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2篇
农学   23篇
基础科学   1篇
  42篇
综合类   99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56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南方水稻土富含铁氧化物,土壤有机碳通过与铁氧化物结合的形式长期固存于土壤中;由于土壤中氧化铁和有机碳主要通过吸附、键和与包裹等形式存在,所以不同的碳铁复合物的稳定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尽管已有较多研究分析了土壤中有机碳与铁矿的结合与赋存形式,但是有机碳与铁矿间的结合方式对有机碳在水稻土中矿化及其激发效应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以葡萄糖为典型小分子外源有机碳,通过制备针铁矿吸附态葡萄糖和包裹态葡萄糖,采用室内模拟培养实验,研究了两种铁矿结合态葡萄糖在淹水水稻土中的矿化特征及其激发效应。结果表明:与单独添加葡萄糖处理相比,碳铁复合物的添加分别使CO2和13CO2释放量增加了0.39倍~0.53倍和0.87倍~1.07倍,却使CH4和13CH4释放量分别降低了0.44倍~0.59倍和0.25倍~0.44倍。相对于针铁矿吸附态葡萄糖,针铁矿包裹态葡萄糖显著抑制了CH4释放。而且,碳铁复合物的添加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释放CO2,但抑制了来源于土壤原有有机碳的CH4释放。其中,针铁矿包裹态葡萄糖对来源于土壤原有有机碳的CH4释放量是针铁矿吸附态葡萄糖的1.33倍。针铁矿包裹态葡萄糖的快速矿化的碳库比例显著高于针铁矿吸附态葡萄糖,且其半衰期(T1/2)比针铁矿吸附态葡萄糖大10.85倍,其快库转化速率(k1)和慢库转化速率(k2)比铁矿吸附态葡萄糖的小10.74倍和19倍。其次,针铁矿包裹态葡萄糖对土壤有机质CO2累积激发效应表现为较弱的正激发(6.44 mg?kg-1),而对土壤有机质CH4累积激发效应则表现为负激发(-15.49 mg?kg-1),即针铁矿包裹态葡萄糖的添加抑制了土壤原有有机碳的矿化(-9.05 mg?kg-1),从而增强了土壤有机碳的固持潜力。因此,不同结构碳铁复合物的添加抑制了土壤原有有机碳的矿化,且针铁矿包裹态有机碳比针铁矿吸附态有机碳在水稻土中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固碳效应。该研究结果也表明,水稻土中与铁氧化结合的小分子有机碳相对于游离态的有机碳,具有更强的生物稳定性,更低的矿化速率,而且能够抑制土壤有机碳的矿化,产生负激发效应,有利于增加土壤的长期固碳效应。  相似文献   
52.
试验旨在揭示材料间的亲缘关系,从而为促进中国野生草坪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以及核心种质资源的构建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品种选育过程中亲本选配、后代遗传变异程度及杂种优势水平的预测提供预见性的指导。试验以国外匍匐剪股颖品种KROMI为对照,对贵州三大地区的18份野生匍匐剪股颖材料POD等位酶住点遗传变异进行分析,共检测到两个POD等住酶位点Pod-1、Pod-2。其中Pod-1有八条酶带,迁移率(RF)分别为0.031、0.046、0.065、0.088、0.111、0.131、0.163、0.183;Pod-2有四条酶带,迁移率(RF)分别为0.644、0.667、0.699、0.752;根据POD等位酶基因型分析结果,Pod-1位点等位酶四级结构为二聚体,Pod-2酶位点为单聚体。Pod-1位点合Pod-1a、Pod-1b、Pod-1c、Pod-1d四个等位基因,其中Pod-1a、Pod-1b、Pod-1c在材料中出现频率最高,为主导基因;Pod-2位点合Pod-2a、Pod-2b、Pod-2c、Pod-2d四个等位基因,其中Pod-2c出现频率最高,为Pod-2住点主导基因。根据试验结果,可将供试材料分为Ⅰ、Ⅱ、Ⅲ、Ⅳ四大类。  相似文献   
53.
