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6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8篇
  31篇
综合类   106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49篇
畜牧兽医   15篇
园艺   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31.
研究随机抽取福建纹胸鮡标本238尾,以脊椎骨为主要年龄鉴定材料,胸鳍棘切片作对照,相符率达91.89%.年轮主要形成于3,4,5月,种群由5个年龄组组成,以2,3年龄组为主.生长特点属均匀生长型,体长与体重呈指数关系:W=0.0128 L3.2131(r=O.9019).推算各龄体长,得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Lt=14.02[1-e-0.2541(1+0.0969)],Wt=61.9193[1-e-0.2541(t+0.0696)3.2131.体重生长拐点年龄t=4.53龄,对应L=9.6743 cm,W=18.7977 g.第1~2龄生长迅速,且2龄年增积量最大.对年龄鉴定材料和数据的处理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32.
圆口铜鱼卵巢发育及卵子发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于长江木洞江段和金沙江攀枝花江段的165尾圆口铜鱼进行了常规解剖,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卵巢发育可分为Ⅰ~Ⅴ期。Ⅰ期卵巢较细,呈线状,以卵原细胞为主。Ⅱ期卵巢体积增加,呈“V”形;第2时相卵母细胞进入小生长期,产卵板明显;细胞质中出现卵黄核和生长环,周围有零散滤泡细胞。Ⅲ期卵巢因血管分布呈微红色,第3时相卵母细胞进入大生长期,核仁外排明显;液泡、卵黄颗粒及放射带出现,形成单层扁平滤泡层。Ⅳ期卵巢呈囊状,血管分布丰富,可见卵粒;第4时相卵母细胞,液泡逐渐退化,卵黄颗粒充满细胞质,滤泡层分化为2层。  相似文献   
233.
山西省在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中,按照"对外加强联系,争取更多支持;对内加强管理,建设精品工程"的工作思路,创新机制,规范项目管理,突出产业开发,集中连片创建大示范区,取得了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良好效果,为减少入黄泥沙、增加群众收入、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奠定了基础。介绍了具体的建设成效和做法。  相似文献   
234.
福建纹胸zhao幼鱼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洲斑潜蝇的幼鱼发育历经仔鱼前期、仔鱼期和稚鱼期3个阶段。在水温14.0℃~27.5℃的条件下,各阶段分别历时6天、6天和30天。3个阶段结束时,全长分别为6.2mm~7.0mm,7.8mm~8.6mm,15.0mm~17.0mm。幼鱼避光反应在出膜后2天、刚能自由运动时就已出现,同时开始集群,集群现象终生存在,成鱼有所减弱。幼鱼发育结束的标志是胸部吸着器形成。  相似文献   
235.
为探究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e)能否有效利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摄食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后产生的粪便,该研究对草鱼粪便、水葫芦饵料处理组福寿螺的生长、体组成、消化酶活力、氮磷富集量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两组福寿螺体质量均极显著增加(P<0.01),其中水葫芦组特定生长率(SGR)、食物转化率(FCR)均极显著高于草鱼粪便组(P<0.01);成活率(SR)无显著差异(P>0.05);2)两组福寿螺软体部的体组成差异不显著(P>0.05);3)水葫芦组的胃淀粉酶活力显著高于草鱼粪便组(P<0.05),纤维素酶、脂肪酶活力无显著差异(P>0.05);4)两组福寿螺均能有效富集氮(N)、磷(P)元素,且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福寿螺摄食草鱼粪便不仅能满足螺本身的基本生长需求,还能间接减轻水体中的N、P负荷,表明在已有的“水体-水葫芦-草鱼”养殖模式中,可利用福寿螺解决草鱼粪便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236.
许峻旗  谢建平  王志坚 《水产学报》2022,46(11):2186-2195
【目的】分析自然环境中病死大鲵和健康大鲵皮肤及水样的微生物区系差异,为科学养殖大鲵、保护野生大鲵以及开发益生菌改善大鲵养殖环境提供依据。【背景】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俗称“娃娃鱼”,是中国特有的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流域喀斯特溶洞中,具有极高的进化独特性,在全球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中占据重要地位,被称为“水中大熊猫”。最近在重庆某大鲵养殖基地出现大量大鲵染菌死亡案例,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方法】本研究通过高通量16S rDNA基因的V4~V5区测序,对皮肤微生物区系进行差异分析,探讨大鲵在患病前后微生物区系的变化。【结果】健康大鲵和病死大鲵生活水样以及皮肤菌群的多样性、结构和功能存在显著差异。各样品Tag数量平均为97150条,测序平均长度为400bp,OUT数据显示健康大鲵生活水样和皮肤的微生物丰度远远高于病死大鲵。在健康大鲵生活水样中的优势菌群为砷氧化菌(Aliihoeflea),而当大鲵病死后,其生活水样的优势菌群变为了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同样,在病死大鲵皮肤样本中金黄杆菌、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s)、伯克氏菌目或伯克菌目(Burkholderiales)的微生物菌群丰度显著升高,而砷氧化菌、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莱比托泉动性球菌(Planococcus rifietoensis)等微生物菌群丰度显著下降(P<0.05)。同时,病死大鲵皮肤表面有大量溃疡并伴有菌毛,具有典型的伯克氏菌属感染症状。【结论】我们的发现证实大鲵患病死亡前后皮肤微生物区系差异明显,人兽共患病菌伯克氏菌属可能是利用水媒传播感染自然环境下的大鲵并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大鲵科学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