。  相似文献   
84.
低丘红壤花生南酸枣间作系统研究IV.光能竞争与剪枝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兴祥  何园球  张桃林  张斌  王明珠 《土壤》2003,35(4):320-324
农林间作导致间作花生区域光合有效辐射和花生产量的下降,而且花生产量与光合有效辐射呈极显正相关,表明了光能竞争是导致农林间作花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2001年6月初剪枝后,5龄和9龄南酸枣间作系统花生相对光合有效辐射分别从5月份的79.2%和63-4%增加到88.7%和67.5%;但随着南酸枣生长,5龄和9龄南酸枣间作系统中7月份的花生相对光合有效辐射又下降到80.8%和65.7%。2001年剪枝以后,5龄南酸枣和9龄南酸枣间作系统花生相对产量分别由2000年的64.1%和55.4%提高到68.2%和58.1%。这表明剪枝在短期内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光能竞争,但仍然不能满足花生生长需要。  相似文献   
85.
几种低分子量有机酸淋溶对土壤pH和交换性铝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李平  王兴祥 《土壤》2005,37(6):669-673
采用原状土柱进行模拟淋溶实验,比较研究了模拟酸雨和几种低分子量有机酸对红壤pH和交换性Al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去离子水CK相比,pH3.5和pH4.5模拟酸雨淋洗后0~10cm土层pH分别降低了0.27、0.44和0.08、0.18个单位,土壤交换性Al含量分别增加了4.43%和2.38%;而10~50cm土层pH没有显著变化。柠檬酸、苹果酸和草酸淋洗后0~10cm土层pH比模拟酸雨淋洗后高0~0.3个单位,土壤交换性Al含量则要低0.08~0.75cmol/kg。与模拟酸雨相比,100μmol/L柠檬酸、苹果酸和草酸淋洗后10~50cm土层pH降低幅度基本上<0.1个单位,交换性Al含量增加了6.99%~12.82%;而10mmol/L柠檬酸、苹果酸和草酸淋洗后10~50cm土层pH降低幅度达0.02~0.83个单位,交换性Al含量增加了22.45%~34.66%。这意味着低分子量有机酸或许比酸雨在加速土壤酸化方面有更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86.
花生-南酸枣间作系统氮素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低丘红壤花生—南酸枣间作系统中利用1 5N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结果表明 ,5龄和 9龄南酸枣分别竞争利用了施用于花生的氮肥的 9 66%和 3 0 15 %。与单作花生系统相比 ,5龄和 9龄南酸枣间作系统中花生对表施氮肥的利用率分别下降 3 7 8%和 5 9 1%。间作 5龄南酸枣对模拟淋溶至亚表层土壤氮素的利用率非常低下 ,与花生单作相比 ,5龄南酸枣间作系统表施氮素土壤残留没有显著差异 ,其安全网作用不明显。随着树龄增加 ,南酸枣根系充当安全网作用的潜力被证实。 9龄南酸枣对模拟淋溶至3 5cm和 5 5cm深度土壤氮素的利用率分别为 3 3 79%和 14 74% ,与花生单作相比 ,其表施氮素在 0~ 60cm土层残留降低 2 4 1%。  相似文献   
87.
用15N研究了花生与南酸枣复合系统中两者N素利用率及其对产量与生物量的影响,并分析了N素养分在水肥光竞争诸因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8.
柠檬酸对高岭石的溶解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间歇法(batch method)研究柠檬酸对高岭石溶解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0.02mmolL-1)柠檬酸可促进高岭石中Ca2+、Mg2+、Na+少量的释放。当柠檬酸浓度分别为1.0mmolL-1和8mmolL-1时,Ca2+,Mg2+,K+,Na+,Si,Al3+阳离子的释放量也相应地增加。释放的Ca2+、Mg2+主要来自高岭石表面的吸附,而Na+、K+则来自高岭石的溶解。  相似文献   
89.
选择江西省南昌市郊区和余江县分别代表红壤地区集约化农业快速发展的大城市郊区和典型农区,研究集约农业利用下红壤地区土壤肥力与环境质量的变化特征与调控措施.结果表明,20多年来,以南昌市郊区为代表的城郊菜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21.53%(一般农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不大),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13.15~18.86倍,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增加1.15~1.35倍;而土壤全氮含量增加不明显,土壤硝态氮的积累不多;以余江县为代表的传统农区,土壤酸化趋势明显,近90%的土壤有pH下降现象,平均下降达0.5个单位;同时部分农田土壤有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化肥用量的增加特别是磷钾肥的大量施用、以及畜禽粪肥的施用,是造成土壤养分富集和失衡、土壤酸化的重要原因.工业生产是造成农田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短期减量施肥、配合施用养分促进剂,以及通过施用缓释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养分的过度富集与失衡; 适当施用石灰等碱性改良剂是防治土壤酸化的重要措施;而对于轻度污染土壤,可以通过施用化学改良剂(如石灰等),或种植超积累植物而得到修复.  相似文献   
90.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台湾杉资源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湾杉Taiwania cryptomerioides,杉科,台湾杉属,常绿大乔木,国家二级保护树种,第四纪冰川孑遗植物。我国早在第四纪冰期前就有大面积的台湾杉林分布,经过第四纪冰期的几次侵袭,目前世界上仅在中国和缅甸有分布。在我国仅限于云南省西部怒江流域的贡山、澜沧江流域的兰坪、台湾的阿里山、湖北省西南部的利川、毛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