[目的]分析东方山羊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为其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新品种选育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4份引进东方山羊豆种质及其29份杂交后代为材料,利用ISSR引物对其进行多态性扩增,并以PopGene 32计算其遗传参数,采用NTsys-pc 2.1计算遗传相似系数,运用SHAN模型中的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绘制聚类树状图.[结果]从24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8条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良好且易扩增的引物,利用其从33份东方山羊豆种质材料中共扩增出79条条带,其中65条具有多态性,多态百分率为82.15%;观察等位基因数(Na)为1.6667~2.0000,平均为1.8215,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2212~1.5740,平均为1.4242;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1521~0.3322,平均为0.2509,Shannon多态信息指数(I)为0.2473~0.4976,平均为0.3813.这些种质材料遗传相似系数为0.5696~0.9241,平均为0.7623,在0.7140处可划分为三大类群(Ⅰ~Ⅲ),分别包含25、3和5份种质材料,不同地理来源种质相互混杂分布.[结论]东方山羊豆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其中第Ⅱ类群和第Ⅲ类群遗传多样性较第Ⅰ类群更丰富,具有优良亲本基因源选择的潜力,可作为东方山羊豆不同亲本选配和杂种优势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54.
长期施肥条件下黄壤有机碳矿化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为了揭示长期施肥黄壤旱地有机碳矿化对温度的响应特征【方法】运用碱液吸收法,室内模拟不同温度(10℃、20℃)培养试验研究不施肥(CK)、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和有机无机配施(MNPK)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在80天的培养中累积矿化量均为M>MNPK>CK>NPK,与长期施肥土壤SOC的含量变化趋势一致;C0/SOC(潜在矿化量/有机碳)在不同温度下均为NPK最高,除了M与MNPK未达到显著性差异,其余处理均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Q10范围是2.92~4.18。长期施有机肥(M、MNPK)的土壤的矿化受温度的影响显著高于长期单施无机肥和未施肥的土壤。【结论】有机无机配施(MNPK)、单施有机肥(M)的土壤对温度的响应特征显著高于单施化肥(NPK)和不施肥(CK)(p<0.05),揭示了长期施有机肥土壤有机碳对温度的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55.
煤矿复垦区不同有机物料的分解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不同有机物料在矿区复垦土壤中的分解速率及养分释放特征,为合理利用有机资源培肥矿区复垦土壤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山西黄土丘陵区矿区复垦长期试验点进行大田填埋分解试验。采用尼龙网袋法,将供试的4种有机物料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牛粪和猪粪烘干后过2 mm筛,均按等有机碳量 (8 g) 称取后装入尼龙网袋埋入试验地15 cm深。在填埋后的第12、23、55、218、280、365天采样,分析4种有机物料的干物质残留量和氮、磷、钾及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含量,计算C/N值和木质素(Lignin)/N值。  【结果】  秸秆和粪肥在矿区复垦土壤中的分解速率均在第12天达到最大,然后迅速下降,分解第365天时,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牛粪和猪粪的质量残留率依次为49.8%、55.1%、79.2%和54.0%,有机碳残留率依次为48.8%、53.4%、63.9%和51.8%。供试有机物料的养分释放率存在差异,在最初分解的第23天,玉米秸秆的氮、磷养分出现了明显富集,氮、磷养分残留率分别达到了131.0%和152.7%,小麦秸秆、牛粪和猪粪的氮素残留率依次为93.0%、81.3%和67.8%,磷素的残留率依次为92.5%、98.8%和84.3%,分解第365天时,小麦秸秆中养分释放速率大小表现为钾 > 磷 > 氮,其他3个物料中养分释放速率大小均表现为钾 > 氮 > 磷。从整个分解过程来看,玉米秸秆中氮素和磷素在矿区复垦土壤中表现出先富集再释放的模式,其他3个物料中氮素和磷素均表现为直接释放模式。采用地积温方程能较好地拟合有机物料的分解过程,由方程可知,秸秆和粪肥的分解速率常数 (K) 大小顺序为猪粪 > 小麦秸秆 > 玉米秸秆 > 牛粪。有机物料的分解速率与养分和木质素等成分的含量相关,全磷、半纤维素含量越高分解越快,木质素含量、C/N和Lignin/N越高分解越慢。  【结论】  秸秆和粪肥在山西矿区复垦土壤中的分解速率在填埋后第12天达到最大值,之后分解速率减缓。与秸秆相比,粪肥的有机碳残留率较高,氮、磷养分释放快,其中以牛粪的分解速率最慢,有机碳残留率最高,因此,牛粪可作为矿区复垦土壤培肥的首选有机物料。  相似文献   
56.
为明确菌株的种属及其促生效应,筛选优良的根际促生菌,本研究以黑麦草为材料,通过盆栽实验分析菌株的促生效应。结果表明,5个菌株都具有固氮能力,固氮酶活性在110.94~167.64IU/L范围内。经鉴定,CS 1-5为阿氏芽孢杆菌(Bacillus aryabhattai),CS 5-1为Paraburkholderia phytofirmans,CS 8-4为树木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arboris),CS 8-7为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CS 10-5为萨拉曼卡假单胞菌(Pseudomonas helmanticensis)。5个菌株对黑麦草的地上生物量、N、P含量及根的生长等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菌株CS 8-4和CS 8-7的促生作用显著且较全面,具有开发成微生物菌肥资源的潜力。  相似文献   
57.
以普那菊苣叶柄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试验,结果表明:菊苣叶柄在5种培养基上均可诱导出愈伤组织,总出愈率在90%以上,但分化效果因培养基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诱导愈伤组织及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 KT 1.0 mg/L十NAA 0.2 mg/L;生根培养基为:MS IBA 0.2 mg/L.  相似文献   
58.
建立了饲料中金霉素含量的质谱测定方法,并对标准加入法和标准曲线法做了比较,结果以标准加入法测定的饲料中金霉素含量更接近真实值,说明标准加入法更适用于检测饲料这种基质比较复杂的样品。  相似文献   
59.
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撑绿竹纸浆林新竹产量与氮磷钾肥施用量的回归模型。通过对肥料主效应的分析得出,氮磷钾肥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依次是:磷(x2)>钾(x3)>氮(x1),对两因素交互效应的分析得出:磷、钾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正交互效应。通过对回归方程进行模拟寻优,得到本试验条件下,撑绿竹最高产量(7 881.47 kg/hm2)和最佳经济效益(2 963.19元/hm2)的氮磷钾编码值分别为0.37、1.68、1.68和0.05、1.12、1.03。最高产量时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的施用量分别为601.32、978.46、549.77 kg/hm2;获得最佳经济效益时,氮磷钾肥施用量分别降低了79.12、162.69、106.42 kg/hm2,产量降低了5.82%,但经济效益却增加了7.29%。说明扩大撑绿竹林面积比单纯增加施肥量可获得更多的产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60.
从葛藤(Pueraria lobata)根际分离出8株具有较强溶解无机磷能力的菌株,溶磷圈法测定菌株的HD/CD值(溶磷圈直径HD,菌落直径CD)在2.14~6.73,液体振荡培养下菌株对磷酸钙的溶解量在72.28~159.15mg/L,菌株培养液pH值较初始培养基的pH值7.0均下降。菌株GTR2和GTR15溶解磷酸钙(分别为159.15mg/L、138.72mg/L)及分泌IAA能力(分别为12.71mg/L、14.44mg/L)均较大,且均为碱性菌株,能在甘露醇等多种碳源上较好生长。综合各菌株的溶磷及分泌IAA能力,菌株GTR2和GTR15有望成为高效微生物磷肥接种剂的优良菌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